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星期一是“走向深淵”,緊接著是一個星期的“坐牢”,周末“勝利大逃亡”後“剛出虎口、又入狼窩”。不難看出,孩子厭學的實質是成人不智慧對待孩子的結果。請記住:即使孩子成績再差,學習也不該淪落為“勞動改造”!
經典案例
一位父親是從外國語學院畢業的,自從女兒出生後,他就決心讓女兒比別人先行一步,為她打下良好的語言發展基礎。為此,孩子剛學說話時,他就努力為她營造兩種不同的語言環境:普通話和英語。
女兒兩歲時,就已經能熟練運用普通話和英語與別人溝通了,三歲時又學會了爺爺、奶奶的方言。這樣,實際上她已經掌握了三門語言。雖然吐字不清,可是父母感到非常滿意,並且再接再厲開始教她學日語。
孩子進幼兒園的第一天,就會用英語、日語對老師作自我介紹,這讓老師感到很驚訝,摸著她的頭連連誇獎“不簡單!不簡單!”女兒聽了當然很開心。可是當天晚上回家時,她就非常不高興了。因為在幼兒園裏,她一會兒英語、一會兒日語、一會兒普通話,顛三倒四再加上吐字不清,小朋友都笑話她“像個外星人”“科學怪獸”。
發展到後來,她感到越來越委屈,幹脆不想上學了。父母對此不知所措,唯一的辦法是押著她去幼兒園,希望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好轉過來。可是問題越來越嚴重,她在幼兒園裏會整天不說一句話!
醫生對他們說:女孩得了一種“雜亂性失語症”,出現了言語信號的認識和表達障礙。這是因為父母在她很小時就給她輸入多種語言信號,造成她麵對多種雜亂語言時,難以找到一種純粹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出現了腦部傷害、喪失了言語能力的理解和運用。
聽了醫生的話,父母感到後悔不迭。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小女孩終於又重新回到了快樂的童年生活。
強迫性厭學:指由於父母和老師強迫孩子學習,從而導致孩子厭學的行為。
學習是孩子主動參與的一種行為,在方式上必須找到興趣點,因勢利導,激發起每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孩子才會對學習感興趣、才會學得輕鬆。可強迫性厭學卻是父母和老師在單一化教學模式下,強迫孩子進行學習。這種方式根本不考慮孩子的學習興趣、時間、進度、個性特點,違背了教學規律,因而必然導致孩子厭學。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可是,絕大多數父母並不懂得這種規律,再加上望子成龍心切,一門心思想揠苗助長,結果造成了孩子的強迫性厭學。
其主要表現是:隻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成績排名,不顧孩子的實際智力水平、心理特點,更不考慮孩子的可接受性、學習經曆、興趣愛好,仿照體育訓練中大運動量的做法,讓孩子超負荷運轉、整天處於疲勞狀態,從而把學習看作是不堪忍受的苦差使,產生厭學和懼怕心理。
釋放孩子的自然天賦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橡皮泥,你想怎麽捏就怎麽捏;也不是水缸,任憑你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往裏麵倒。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頭腦來觀察、思考、吸收,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通過他自己,哪怕他的頭腦再幼稚。釋放孩子的天賦,是消除強迫性厭學的法寶。
學學農民種樹
對孩子的教育和農民種樹的道理是一樣的。學學農民種樹,能得到許多啟發。至少,每棵樹的成長都是它的內在要求,沒有哪棵樹是在外界強迫狀態下長大的。
農民種樹,隻要在合適的時候、適當的地方種上樹,他就堅信這棵樹一定會長大成材。隻有不合格的新手,才會顫顫驚驚地擔心它長不大,從而來回顧盼、天天澆水。
運用到家庭教育方麵來說,父母應該對孩子有信心,應該相信自己,隻要給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一定的物質條件、學習幫助,孩子就能發展出相應的能力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麵對新挑戰時,他們會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應對。
正確處理衝突與平衡
這裏的衝突與平衡,指的是家庭教育與天賦釋放這對矛盾如何進行正確協調。在這方麵,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①家庭根本利益
這方麵除了動物本能以外,特別要考慮人類特有的名聲、德行、功業等方麵的因素。
②家庭文化背景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家風”。它滲透在整個家庭中,反映家庭成員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心理,能夠以此來約束每個人包括孩子的行為。
③父母的人生經曆、職業體驗、個人愛好
④社會變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大氣候
⑤家庭所處的地域環境
⑥家庭經濟條件
⑦孩子的自身條件和自身願望
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
強迫性厭學生通常缺乏學習熱情。所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是克服強迫性厭學的好方法。
調動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有了較高的求知欲,就不會厭學。可是要知道,這種求知欲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表現內容是有所不同的。
在我國古代,教學內容單調得隻剩下背誦、練字、對對子,孩子的求知欲得不到滿足,於是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如少年時代的魯迅就是其中的一個:先生在上麵講課,他在下麵描繡像、看小人書。
而現在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弄得喘不過氣來。由於教學內容與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孩子的接受能力相脫節,孩子同樣會產生厭學情緒。
調動孩子的求知欲,要求無論教學內容還是對孩子的要求,都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這樣,孩子學起來才有勁、才感興趣。
適當降低期望值
孩子的學習熱情與父母對他的期望值是否合理密切相關。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把它降低到與孩子實際狀況相符的地步,孩子就會對學習充滿熱情。
為此,要求父母能夠客觀估計孩子的學習狀態。千萬不要把自己過去沒有滿足的求知欲所產生的失衡心理,變本加厲地堆砌到孩子身上。這種脫離孩子實際、超越實際水平的期望,必定會在孩子超負荷的學習運轉中積蓄起對學習知識技能的厭恨,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支持孩子的合理休閑
父母支持孩子的合理休閑,是真正把孩子當人(而不是機器)看待的表現。即使是機器人,還要有保養時間,何況是孩子呢!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用於休息、思考、調整、豐富自己,強迫性厭學情緒才能得到消除。
充當孩子的減壓閥
說實話,目前各中小學校頻繁地進行考試、排名,使得孩子超負荷地學習,很少有孩子沒有考試焦慮症。
小小年紀就要背負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這是導致孩子學習興趣降低、出現厭學心理的直接原因。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在學校經常受到冷落、批評、指責。在這種情況下,回到家裏就特別希望父母能充當他們的減壓閥,否則他們就真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理智的父母應當允許甚至督促孩子有適當的休閑時間,調節身心。無論怎麽說,考試考得不好,尤其是一兩次考試沒考好,還真的沒什麽;如果孩子對學習喪失了信心和興趣,那問題就可真的嚴重啦。
對孩子有一顆寬容心
父母對孩子有一顆寬容心,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女生期中考試數學考砸了,悶悶不樂地回到家裏。父親寬慰她說:“這次沒考好沒關係,不過是一次期中考試嘛,以後有的是機會。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學好數學,因為你是一個很聰明、很棒的孩子!”
本來這不過是父親的“唱唱高調”而已,可是卻引發女兒的一番感慨。她終於鬆了一口氣,說:“爸爸你真好。這次題目真的好難啊,和我們平時做的都不一樣,都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題目,什麽電線杆怎樣啊,特別古怪,我們以前都沒見過。說實話,我從來就沒注意過什麽電線杆!也不光是我,好多同學都和我的感覺一樣。”
女兒如釋重負後,重新鼓起學習勇氣,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期末考試時數學成績很快就追了上去,躍居全班第二名。
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
強迫性厭學生父母往往隻重視他們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習過程;或者,雖然也重視學習過程,可是這是在一種強迫態度下進行的。
正確的做法是相反:重視學習過程勝過考試成績。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學習了,強迫性厭學就會大大減少。
關注學習過程讓孩子感到溫暖
從思想方麵看,父母通過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苦惱,隨時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並且多多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都會讓孩子感到內心充滿溫暖。
尤其是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強加給孩子,而是多聽聽孩子是怎麽想的,發現有不正確的地方再進行講解和輔導,這種關愛和體貼非常有助於減少孩子的厭學情緒。
關注學習過程才是真正幫助孩子
從學業幫助看,父母通過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隨時掌握孩子哪些知識已經掌握了、哪些掌握得還不夠,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克服學習困難,才是真正的幫助孩子。
正如一位中學校長所說,現在的老師教學時就是“管兩頭”:先是我講你聽,最後是我考你,隻管了“輸入”和“輸出”兩頭。可是孩子的學習過程是非常複雜的,父母和老師如果不知道他是怎麽去理解的、怎麽去建構的、學習中的興趣狀態是什麽、采用了什麽樣的學習方法,實際上就是把孩子扔在了“過程”當中,讓他非常孤獨地去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厭學才怪呢!
要克服這種現象,唯一的辦法就是關注並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讓他感到有父母和他在一起跋涉、前行,學習信心就增強多了。
用根雕藝術代替壓膜技術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是一種“根雕”藝術,而強迫性厭學生所領教到的卻是一種“壓膜”技術。顯而易見,每個孩子的材料千差萬別,不可能通過壓膜技術來加以成型。否則,孩子就必然會厭學,以抵製這種不道德、不人性的摧殘。
孩子不是實現父母理想的工具
一位女孩是某重點高中的高一學生,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從小對她就管教很嚴,她的學習成績也一直非常好。進入高中後,父母要求她以浙江大學作為最起碼的高考目標。
以前她對父母的要求馬馬虎虎還能接受,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她對父母的苛刻要求越來越反感,經常和父母發生衝突,以至於嚴重厭學,令父母束手無策。
從這位女孩厭學的外部原因看,就是其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不對造成的。從傳統眼光看,她的父母可謂公認的事業成功人士,可是他們卻在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對待孩子,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一旦當這種外部要求過強、外在標準過於苛刻,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這種厭學情緒就更容易集中爆發出來。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當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討論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大學理想,尊重她的獨立人格。
孩子厭學後首先要想到的是減壓
父母在發現孩子厭學後怎麽辦?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減壓。在多數情況下,這一方法總是有效的。更不用說,針對強迫性厭學,就更是如此了。
一位四年級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被安排滿滿的,放學後不是上英語課就是學鋼琴,結果導致孩子對學習不僅沒興趣,甚至充滿厭惡,學琴時也心不在焉,整天打不起精神來,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求教心理學博士,得到的藥方是“每天放學後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小時”。父母將信將疑地照做了,不到一個月,孩子的臉上又露出笑容,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上升。
這雖然是一個個案,可是卻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實際上,“玩”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規定的、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玩”,不但是兒童認識環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和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全麵發展、克服厭學的必要途徑。
關鍵之關鍵
★落後的教育觀念是造成孩子厭學的本質原因。父母的當務之急是,不能把作業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這種無視孩子的主體性、不考慮孩子身心發展狀況和要求的落後教育觀念,讓孩子十分厭惡。
★孩子的發展狀況無法達到父母的高期望、老師的高要求,是造成厭學的“動力”。毫無疑問,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勢必會滲透到對孩子的要求中去,但必須明白,任何短期效應都隻會背離心理發展要求。
★現在的孩子學習負擔很重,父母又不能“擅自”減輕學習負擔,怎麽辦?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由此產生學習動機。強迫孩子學習,隻能使孩子在遇到學習困難時選擇逃避。
★要力求不讓孩子厭學,尤其是強迫性厭學。2006年9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曆時三年對全市22萬名青少年的調查表明:厭學是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主要誘因之一,高發期在15至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