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八旬程老毅然“接招”
編寫《治水史》,源起於程賢章和楊欽歡的一次談話。楊欽歡說,中華民族的曆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治水史,隻不過中國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後,再沒有一部完整的水利史典籍。程賢章眼睛一亮:好,我來接招!
程賢章以78歲的高齡,義無反顧地當起了縱橫神州大地的“空中飛人”。他帶著助手,從今年5月開始,先後考察了四川映秀、都江堰、靈渠等著名治水工程。黃沙流火的七月,他又飛赴新疆烏魯木齊,在酷熱的吐魯番坎兒井考察。接下來,京杭大運河的起點、中段、終點,山東黃河入海口、浙江錢塘江、西子湖畔、黃浦江邊、蘇州河上,程賢章都一口氣跑了個遍。10月中旬,程賢章又再出發,飛赴長春尋求東北名作家的支持。在深圳機場起飛前,深圳當地氣溫高達32℃,而飛抵長春後卻遭遇雨雪天氣,溫度僅為-3℃,程賢章自嘲地說,自己是“剛闖完火焰山,又往冰窖裏跳”。
截至目前,應允或已經為本書撰寫了部分章節的作家人數多達56人,蔣子龍、葉兆言、葉延濱、張煒、荊歌等為文壇熟知的名字都赫然在列。
背後
江河土地無限深情
《治水史》邀請的都是全國一流作家,寫作量很大,作家們在各級作協裏也都是領導,平時都很忙,是什麽樣的力量吸引他們合作著述《治水史》?參與撰寫該書的江西省作協主席陳世旭說:一來是因為“中國治水史”題目的深度和廣度,對作家本人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水”這個題目充滿情感想象,最能撩撥起作家的寫作衝動;二是作家中間許多人就在江邊水邊長大,對腳下這片土地和江水深情無限。
程賢章告訴記者,選擇作家的標準,首先要具備極高的政治素質,要有曆史眼光和大局胸懷。第二是要有很好的文字能力,隻有文字精煉、紮實的作家,才能在寫作過程中取得順利進展。在《治水史》的組稿過程中,也有個別作家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這些作家文字功夫都很好,有的人作品還得過獎。陳世旭認為,他們“寫不下去”的原因是駕馭不了“治水”這個宏大的主題,“但是蔣子龍、張笑天等名家就不一樣,他們寫作這個題目時非常大氣,駕輕就熟,寫起來就很快、很順暢”。
曆史
“治國必先治水”
在我們這個以農為本卻又水患經年的東方古國,“治國必先治水”是曆代主政者的共識。
中國氣候受季候風影響,降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平衡,因此極易罹遇水患:旱則赤地千裏,河流幹涸;澇則洪水泛濫,一片汪洋。前水利部長、治水專家錢正英在今年10月期的《讀書》雜誌回顧,新中國成立的前一百年,長江和黃河水係走向格局巨變,衰落的中國正處於國力的最低穀,昏庸腐敗的統治者對治水無心無力,客觀上加劇了水患的頻率和災害程度。中國自古以農為本,水患之殤對農林經濟的嚴重破壞,從根本上動搖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基礎。
在1950年8月召開的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上,“興修水利”被周恩來總理作為配合土改的首要條件提出。中央防汛總指揮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前身)同年成立。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專門成立“防洪抗旱總指揮部”的國家,從成立至今,該部的總指揮大多由時任國家副總理擔任。
曆代肆虐中國的水患,在新中國成立後得以根本扭轉,“兩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的苦況成為曆史。“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河,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才有連續60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安定局麵。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先後投入上萬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保障。
◎訪談
陳世旭(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江西省作協主席)
我們從治水獲得民族長治久安的啟迪
記者:您是怎麽參與到《中國治水史概要》的編著工作中來的?
陳世旭:在程賢章先生發動下,最早是人民日報文藝部的繆俊傑先生受托請我幫忙組稿。有眾多的名家集體創作,有中國治水史這個厚重的選題,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寫的書。這本書的策劃人確實有胸懷、有眼光,是“大智慧、大贏家”。此外,程賢章老人以年近八旬的高齡來做這件事,讓我很感動。一些同行知道這件事以後也非常高興,就都答應了。我大概幫忙聯係了20多個省市的作家吧,包括蔣子龍、葉兆言等人。
記者:本書的策劃人楊欽歡認為,中國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後,尚無一部完整的水利史。在您看來,這個多年、甚至是多個朝代的空白何以在民間得到了填補?每個空白的填補,每個夢想的發軔都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條件,您覺得這個土壤和條件是什麽?
陳世旭:拋開篇幅的差距不說(《水經注》僅約三十萬字,《治水史》約二百萬字),我覺得本書的規模和厚重,都要超過《水經注》。千年之前的酈道元沒有經曆後世那麽多的驚心動魄。這部著作的誕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治水史中,總會有那麽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來做這件事,隻不過這件事恰巧發生在了廣東,恰巧發生在了梅州,恰巧發生在楊欽歡、程賢章一次並不特別重要的談聊中而已。所以我覺得,這是偶然中帶著必然。
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曆史首先就是一部治水史。您如何理解編著本書出版的現實意義?
陳世旭:從狹義講,治水有關水利,這是我們國家實實在在的地理國情。中國自古以來經曆過許多大災大難,自古到今災難頻發,冰雪、旱澇等嚴重災害不斷。所以,當政者一定要興修水利、治水,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否則就難以奢談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的水利事業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經驗,但也有不少失誤。如何總結治水的經驗,吸取教訓,達到民族的長治久安,我們大概能夠從治水中得到啟迪。我們編著這本書,按照作家的生動表述,將我國千年以來治水的經驗和教訓進行集中展示,我感覺非常厚重,意義非凡。同時,這部著作也是中國水利史一項十分必要的基礎性建設,是治水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從廣義講,從古到今,善能治水的領導者定能治國,因為大自然和社會的治理過程總有相通之處。我們講大禹和他父親鯀的故事,鯀治水主張用“堵”,最終失敗了。大禹主張用“疏”,獲得了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體會到人與大自然的協調過程。在思路上,治水和治國是相通的。我們的祖先戰勝過無數驚濤駭浪,得到了許多與自然相協調的經驗,那麽肯定也能做到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參與者說
蔣子龍(中國作協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
這次我寫的是海河。以往我對海河的印象都是零散的,在史料上了解到的材料也是零碎的。寫海河,促使我對海河的曆史變遷作了一次係統的了解,也大大加深了我對中國治水的了解。
張笑天(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吉林省作協主席):
寫中國治水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我之前寫過都江堰,現在又寫作吉林治水的題目。在我們國家,無論是從水利建設,還是從中國治水史的著述寫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中國治水也好,《中國治水史概要》的編著也好,都是“上善若水”。
繆俊傑(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資深報人):
此次程老對我非常信任。看了五十多篇文章,100多萬字,總的感覺是:這部《中國治水史概要》策劃有方、組織得力、作家認真,有不少名家名篇令人不忍釋手。
李嘉(梅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寫山水文章令人敬畏,祝你們成功。
2009年11月29日
下午5時,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副市長葉維園來梅看望程老。陳書記對程老講了4點意見:
一、我不會要你做其他事,希望你把“治水史”編好。
二、寫河源治水的文章,同意你的意見,一定要把曆屆省領導對河源治水的關心寫進文章裏。
三、讓廣州、深圳、香港等河源下遊城市喝上優質的“直飲水”,河源又能把原來白白流進河裏的水變成硬通貨、變成鈔票,成為河源治窮致富的一劑市場經濟良方。
四、若河源的文章上了《中國治水史概要》一書,我會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首發式。
2009年12月2日
我們陪李副總瀏覽由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資改造並已使用的歸讀公園、親水公園。李副總不斷讚許一河兩岸之牢固、壯觀、雄偉,多功能結合利用的完美治水理念。
下午5時,劉日知書記率彭耀新秘書長、曾尚忠副秘書長及《梅州日報》社、梅州電視台記者來客都大酒店《中國治水史概要》總編室看望程老。程老作了匯報。劉書記說,“治水史”是一件宏偉工程,讀者、社會期望很高,一定要精編精選,嚴格把關,不要編成流水賬,要寫得生動、深刻,把史融進去,學“史記手法”。我們取出約稿名單給劉書記看。劉書記看後說,看了這份名單很高興,很放心。寫“治水史”是一項宏大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會全力支持,包括經濟,有什麽困難叫小羅匯報。
劉書記說,我與程老1995年在北京認識,那時北京舉行程老長篇小說討論會,當時團省委副書記劉耀輝注資,於幼軍部長到會講了話。我也參加討論會,所以說,我們認識很久了。
劉書記說,我不是遲遲不介入,而是楊總準備建程賢章紀念館,當時我又忙於世界客商大會就把時間延誤了。
說到這裏,劉書記又將話題轉到“治水史”上。他說,你們做的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會全力支持。這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必將對文化梅州,創造文化名城帶來巨大的推動力。此書填補了中國兩項空白,一是比較厚重的“治水史”,二是文人執筆寫“治水史”文章的文學史。它為什麽發起在廣東梅州,這和梅州深厚的文化積澱、梅州幾十年致力於治水取得的成果與經驗有關,與楊欽歡總經理策劃有關。此書的影響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對文化梅州打造文化名城有很大貢獻。
在看望時,劉書記與程老作了一番對話。
劉書記:程老不但是國寶、省寶,還是我們的市寶,我聽說建華同誌來訪程老,擔心程老離開梅州,這對梅州是一大損失。
程老:陳建華書記全是私訪,沒有交代任何任務,隻是說要把“治水史”編好。
劉書記:那我就放心了,有程老在,我們放心。
程老:北京人民大會堂首發,劉書記一定要去,我全程陪同劉書記。
劉書記:去去去,我一定去。
2009年12月3日
《梅州日報》發表消息:
劉日知到《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看望程賢章時表示全力支持這項文化工程
市委書記劉日知昨日到《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看望著名作家、省文學院原院長程賢章。他說,編寫《中國治水史概要》是一項大氣磅礴的文化工程,希望編輯部在程賢章的帶領下樹立精品意識,編出經典著作,促進梅州創建文化名城工作。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該書的編輯工作。
昨日下午,劉日知在市委常委、秘書長彭耀新的陪同下,來到客都大酒店《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看望程賢章和承擔梅江治水工程撰稿的中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南方日報原副總編輯李鍾聲等。程賢章代表編輯部匯報了《中國治水史概要》的編輯進展情況。
據了解,該書是中國第一部大氣磅礴地表現曆代治水事件和人物的作品,由廣東梅雁水電集團創業人、總經理楊欽歡策劃,著名作家何建明、程賢章任主編,自今年3月啟動。程賢章不顧年事已高,帶著助手先後考察了黃河、長江、都江堰、靈渠、新疆吐魯番坎兒井等水利工程,以及到吉林、遼寧、陝西、北京等地考察、聯絡作家。目前已有何建明、蔣子龍、譚談、張笑天、陳世旭、葉兆言、葉延濱、張煒等50多位當代最活躍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應允或已經為該書撰寫作品,至今收到的稿件篇幅已經超過150萬字。該書的編撰在國內文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認為,這填補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治水史的空白,既有史書承載曆史的特點,又有文學生動感人地再現曆史的價值。
劉日知對程賢章多年來對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對“文化梅州”以及客家文化的繁榮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劉日知說,編寫《中國治水史概要》是一項大氣磅礴的文化工程,編輯部落戶梅州,是對文化梅州建設的有力推動和支持,希望編輯部在程賢章先生的帶領下,樹立精品意識,認真組織做好編輯工作,編出一部傳世經典著作,為“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作出新的貢獻。劉日知表示,市委、市政府和各級各有關部門將積極配合做好服務,全力支持編寫《中國治水史概要》這項文化工程。
程賢章對梅州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工作表示感謝。他說,市委劉日知書記親自到編輯部看望大家並提出具體要求,更加堅定了他和編輯部編好《中國治水史概要》的信心,今後一定嚴把質量關,努力將《中國治水史概要》編成一本傳世經典。
李鍾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治水工作成績顯著,目前韓江、梅江180公裏重點堤圍建設如火如荼,是功德無量的好事。編輯《中國治水史概要》的創意在梅州醞釀看似偶然,其實完全有其必然性。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鄉”,曆來文人輩出,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近年來大力實施“文化梅州”戰略之後,文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治水史概要》“誕生”在這裏,也是梅州的光榮。
(記者 劉軍 劉世錦 特約記者 羅偉章 劉海祥)
2009年12月3日
上午,我們到梅雁總部向楊總匯報劉日知書記到“治水史”總編室看望程老的情況,並送上在第一版刊登了劉日知書記到“治水史”總編室看望程老的消息的《梅州日報》。楊總聽了匯報後,鼓勵我們要再接再厲,做好工作,報答黨和政府對“治水史”的肯定和支持。下午,陪李副總去蕉嶺見周章新書記。在蕉嶺,我們參觀了石窟河、長潭等治水工程。李副總說,百聞不如一見。參觀了梅州的這些治水工程,更感到楊總策劃寫“治水史”的遠見卓識,是多麽寶貴。
2009年12月6日
上午,我們到黎明報攤發現《南方日報》在第一版發表的《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組到蕉嶺考察的報道,我們將此事向楊總作了匯報。下午,楊總來總編室檢查並看了一些由客都大酒店轉到總編室的快遞,主要是美術插圖和作家書寫的標題字。楊總說,有這麽多的名家熱情參與,我們應該有更大信心把“治水史”編好。
2009年12月18日至22日
我們在海南島考察。這些天的考察,使我感慨萬千。奇怪,海口也有冬天,飛抵海口機場地麵溫度是18度,21年不來海口了,海口的變化和三亞一樣,地覆天翻。看了南渡江近距離考察了萬泉河,更覺得治水的重要。上世紀70年代,我們經過萬泉河,河床被沙灘覆蓋了,現在,萬泉河建設了水壩,下遊有遊客坐輕舟,帶上紅色救生衣在萬泉河遊弋。海南省成立之前,我和沈仁康夜訪當時的省委書記許士傑,我提出海南沒電可建電廠,沒水怎麽辦?那時去亞龍灣,陳輝下海遊水,沒淡水衝洗,隻好回三亞酒店。現在無論是海口、三亞,海水與江水同唱生命之歌。海南治水發端於鬆濤水庫,但大規模治理南渡流變江與萬泉河還是近20年的事。總之,在楊欽歡總經理的鼓勵、支持下,我們還是到了海南,零距離接觸了江水悠悠的萬泉河。
(摘自程賢章日記)
2009年12月30日
上午,有位從廣州回梅探親的程老的文友來到總編室,程老向他介紹了楊總策劃編寫“治水史”的過程,並說他正在寫“治水史”後記。程老的文友說:“你寫後記,有兩件事不可忘記,一、楊總說治水史與水利史是兩個概念,這使人們編‘治水史’理直氣壯,一往無前。二、楊總對你說隻要目標明確,方向正確,就要一幹到底,充滿哲學思辨,很有水平。程老說:“楊總經常對我說,我們所幹的事,要具有‘奇、特、精’的文化內涵。平庸無特色,千人一麵的事不要幹。‘治水史’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凝聚力,就是這件事具有這三個要素。楊總對我說,出了這部書你不是一個作家了,你是在經營文化。不是楊總提醒,我還不知道。”
我們與青海作協主席董生龍通話,向他催三江源的稿。董主席在電話裏對程老說:“程先生,我剛從醫院出來,住了兩個月醫院,總要讓我喘口氣吧。我再修改一下,2010年1月3日把原稿寄給你好不好?”在場的文友對程老說:“你這次催稿,使我看到了董主席的敬業精神,看到了楊總策劃的‘治水史’的號召力、凝聚力。”
2009年12月31日
2010年新年鍾聲敲響之前《中國治水史概要》約稿紛紛登陸總編室,連程老的《神話與現實之間》亦打印完畢。台灣藍博洲先生稿件今晨登陸,張煒主席的“大河徙”中午登陸,董生龍主席已答應“三江源”一稿於2010年1月3日發郵,絕大部分稿件在2009年12月31日前登陸。程老如釋重負,深有感觸地說:“感謝執筆撰寫‘治水史’的作家。水神水聖在保佑你們,使你們身心健康,文思泉湧。這兩年幹的事,都是文化,但今年編的‘治水史’卻是千年首為。”梅縣李遠青書記、張文廣縣長、郭碧玲常委、洪國華常委以及梅雁水電股份公司總經理楊欽歡一齊到“治水史”總編室看望我們。對此,程老感慨萬千。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年過得很充實,很艱苦,很認真,很努力,助手們齊心協力,最後終於把楊總策劃的‘治水史’完成,把很遙遠、很虛幻的神話變成現實。沒有楊總設置的平台,神話依然是神話。怎麽這個題目能吸引全國優秀作家?他們文思泉湧,是不是蒼天、眾神、水聖在眾作家麵前顯聖顯靈?天機不可泄。”
2010年1月2日
我們向楊總送去2010年1月2日的《梅州日報》。該報在頭版發表消息:
《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工作創下出版史奇跡
名家約稿全部提前登陸編輯部
“在新年來臨之際,我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禮物——《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向國內眾多知名作家約稿的76篇、200多萬字的高質量文章於2009年12月31日全部提前登陸編輯部,為‘治水史’一書的出版夯實了堅實的基礎。”昨日,著名客籍作家、《中國治水史概要》執行主編程賢章高興地對記者說。業內人士評價說,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向60多位國內一流作家約稿,並且全部如約登陸編輯部,這創造了我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
為文化事業永遠不知疲倦
新年第一天,在位於客都大酒店的《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辦公室,程賢章神采奕奕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剛落座,精力充沛的程老就打開了話匣子:“2008年的最後一天,我負責任地完成了《客都梅州》係列鄉土教材的審訂工作,為市委市政府普及、弘揚客家文化而實施的教育係列工程出了一份力;在2010年新年鍾聲敲響之前,《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部向國內60多位知名作家約稿的200多萬字的文章全部提前登陸編輯部,作品質量之高讀來讓人不忍釋手。錢正英、楊欽歡的序言和我執筆的權當後記《神話與現實之間》也已完工……所有的這一切,使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楊欽歡擔任總策劃的《中國治水史概要》從遙遠的神話一步步走向現實!”
從編審《客都梅州》係列鄉土教材到編輯中國第一部以文學形式褒揚中國曆代治水功臣的巨著《中國治水史概要》,是什麽支持已經年近八旬的程老不知疲倦地操勞著?麵對記者的疑問,程老微笑著回答:“為文化事業操勞,我渾身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勁!我想起了一位偉人說過的一句話——‘敢想就有可能,敢幹就能實現!’《中國治水史概要》編輯工作能夠在短短10個多月的時間裏取得如此進展,離不開梅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楊欽歡老總打造的良好平台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更讓人感動的是楊總還親力親為,目前已經審讀了150多萬字的稿件,並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過去我覺得自己是個純粹的文化人,與楊總的合作讓我學會了經營文化,我們凝聚了全國文壇第一流的作家,共同打造《中國治水史概要》這部傳世巨著!”
“金點子”引來眾名家齊襄盛舉
翻開《中國治水史概要》來稿情況登記表,何建明、陳世旭、葉延濱、蔣子龍、譚談、葉兆言、張笑天、張煒、藍博洲等眾多“明星級”作家的名字赫然在冊,作家範圍覆蓋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全國所有地區。程賢章告訴記者,《中國治水史概要》是中國第一部用文人的視角、曆史的資料熱情謳歌曆代名君、名臣、名人治水偉業,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眾多水利工程的巨著,此書將填補國內治水史的空白,這一文化創意得到了眾多知名作家的熱烈響應,而且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寫出好文章。程老激動地告訴記者,知名作家的熱情讓人非常感動,不少作家不僅推掉其他雜事專心寫好文章,而且抱病還在堅持工作,如負責撰寫《三江源》的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董生龍因病與外界隔離,但仍不忘通知編輯部一定如期交稿;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患嚴重的感冒,連到德國、美國訪問都取消了,唯獨為《中國治水史概要》寫文章沒有推掉。
充實的背後是鮮為人知的艱苦
記者知道堅持寫日記是程老的優良傳統,所以專程向他要來日記本看看他是如何總結自己的2009年。
在2009年12月31日深夜寫就的日記裏,記者看到程老是這樣寫的——“今年過得很充實、很艱苦、很認真、很努力……”原來,在編輯《中國治水史概要》的過程中,楊欽歡要求程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可以不寫文章,但不能不到實地考察”。於是去年程老帶著助手輾轉全國各地考察、聯絡,在空中飛行50多個小時、4萬多公裏,陸地坐車、步行逾萬公裏,累計行程繞地球赤道一圈還有餘,以致有些作家朋友獲悉程老的舉動後都笑稱他“瘋了”。程老告訴記者,出門考察、舟車勞頓不說,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艱辛——在海南島,因酒店交通不便不說,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基本靠吃方便麵充饑;到東北,10多天基本都是吃青菜、餃子;助手程勇芳等長期做“廳長”,晚上就睡在賓館會客廳的沙發上……“一年辛勞下來說不累是假的,但看到《中國治水史概要》這項被譽為‘前所未有的偉大文化工程’能夠得到眾人的認可而且進展順利,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程老如是說。
(本報記者 劉軍 劉世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