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厭”的其實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學習環境,即那些無法選擇而又艱澀的學習內容、僵硬的教學方式、怎麽也達不到的高標準。那些令孩子感興趣的學科內容及活動,孩子總是抱有極大熱情。不但不厭學,恰恰相反,還百學不厭。
經典案例
上海市某中學初二學生王楠子,剛開始時學習成績排在年級前20名。由於他上課愛接茬、愛開玩笑,成了老師心目中“標準的差生”,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屢教不改的他,被老師安排坐在教室裏最後一排,最後他幹脆放棄了學習。
望子成龍的父親心急如焚,訓斥又無濟於事,每天“隻是盼著他能不再惹麻煩,把書讀下去就行。”無奈之下,1998年,14歲的他移民到美國去求學。到了美國後,王楠子考入紐約四大明星高中之一的拉瓜地亞中學,後來又考入費城藝術學院,成為該校動畫專業一名最出色的學生。2006年,他成為美國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被老師稱為“是個天才”。大學還沒有畢業的他,就已經在美國貸款買了一幢三層小樓。
而所有這一切,在國內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無論哪個老師,都不可能把王楠子培養成什麽“動漫冠軍”,這是背離學校現有教育製度、統一標準、既定目標的。因為在格式化教育下,不可能有因材施教,有的隻是“萬材一教”“萬材一師”“萬材一室”“萬材一書”“萬材一考”,最終“萬材”成“一材”,大家從一個標準化模子裏刻出來,變成“標準產品”。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轉變呢?王楠子表示,學校氛圍和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原因。他說,接茬、開玩笑、迷戀運動等,是他過去的致命缺點,可是在美國,這些卻成了優點。不但從來沒受到過老師批評,而且還受到老師的鼓勵、同學的擁戴。在國內,連音樂老師都不在乎他會拉小提琴,可是在美國,一聽到說他會拉小提琴,就立即邀請他加入校管弦樂團。他上高中時有一次在課堂上插嘴,糾正了美國老師的一個錯誤,被老師當場稱之為“你真是個天才”。王楠子感歎說:“這太受鼓勵了!”
正是這樣的鼓勵,促使他真正開始自覺地學習和奮鬥,徹底擺脫了原來“差生”的厭學、自卑心理。
環境性厭學:指由於外界環境影響而導致的厭學行為。
孩子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影響極大。
孩子對於外界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心理幹擾、學習無用的厭學行為,主要表現為注意指向轉移、學習勁頭缺乏。要改變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首先就必須改變環境。
一個好的環境需要有社會的鼓勵、父母的關懷、老師的重視、同學的友好,各種因素相互配合,有助於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文化氛圍,消除厭學生被拋棄、被歧視的感覺,從而積極、主動、愉快地開始新環境中的生活和學習。
王楠子從國內差生的“水泥腦袋”變成美國的“年輕天才”,反映出的是中美兩國教育環境的根本不同:中國學校對孩子考試,目的是發現問題,並加以淘汰;美國學校對孩子考試,目的是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王楠子就是在被中國教育“淘汰”後,被美國教育“改善”的。教育就是教育,不該僅僅停留在教學、教書、教考層次上。
調節成長環境壓力
成長環境壓力過大,是導致孩子厭學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此,父母要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調節孩子的成長環境壓力,讓他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厭學現象目前之所以普遍存在,很可能因為這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處於信息爆炸時代,孩子麵對的是一個比父母和老師更廣闊的空間。按理說教育必須適度超前,可是目前的學校教育卻嚴重滯後。這一矛盾必將長期存在,所以這是學校教育必須麵對的一項常規工作。
在這方麵,老師最有體會。老師們普遍感到,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實際上,如果從廣義的學習概念看,厭學的情形幾乎不存在,即使有也比例很低。
一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差,可是特別喜歡打電腦遊戲,為此他在學校受盡了老師和同學的白眼。技校畢業後他無學可上,最終進了一家網絡遊戲學院全日製學習。在這裏他如魚得水,畢業後月薪高達8000元以上,令原來那些受老師表揚、循規蹈矩考大學,然後東托西托也找不到好工作的同學羨慕不已。從文化課學習來說,他是厭學的;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不但從來就沒有厭學過,而且非常熱愛。
父母須知,每個孩子的特長表現在不同領域,隻要孩子開心就好。
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孩子厭學的重要根源之一,在於父母給他們施加了過大的學習壓力。隻要父母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孩子就會舒心起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所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28歲以下的城市青年,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擁有博士以上學曆的占44.5%;希望子女能擁有大學以上學曆的占92%。28歲以下的城鄉青年,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擁有博士以上學曆的占41%;希望子女擁有大專以上學曆的占76%。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當時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學入學率還不到15%。
這說明兩點:一是中國父母對孩子期望普遍過高,而且高得不切實際。試想,哪個國家、哪個年代能做到博士生占44.5%這樣的高比例!二是表明,父母為了實現上述希望,今後必然還會對孩子持續不斷、變本加厲地施加學習壓力,孩子的強迫性厭學還會越來越嚴重。
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孩子進入學校時已經不是一張白紙,其受家庭背景、社會環境、同伴的影響,對學校教育構成了強大的推動或抵消作用。我們平常所說的生源素質,指的就是這種教育社區環境和學生原有背景。
適當關心孩子的學習
適當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是既不能關心太多,也不能缺少關心。前者容易造成強迫性厭學,後者容易造成放任性厭學。較好地拿捏好這個度,才能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有一對父母是農民工,孩子上小學就開始厭學了。老師家訪得知,該父母均在一家飯店上夜班,每當他們回家時孩子已經睡熟了,而第二天孩子上學時他們卻還在睡夢中,一個星期也無法和孩子說上幾句話,更談不上關心、指導學習了。
這對父母為生計忙碌,有情可原。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麽他們不能分開上班,有時間來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
讓孩子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讓孩子有一張安靜的書桌,不僅是實指讓孩子在家中有一個安心讀書、做作業的地方,更主要的是指要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如果家中經常吵吵鬧鬧、鬧離婚,或者夫妻關係冷漠、親子關係冷淡,孩子就難免會產生各種心理缺陷或心理問題。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最容易對學習喪失信心,導致自卑性厭學。
一位小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差,老師向他了解情況時,他含著淚說:“老師,你放棄我吧!爸爸媽媽每天在家裏吵架,我無法安心看書,我真的不想學了!”老師聽了感到無比心痛,卻又無能為力。
營造學校學習氛圍
孩子整天生活在學校裏,學校環境尤其是學習氛圍對孩子學習情緒、學習興趣的影響非常大。這項工作主要應當由老師來加以關注。
提高教學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九年製義務教育課程完全是按照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學的需要編製的,內容偏深、偏難。如果沒有高超的教學水平,還真不容易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麽多的教學任務。
不僅如此,老師的教學水平還直接關係到孩子是否會厭學。
這裏特別要強調避免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入維利所認為的,容易導致孩子在學習上落伍、成為“差生”的以下兩種傾向:一是老師不顧學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了教材,隻顧自己教,這實際上是教學上的形式主義。二是老師低估學生的能力,抱著學生走,把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這同樣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正確對待“害群之馬”
厭學情緒是有傳染性的,所以,老師要正確對待班裏的“害群之馬”。及時防止厭學情緒擴散、傳染,是營造學習氛圍的重要一環。
這裏要強調的是,在應試教育體製下,老師很容易忽視那些由於種種原因厭學的孩子,對好學生寄予很高希望,對學習困難、厭學的學生希望很低,隻要求他們“不破壞紀律、不影響別人就行”。
殊不知,這種對厭學學生的消極期望,會削弱他們的自我判斷、成就動機、抱負水平,從而進一步失去學習興趣、信心、動力。
這些老師的最初願望,也許是“丟一部分”“保一部分”,可是其結果卻很容易讓好學生也心灰意冷,導致更大麵積的厭學產生,徹底惡化班級學習氛圍。
正確的辦法是,對任何一個厭學生都不放棄。這不僅是老師的職責,更是對厭學孩子的巨大信心和鼓舞。
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目前的學校環境,很不利於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可即使這樣,父母還是要盡力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因為這對於絕大多數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條唯一的途徑。
理解孩子的本質特征
在適應學校生活方麵,每個孩子的適應性是不同的。這裏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他們的本質特征,從上學第一天開始就給予幫助。
例如,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通常是6周歲。這麽小的孩子就要被置於很正式的教育環境中,對他們來說是很苛刻的。6周歲的男孩的生理發育,通常要比女孩滯後6個月,要讓他們中的多數人安靜地坐著,用筆和紙做作業,並且應付突然降臨到他們身上的社會壓力,確實很難適應。所以,這時候的男孩總覺得學校是一個和他們“作對”的地方,因為他們擅長的肢體運動技能、視覺和空間技能、勃勃生機,在這裏一無用處。厭學,也就變得不奇怪了。
這時候的父母除了要了解這些特點以外,更要盡快幫助孩子遵守秩序、養成良好行為,讓他懂得紀律使學習成為可能。同時,對孩子的厭學不能失去信心,矯治得越快,將來的後遺症就越小。
增強孩子的學習樂趣
孩子是不是適應學校生活,與他是否能品嚐到學習樂趣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學習樂趣,如果能從學習、作業中得到,當然最好。可實際上,這樣的孩子很少。這不能怪他們,實在是現在的作業、考試太多了,每考一次都要被剝掉僅有的一點點自信,很難不厭學。
怎麽辦?堤內損失堤外補。在作業、考試之外,通過其他素質教育手段,讓孩子撿回一點自信和學習樂趣,不失是一種好方法。
例如,現在的孩子都喜歡上網,課餘時間讓他看一看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數學老師彭曉的“超越網上教學”諸如此類的學習網站,對提高學習興趣、豐富知識麵等就會有很大幫助。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對於環境性厭學生來說,為他們模擬並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態環境”,是克服厭學的最後一招。“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消除厭學情緒的基礎。
某中學曾經一度是上海市金山區最差的學校之一。某年該校近千名學生中,記錄在案的有比較嚴重的品德行為偏差、學習困難、心理缺陷的“問題學生”超過25%。調查表明,該校52%的學生“喜歡的老師”隻有1至2位,31%的學生“不喜歡的老師”在3位以上,厭師性厭學十分嚴重。
有鑒於此,該校大力推廣“理解教育”,由此徹底改變了普遍性的厭學麵貌,兩年後的中考平均成績名列全區第二名。
不難設想,如果父母和老師過去就多多注意這些方麵,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樂學、好學的“自然環境”,孩子還會厭學嗎?
從“擇差教育”中得到啟示
目前社會上有許多“擇差教育”學校,專門接收來自全國各地厭學、棄學、逃學的孩子。它們為什麽會取得成功?關鍵就在於普遍采用全封閉軍事化管理手段,對學生進行軍體訓練,穿插強行軍、勞動實踐、學習技巧訓練等內容,以此來鍛煉孩子的注意力和意誌力。
說穿了,孩子在這裏接觸到的是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有什麽樣的環境就有什麽樣的人,這裏能得到最好的詮釋。
父母不妨從中得到一些有益啟示:階段性地利用情境阻隔方式來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習慣,然後,再還原到原來正常的學習環境中去,從厭學走向樂學。
關鍵之關鍵
★厭學的本質是反學習的,其危害是會影響孩子心智的發展。可是就廣義的學習而言,隻要有關注就不會厭惡。即便再笨的人,隻要環境合適,也能在他所喜歡做的事情上達到一定造詣。
★孩子天天要麵對老師,所以,環境性厭學受老師的影響最大。有些老師上課時“枯燥的語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臉”,孩子成天麵對著這樣一幅貧瘠的環境,想不厭學也難。
★有的父母喜歡將厭學生送到外地異地求學,希望通過改變生活環境來改變厭學情緒。這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對即將麵臨的困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學會自律、選擇、接納、求助等技能。
★厭學現象還與社會大環境有關。調查表明,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導致厭學的占2.8%,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周圍人際關係不良影響導致厭學的占6.2%,認為讀書是為了老師和父母的占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