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節!

鄭柞認為大明的崩塌其實已指日可待,如果海漢願意出手,那麽集海漢、安南、朝鮮、葡萄牙等國之力,加上福建許心素從內協助,至少瓜分大明東南地區不在話下。要是海漢願意退讓一步,與北方的滿清約定一同出兵,那大明亡國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結局。而安南作為海漢的主要盟友,從這樣的局麵中勢必也能分得一杯羹。

但海漢目前好像並沒有這樣的意圖,甚至對安南向北蠶食大明雲南廣西地區領土的計劃也是持反對態度。鄭柞這次在三亞向海漢高層提出的瓜分兩廣地區計劃,又是再一次遭到了反對,他其實不太明白,海漢一麵在不斷通過殖民手段占領大明沿海地區,從大明獲取人口和財富,一麵又要維護大明搖搖欲墜的統治,這樣矛盾的做法到底是基於什麽樣的考慮。

鄭柞昨天在遊益漢的陪同之下,去參觀了港島南邊的軍事基地。海漢在港島的駐軍數量並不多,主要是以海軍為主,據遊益漢所說隻有千人左右。鄭柞雖然不確定遊益漢報出的兵力是否打了埋伏,但想來應該也不會相差太大。

這支駐軍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其防區還包括了珠江口海域在內,以這麽一點兵力就能控製住這麽大一片海域,方圓幾百裏之內連海盜都沒有,由此可見海漢在這裏的積威之盛。

以鄭柞的眼光來看,這支部隊的性質與其說是作戰部隊,倒更像是一種武力象征,代表著海漢對這一地區的控製,而不是真打算要用這支部隊去消滅誰。何況以今時今日的局勢來看,這一地區應該也沒有什麽勢力會主動與海漢作對了,那樣做無異於是在自尋死路。

鄭柞一門心思想的都是這珠江口和港島的軍事意義,而李奈和張金寶顯然更傾向於關注這一地區的商業價值。船隊進入珠江口之後,水麵上的帆船明顯增多了不少,除了一些打漁的舢舨之外,絕大部分都是往來於這一水域的商船和客船。

李奈向兩人介紹道:“過去這沿河兩岸多是荒地,不過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從內陸逃避戰亂來到廣州,一項生計便是到廣州南邊這些臨河平原當佃農開荒。二位目力所及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最近幾年才建設起來的種植園,其中大部分是海漢名下的產業。”

鄭柞問道:“海漢國要在這裏購地置產,隻怕也得另尋掩護吧?”

“那是當然。”李奈點點頭承認了鄭柞的猜測:“這些土地都是以私人名義購入,然後由海漢下屬機構統一進行開發。其實地方官府也並不是不知道這些事,隻是利益當先,誰也不肯主動戳破這把戲,就睜隻眼閉隻眼讓海漢這般操作下去。等這類種植園和靠此為生的人多了,官府就更不敢管了,否則這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計變成流民,那廣州地區勢必大亂,到時候肯定會影響到官老爺們的烏紗帽。”

勞動力的缺口一直伴隨著海漢的發家史,而嶺南地區近幾年越發太平,招募自願到海外落腳的移民也越來越難了。不過相較海漢,大明境內的人力成本還是要低得多,所以海漢也開始反向投資,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私人名義搞了許多種植園和農莊,從本地雇人開墾農田。

海漢在珠江沿岸的這些種植園,與大明商人到海漢投資的種植園在種植項目上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海漢自家境內的種植園多是以可做深加工的經濟作物為主,產出回報較高,而在大明境內經營的這些農田,則基本都是種植最常見的糧食作物,經濟價值相對就要低一些。

而且這些糧食在收獲之後,大部分並不會運回海漢,而是就近供應給大明境內的糧商米行,以及滿足佃農們的生存需求。這種做法在經濟上能夠獲得的收益其實比較有限,海漢的目的也並不是要通過這些產業賺到多少錢,而是要設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控製盡可能多的就業人口,然後再從這些人口中吸納移民就會相對容易得多。

到海漢投資的大明商人們吃慣了大魚大肉,自然不屑再回頭喝這碗沒什麽油水的稀粥,所以對海漢在珠江平原屯田種糧一事,商人們並沒有要與其競爭的念頭。而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地主,其經營規模還遠不及海漢這種開發模式的零頭,產糧成本也要較海漢下屬的農莊高得多,隻要海漢這邊不要帶頭下殺糧價就謝天謝地了,哪還敢與其競爭。

鄭柞和張金寶都是首次聽說這些事情,李奈當下雖然說得不甚詳細,但他們也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過去隻知道大明商人在海漢投資開辦了許許多多的種植園,但不曾想海漢居然不聲不響地也在大明投資農業,而且這種差異化的經營模式,避免了與投資海漢農業的大明商人產生利益衝突,又達到了增加移民來源的目的,這樣的操作大概也隻有無所不能的海漢執委會才能幹得出來。

當然了,這種操作方式並不是誰都能夠效仿,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擁有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之外,還得要有足以擺平方方麵麵的硬實力,否則就算經營的農田麵積再大,那也隻會成為有權有勢者眼裏的肥羊罷了。

所以即便廣州官府知道海漢的這些小動作,那也隻能對此裝聾作啞,不敢公然插手幹涉。至於由此所造成的隱形人口流失,官府其實不會太在意,畢竟如果沒有海漢創造這些就業機會,那這些人很可能就會慢慢變成了治安隱患,官府反而得花更多的資源去化解。如果這些人日後願意去投海漢,那也就由得他們去了,反正左右不過是一群泥腿子罷了。

鄭柞忽然開口道:“如果今後有朝一日,整個廣州,乃至更大範圍內的地區,被海漢越來越多地控製了糧食供應,那左右廣州民心豈不是易如反掌?”

李奈對這個大膽的假設並不避諱,依然平靜地回應道:“海漢執委會如果想要左右廣州地區的民心,或許根本無需等到那個時候,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別的辦法來收買人心。不過我認為他們未必想這麽做,因為廣州的動**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鄭柞聽到這個答複微微有些動容,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在找海漢高層溝通的時候,並沒有真正考慮到對方在廣東究竟有多少利益,而自己所建議的方式又是否真的符合海漢的利益。

對於廣東這個地方,海漢並非沒有興趣,隻是沒有采取鄭柞所提議的魯莽手段,直接使用武力強占這一地區。海漢的做法顯然更加平和,也更不容易刺激到地方官府采取抵抗措施,也就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

海漢正在不動聲色地逐步控製這一地區的關鍵資源,糧食可能隻是其中之一,隻要利用其在軍事、商貿、金融等方麵的優勢,鄭柞相信海漢要對付廣州官府應該不在話下。但也正因為海漢在廣東地區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經營,一旦目前的和平局麵被打破,那海漢自身也可能會麵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而這顯然不是執委會願意接受的狀況。

鄭柞原本的提議,可以說完全沒有考慮到海漢的真正利益,他認為隻要將兩廣地區最富庶的地區交給海漢,那就可以換得海漢的合作,殊不知海漢其實早就在向這個方向發展,隻是所采用的辦法有些特殊而已。

如果眼下所得的信息真如鄭柞所推測的這樣,那他也隻能對海漢的高明手段道一聲“服氣”。這樣的做法雖然看起來費時費事,但效果的確要比發動戰爭要好得多,再說如果不用發動戰爭便能達成目的,那就算是鄭柞也願意選擇這種看起來有些複雜的方法。

越往珠江上遊走,江麵逐漸收窄,而江上來往帆船的密度也在不斷增大,已經到了必須要放緩船速的程度。張金寶聽說這裏距離廣州城還尚有二十餘裏,當下也是暗暗驚訝於廣州的繁榮。

好不容易到了廣州城外的江岸,隻見這裏的碼頭延綿數裏,根本看不到上遊的盡頭在何處,岸邊所停靠的船隻大大小小足有逾千條之多,讓鄭柞和張金寶都是看得暗暗咋舌不已。

在鄭柞的認知中,像儋州港、三亞港這樣的地方就已經是極為繁榮了,可這些大港停靠的船隻數量,似乎也還不及廣州城外這珠江碼頭。

不過隻要仔細觀察一陣,也還是可以看出這裏碼頭的硬件設施顯然是無法與海漢治下的港口相比,而且船隻大多體形偏小,多數並不是海船,而是以河流為活動區域的帆船。

“好熱鬧的地方,這一趟真是來對了!”張金寶看到眼前的景象大為興奮,這廣州城比他想象的還要繁華,而越是這種繁華的地方,用工需求應該也是越大,在這裏開辦分院,應該無需擔心學生們的就業問題。

作為廣州最大商家的福瑞豐,在這裏自然也有專屬的碼頭,停泊靠岸之後,鄭柞和張金寶便看到岸邊已經停有好幾輛馬車。張金寶已經不止一次乘坐過福瑞豐的專車,一看外形便能確定這幾輛車也是從海漢訂購的標準車型。

“我們從香港出發之前,我便命人在當地發了電報,告知抵達廣州的大致時間,好讓這邊為兩位分別備好住處。”李奈主動解釋了為何有提前準備好的馬車在此迎接。

兩人連忙謝過李奈,他們來之前便已經知道,李奈會在考察期間代為安排他們的住宿問題,倒是不用他們抵達廣州之後提著大包小包滿街找旅館了。

“我在城外為兩位各準備了一處院子,作為兩位在廣州期間的暫住地。隻是地方有些簡陋,兩位可不要太嫌棄。”李奈繼續介紹自己的安排。

李奈說地方簡陋,兩人均是不信,這福瑞豐用來待客的地方,怎麽可能會簡陋,當下連道不會。

等到了地方一看,果然這李奈的話有水分。給張金寶一行安排的是一個精致小院,雖然隻有兩進,但卻是按照江南園林的風格來布置,一步一景,十分漂亮。這邊甚至已經備好了幾名仆從,專門服侍他們起居。

而鄭柞一行人比較多,幕僚、隨從、護衛、廚子,加起來就有十幾號人,安排的地方如果小了肯定就住不下。他們之前在香港逗留了一天,當時鄭柞一行是包下了一間客棧的整層樓。

所以李奈為鄭柞一行準備的院子就要大了許多,保證他們這些人能夠全部住下來。同時還給他們準備好了大量食材,看樣子是打算吃住行全包了。

對於這樣周全的安排,張金寶和鄭柞都很難有什麽挑剔了,隻能暗暗佩服福瑞豐做這些事情的細致,也難怪其能夠成為廣東地區的第一商號了。

他們有所不知的是,李奈早年間在三亞體驗過迎賓館的接待後,便建議李繼峰在福瑞豐名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服務機構,負責日常接待外來賓客。為了達到更好的服務水平,李奈還特地把人送到三亞接受培訓,以保證能夠提供原汁原味的海漢式服務。

在廣州修建三亞那種迎賓館是不是太可能了,那樣做實在太過招搖,但要在廣州城外弄幾處院子用來招待貴賓,對福瑞豐來說倒也不算難題。鄭柞和張金寶入住這兩處院子,便是專門用於接待貴賓的地方。

而李奈的接待工作並沒有到此為止,晚間將由李繼峰親自設宴,為他們倆接風洗塵。

這放在本地來說,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享受到的待遇了。李繼峰如今在廣州的名望極高,要知道如今本地官員想跟他見麵商談事情,那也得提前預約時間才行了。至於能讓李繼峰設宴迎接的人物,那更是為數不多,一年都未必湊得出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