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厭學,是指中小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反感、無所謂的一種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孩子不願意、害怕去學校上課;常常會以各種借口請假不上學,或無故曠課;即使到校上課,也是人在教室心滿天飛;嚴重的甚至會離家出走、流落社會。
中小學生厭學已經成為當今嚴重的教育問題。要想改變它,就必須探究其成因,各個擊破。本書的出版,就是要試圖探討並解決這個問題。
厭學是一種普遍現象
毫不誇張地說,厭學在當今中小學生中已經非常普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組織的全國中小學生大型調查表明,因為“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隻有8.4%,初中生10.7%,高中生4.3%;他們認為,最有效(能考高分)的學習方式依次是上課聽講、做作業;而他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則依次是做實驗、用電腦、讀課外書。
上述教和學的矛盾,課程設置與孩子興趣的矛盾,是造成厭學的最主要根源。這表明,厭學的主要責任不在孩子,而在於“適銷”不對路。
厭學是一種心理障礙
厭學是中小學生中一項最具危險性的心理障礙,不可等閑視之。從心理學角度看,厭學是消極對待學習的一種行為反應,表現為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行動上主動遠離;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者幹脆就不做作業,怕考試;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的甚至一聽到學習就會惡心、頭痛、脾氣暴躁、情緒反常。
靠發火不能解決問題
厭學的原因多種多樣,對策也是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父母和老師不可能僅僅憑嘮叨、逼迫、威脅、懲罰,就能把“厭學”變成“愛學”。因為孩子年紀還小,他們基本上不具備內省條件。
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淡薄,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求知欲和最終成績。教育是一門“根雕藝術”,而不是“壓模技術”。父母和老師如果硬要把孩子壓鑄成不適合他們的角色,隻會在激怒自己的同時,強化孩子的厭學情緒。
解決厭學的出路在孩子的自我教育
父母和老師必須明白,孩子的無組織性,隻是懶散毛病和不成熟的表現,並不是反抗或有意不從。一方麵,成人要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來尊重;另一方麵,要盡力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熱愛學習,永遠不失信心。
解決厭學的根本對策在於孩子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本書從各種各樣的厭學因素中,仔細遴選26個最關鍵的因素,逐個解剖、分析,幫助父母和老師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口舌,引領孩子從厭學走向好學、樂學、善學,並從中分享孩子的成長和快樂。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孩子的厭學原因都不是單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才可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而這,正是本書反反複複要闡述的內容,但願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嚴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