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6日

我們上午從成都坐車去都江堰,在內江邊傍著江水的小飯店午餐,因為沒有空調,我們便開車再去找飯店,去了好遠,不但沒有空調,店麵也很小。車子一調頭,剛才那位李老板竟跑步趕來攔住車子,先生,你先看看合適不合適?不合適你再去找,可一到飯店,依著湍急的內江,風光無限,就坐下來吃飯了。李老板說:“飯後,我用車子帶你們去都江堰。從大山走過,不進公園門,可以看到都江堰的許多東西。”在車子前座,我們發現了李先生是都江堰受災戶的證明,便請他當導遊。由都江堰災民當導遊是我們意外的收獲。沿途,我們看到了去年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災痕,中學全塌了,變成廢墟,三星級酒店變成一片瓦礫,六層樓、五層樓、四層樓沉入地下,隻露出一層在地麵。又是一幅慘不忍睹的圖景!從山上鳥瞰都江堰,全景曆曆在目,除了魚嘴受損已重新澆上萬噸水泥恢複全貌外,都江堰完好如初,似乎與八級地震毫不相幹。神奇,神奇,這就是都江堰,這就是偉大的中國曆史。我們從都江堰後門進去,老李是都江堰本地人,他居然有鑰匙打開後門的鐵柵門。於是,我們近距離看到都江堰的全貌,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鐵索橋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我們身邊。在壩上,展出兩件東西特別引人注目。一為竹筐裏裝了許多鵝蛋石。二為原木柱編成的三腳架,無論是導遊還是西南民族大學王教授在中央10台的“百家講壇”的敘說都說這些靈感來自洗衣女、來自木匠、來自燒石灰的農民。我對此不敢苟同,並提出質問:1、竹簍裝石頭是受洗衣女的啟發嗎?2、三腳架是受泥水建築匠啟發嗎?3、寶瓶口挖掘於冷兵器時代,用火把岩石變質、變鬆是受農民燒石灰的啟發嗎?一個偉大的水聖,一個中國曆史上偉大神奇的工程,連這些都想不到嗎?這無疑把偉大的科學家李冰父子矮化了。看三星堆出土的商末周初的陶器,小小的陶壺就是三腳鼎立。早在李冰父子幾個世紀的商末陶器,就知道三腳的平穩力學,可見,說李冰父子向群眾學習還是政治語言。至於竹簍裝石頭,這些簡單的原理,如果李冰父子連這些都不懂,如何建設這個神奇偉大的水利工程?魚嘴與飛沙堰,壩高無論高一尺、低一尺都不行。嘉慶年灌縣一位縣官題字:“深掏灘,低作堰”,概括得很精辟,因時製宜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水經驗,首開了人類科學治水的先例,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古代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們感到這是超自然力的創造,是天、地、人合一的宇宙之道。沒有岷江,沒有低落差的成都平原,李冰再神奇也不能建起這神奇的水利工程。“無壩水利”就不科學?可後人有誰再建一座都江堰?如果沒有這樣的天時、地利,不具備天地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沒有李冰這種超自然力的科學家,因此,不可矮化這位偉大的水聖。

(摘自程賢章日記)

2009年5月18日

上午,我們到湘桂邊興安市考察靈渠。廣西興安縣城大雨滂沱,我們依然冒雨去考察靈渠,撐著雨傘站在小山包上,靈渠一覽無餘。河中狹長的水壩,正是來自都江堰的靈感。魚嘴壩或類似飛沙堰的矮壩在靈渠都能看到,江水三七分,七分流入湘江,攔河有壩提高水位,這樣湘江水南上,槽船直進桂林,直下陽朔、梧州流入珠江水係。這是秦始皇繼秦昭襄王、李冰建都江堰之後又一個偉大工程,為了統一南方的軍事,征服南方,保證了糧食和物資的補給。自古以來有“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一說,可見靈渠工程的浩大了。

(摘抄程賢章日記)

2009年5月19日

我們在廣西桂林約見了廣西師大黃偉林教授,邀請黃偉林教授為我們的“治水史”寫靈渠一篇文章,黃教授愉快地接受了。他說:“你們能編這樣的一本大書,真是功德無量的事,我一定會寫好。”

2009年5月26日

《香港商報》以半個版篇幅報道著名作家程賢章川桂行歸來。全文如下:

大江河中叩拜水聖欲寫中國治水絕招

“5·12”大地震一周年考察重災區都江堰

大江河中叩拜水聖欲寫中國治水絕招

著名作家程賢章川桂行歸來接受本報獨家采訪

本報記者 廖洪浩 蘭鈞然

著名作家程賢章,不顧79歲高齡,深入四川重災區都江堰,及特重災區映秀鎮采訪,還深入到桂北興安縣考察古靈渠。他準備以三年時間,寫一部“中國治水概要”,以他老辣靈動的文采寫一部《中國治水絕招》。19日晚零時,他和助手一行三人,終於在滂沱大雨中從桂林飛回深圳。記者20日一早,趕到程老下榻處,請他談談此行的感受。

記者:程老,你昨天深夜才從大雨滂沱中的桂林坐飛機回來,就接受我們的采訪,作為記者,我們心裏感到不安。

程:可以理解,因為我也是當記者出身,第一時間找到采訪對象並取得第一手材料,是新聞記者的絕招。

記者:沒想到你這把年紀,還雄心壯誌寫中國治水史概要,盡管你寫的是中國治水絕招,立下這樣的決心也不容易啊。

程:梅雁水電集團創業人楊欽歡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一次閑聊中,談梅雁水電集團發展思路時,楊欽歡先生很感慨地說:中國的曆史其實也是一部治水史。從三皇五帝到現在,多少名君名臣名人在治理中國的山川江河。夏禹治黃河,李冰築都江堰,秦始皇修靈渠,直到現在的三門峽、葛洲壩、三峽、紅旗渠,受益了多少中國人。我為之震撼!立即表態:我來接招,編著一本“中國治水絕招”。第二天,我就送上我的編述計劃。楊總看了,立即拍板願撥出一筆經費讓我去全國著名水利工程考察,並指定三個年輕人做我的助手。其中有一位是他海外留學歸來的兒子楊國立。我這人,有個脾氣,就是“打卵見黃”,“刺刀見紅”。文人“封閉”,就好比是關在籠子裏的“金絲雀”放出籠後找不到東西吃,所以不敢飛出鳥籠。現在有經濟做後盾,應該趁熱打鐵去考察。

記者:聽說你選擇了5月12日那天出發入川?

程:是的,“5·12”是四川地震一周年,去年“5·12”,我們是去考察梅雁水電在湖南郴州資興縣東江水電站。在火車上,剛穿過大瑤山隧道時,即知道汶川發生大地震。今年“5·12”一周年,我們去考察都江堰,就更有實際內涵了。好心人都勸我們推遲計劃。因為,5月大西南天氣極不穩定。而且,中國第一例H1N1流感患者就出現在成都。但我覺得:李克強副總理都到了成都,胡錦濤總書記也到了重災區映秀主持“5·12”大地震周年紀念。想一想,國家首腦都在災區,我們普通老百姓還有什麽可顧慮的呢!“5·12”那天我們從梅州出發,14日抵成都,15日直進重災區映秀和都江堰。以表示我們寫書的決心和對四川重災區死難同胞的悼念和緬懷。

記者:我們想聽聽你深入重災區的感想。

程:比起進都江堰,進映秀鎮比較麻煩,手續比較多。映秀小學根本不讓進。我們出示所有有力的證件,包括廣東省公安廳頒發的“特約作家”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證件(天哪,我何時用這些殊榮炫耀過自己?),我衝口而出:映秀小學是廣東幫建的,我們是廣東來的。這樣,我們才進入映秀小學。但門口的警衛不允許采訪,我們又費盡許多唇舌,警衛人員去辦公室請示,沒想到映秀小學校長譚國強出來接待我們,伸出寬厚有力的手掌與我握手。“歡迎歡迎,廣東是重建映秀小學的恩人”,譚校長說,深圳證監局張局長親自來映秀廢墟上選址。2008年7月12日完成板房建設,8月23日開學。學生165人,教師26位,原來的教師19人,其他7人是新來的。問及老師傷亡人數,譚校長語塞,眼淚在眼眶裏滾動,隻說,感謝廣東省,感謝深圳市對我們的支持。映秀小學的重建使映秀人的文化能永遠延續。如果看操場上小孩天真的笑容,好像映秀從來都是太平盛世,根本沒有發生天災。但一出校門,眼前一片廢墟,沒一棟完好的房子。前幾天,胡錦濤總書記和李克強副總理,就在映秀小學一街之隔的映秀中學操場,參加了“5·12”周年紀念大會。我們也在總書記獻花的地方,代表廣東部分作家,代表梅雁水電集團創業人楊欽歡和全體員工,默哀,獻花。其實,總書記獻花的周圍,依然是一棟棟東倒西歪的房子。我想,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像中國領導人一樣,和災區人民如此心貼心?願災區人民意誌更堅強,死難同胞永遠安息!

記者:災後一周年,都江堰受災情況如何?

程:都江堰離映秀重災區20公裏,受災很嚴重,特別是都江堰附近的房子,有夷為平地的,也有東倒西歪的。我們請的導遊是當地的災民,所以,看到的東西更全麵。前前後後,裏裏外外,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我們都看到了。我們還繞山繞水,看到了都江堰全景,看到了導遊家裏災後新建的木板房。然後從後門進入都江堰壩址。導遊指著上遊的水壩說,去年,溫家寶總理的指揮部就在這水壩上麵,去汶川,映秀無路,總理坐衝鋒舟進入災區視察。全世界有哪個國家的國家主席和總理,能在發生八級大地震的生死關頭和災民共度這苦難時光?

記者:真是耳聞不如目睹,這是程老到災區第一線的感受。奇怪,都江堰如何不受影響?

程:這就是奇跡,都江堰基本無壩,它哪裏會坍塌呢?魚嘴壩是裂了一條大縫,修建時倒了幾萬噸水泥和鋼筋,更加堅固了。其他部分可以說絲毫無損,神奇就神奇在這裏。

記者:明明叫都江堰,怎能可以無壩建築?

程:說無壩是不科學的。相傳大清鹹豐年間的一個縣令在“魚嘴”留下一石刻:“深掏灘,低築堰”。其實也是李冰築都江堰的“六字方針”和絕招。也是都江堰築堰2600年來曆經17次大地震包括這次八級大地震依然屹立於急流中的原因。但七三分水的魚嘴,八二分沙的飛沙灘江底有多深,露出麵有多高?這就是除了當年的李冰別人無法知道的了。一個魚嘴把江水七三分開。一個寶瓶口劈開青山把分出來的水,引到成都平原。特別是深掏灘,那時是“冷兵器時代”,沒有炸藥,如何“深掏灘”。於是,有學者在電視台演說:魚筐裝石堵壩是受洗衣女的啟發;支木材三角架是受木匠的啟發;穿山引水是受農民燒石灰的啟發,還把許多“道具”在觀景台展示。對此,我持反對質疑的態度。我想:如果連這簡單的原理都不懂,李冰也就不是李冰,也就不能成為都江堰第一人了。再想深一層,當時沒有紙筆,寫書都是竹簡,建都江堰有沒有設計圖?我想,不能因為向群眾學習而把科學家“矮化”。我認為科學家的頭腦、才智是超自然力的神奇。這就是我去都江堰的最大感受,不同於眾人的思維。請記者無論如何寫上這一段話。這使我想起上海南浦大橋的總設計師李國豪。有一次,我去上海拜訪李國豪先生。我問他:李老,大膽問你一個問題,有人說南浦大橋無引橋,是受一個小學生一幅圖畫的啟發,是不是真有這件事?李老先生笑了。他說,一個橋梁專家,如果連最簡單的原理都不懂,他隻能白吃飯。因此,我有理由力排眾議,為偉大科學家神秘的超自然力和大智慧恢複名譽。

記者: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程老看了都江堰,就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力排眾議,不能不讓我們這一代新聞記者佩服。

程:2000多年來,都江堰灌溉了千裏成都平原,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哺育了那麽多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功比天高。

記者:感謝程老給我們帶來四川災區最新的信息和對都江堰的新視角。聽說,你又馬不停蹄看了靈渠。靈渠,也是古中國偉大的水利工程。

程:與都江堰不同,靈渠沒受災。我們從成都坐夜航機飛桂林,連夜從桂林機場趕到靈渠所在地,和湖南接壤的興安縣。80多公裏的路程,真不好走。住下來已深夜兩點鍾了。一早,我們又冒雨去參觀靈渠。大雨滂沱,江水咆哮,渡船停航。我們三人隻好撐起雨傘爬上小山坡,靈渠一覽無遺。確實,這是一個何等偉大的工程!水中那浮出水麵的“孤島”,形似魚嘴的分流壩,工程艱巨的靈渠,靈感大都來自於都江堰。秦始皇爺孫兩代,建造了都江堰和靈渠,中國古代這兩大水利工程。秦始皇北建長城,南挖靈渠,工程一樣宏偉。靈渠,把北去的湘江和東流的漓江連接起來,匯入珠江,解決了秦始皇南征50萬大軍的輜重糧草補給的大問題,不但具有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最長遠的意義,就是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這些大軍,就是第一代的客家人。他們給南方注進了中國古代黃河農耕文明的新血液,開發了南方的疆土,又傳播了中華科學文化的火種。靈渠和都江堰一樣,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這種魅力給予我寫中國治水一書更大的信心。謝謝《香港商報》在我從都江堰、靈渠回來第一時間對我的采訪。

2009年7月3日

上午,我們與廣東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克通電話,約他加盟“治水史”寫作,他幹脆地答應了。晚上,楊克副主席複電《人民文學》主編韓作榮也加盟“治水史”寫作。

2009年7月12日

今天上午,我們到梅雁公司總部見楊總,向他匯報很多名人、大作家都欣然同意為“治水史”撰寫稿件。楊總聽了匯報後,同意我們下星期出發去新疆坎兒井、京杭大運河、黃河入海口等地考察。

2009年7月15日

我們去楊總辦公室匯報,送上了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何建明為“治水史”寫的報告文學《百年夢想——中國幾代偉人與三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