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謂之應兵,兵應者勝;利人土地,謂之貪兵,兵貪者敗,此魏相①論兵語也。然豈獨用兵為然哉?凡人事之成敗,皆當作如是觀。
注釋
① 魏相(?—前59),西漢濟陰定陶(今屬山東)人,字弱翁。漢元康時,匈奴攻擊中原,漢宣帝和大將趙充國商議要反攻匈奴,魏相堅決反對,唾沫橫飛地說,咱們根本不用動手,匈奴必敗,因為他們是侵略者。他的奏章上有如下語:“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譯文
敵人來侵犯,不得已而出兵迎戰的,叫作“應兵”,應兵的一方總會獲勝;貪圖他人的土地而出兵占領的,稱為“貪兵”,貪兵注定會失敗,這是魏相論述兵法所講過的話。然而,隻有用兵打仗才這樣嗎?但凡人事的成敗,都應當用這種觀點來看待。
度陰山曰
兵應者勝,兵貪者敗的原理是什麽?在古代,如果兩個國家之間的裝備、軍事部署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而決定一場勝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士氣。士氣高昂,就能以一敵十;士氣低落,就一潰千裏。
本土作戰,身後是家人、是鄉土,就和項羽“破釜沉舟”一樣,士氣是有加成的;而在敵國打仗,將士思歸,一旦打敗仗或遷延日久,士氣就會雪崩。
當然,戰場瞬息萬變,不可一概而論。如秦滅六國,全是異地而戰,卻是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