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節!

李凒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眼前一黑,身子一軟,若不是雙手緊緊攥著椅子扶手,可能整個人就已經滑到地上去了。

盡管他對於家人的下落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在這一刻還是不免感到悲從中來,心頭湧上了深深的無力感。

如果李倧能夠及時從漢城逃出來,那麽不管那些亂黨在城內怎麽折騰,李倧終歸是海漢承認的統治者,就算形勢不利也隻是暫時狀況,大可依托海漢駐軍重新組織力量清亂平叛。但作為王權象征的李倧被亂黨拿住了,那國內忠於李倧的力量也會由此變成了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

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如果亂黨脅迫李倧向全國發出假詔書,宣布傳位於某人,那李凒這王世子的身份可就立刻作廢了,他要在回國之後重新召集力量平叛,就不免會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了。

亂黨隻消再來一個懸賞通緝,把李凒打成反派,到那個時候,反叛作亂的人可能就不是對方了,而是受到朝廷通緝的李凒。在那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效忠李凒,甚至為他賣命複國呢?

李凒想到這一節,心中更是覺得前途渺茫,似乎已經看不到翻盤的希望。

便聽王湯姆說道:“我們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為防止對方狗急跳牆謀害國王,便暫時停止了對漢城地區采取軍事手段,立刻通知了三亞,讓世子您盡快回國主持大局!”

李凒聽到這話,精神稍稍振作了一些,以王湯姆的說法,那說明海漢人此時還是將他視為王位繼承者,這個表態對李凒來說可是極為重要的救命稻草。

算一算時間,李凒在三亞接到海漢官方通知的時候,差不多正好便與王湯姆所說的時間相符。但李凒回國的行程也前前後後消耗了大半個月,在這期間漢城的形勢是否又起了新的變化,這對接下來要采取何種應對策略就十分重要了。

李凒忍住心頭悲哀,向王湯姆發問道:“王將軍,掐指算來,從在下接到通知踏上返程到當下又是大半個月過去了,漢城的局勢是否有所好轉?”

王湯姆也明白李凒所說的“有所好轉”是指什麽,微微搖頭道:“截止目前還沒有關於國王和兩位大君的音訊,但漢城那邊似乎也還沒有人自行稱王。我們認為這種時候,沒消息可能反而就是最好的消息。漢城沒有推出新王,或許是叛軍內部意見尚不能統一所致,根據貴國的曆史沿革,我們認為在新王坐穩位置之前,應該不會輕易傷害國王。”

朝鮮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宮廷政變,但極少有新上位的一方將前任國王直接處決的事例,包括李倧在內,基本都是將被推翻的統治者流放至某地——比如江華島就曾長期關押過被李倧流放的光海君。

如果作亂者是以爭奪統治權為目的,那麽根據朝鮮的“傳統”,直接處決李倧等人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造反者都清楚這種事一旦開了先例,說不得過些年自己和後人也會深受其害。

李凒對本國曆史當然並不陌生,聽王湯姆一說便明白對方的意思了,當下心神稍定,又繼續問道:“那王將軍可否詳細說說,都有哪些大臣參與了作亂?”

李凒抵達江華島之後,所見到的朝廷重臣就隻有申景禛一人,他必須得先弄清楚到底哪些人是作亂者,哪些人是仍然可以信任的對象。

王湯姆道:“申大人出事當天正好是在江華島這邊巡視島上行宮的安防工程,所以也就沒有被卷入這場大亂。我們認為申大人在事發時遠離漢城,應該是可以信賴的對象。至於其他大人,基本上都沒來得及離開漢城,而且有各種我們目前無法驗證的傳聞,幾乎涉及了所有重要官員,誰忠誰奸,當下也很難有定論。”

錢天敦道:“光是擁立兩位大君的傳聞,我們就聽說了不下十種版本,有說兩位大君各自指揮了部分軍隊展開廝殺的,有說金尚憲崔鳴吉兩位大人分別擁立兩位大君的,還有說作亂者是打著兩位大君的名號行事,但實際上已經秘密將兩位大君囚禁起來……總之傳聞太多,真假難辨,我們考慮到其中的風險,也就沒有冒然展開行動。”

李凒聽了之後也頗感無語,但又覺得客觀事實應該便是如此。要說滿朝文武全部都參與了造反,那顯然不合情理,應該有一部分人是被亂黨控製住城防之後沒能逃出來。但事情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如今竟然連這場叛亂的主使者是誰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這未免也太奇怪了。

李凒問道:“那在此期間,漢城方麵難道就沒有人主動與你們取得聯係,請你們出兵協助平叛嗎?”

王湯姆道:“不但有,而且為數不少。以各種名義來向我們求援,要求我們出兵消滅誰誰誰的,這樣的求援信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手段應該是為了幹擾我們的判斷,讓我們無從在短時間內確認真正的作亂者到底是誰。”

李凒歎道:“這些亂黨竟然盤算得如此周全,看來也是策劃已久了!”

在李凒看來,亂黨要作亂奪權,終究必須還得尋求名正言順的上位途徑。放在以前就是要逼迫先王退位,否則權力更迭就不合法度情理,而如今又多了一個條件,那就是繼位者必須要獲得海漢的認可和支持,否則即便強行坐上那個寶座也難以服眾。

這還與以前朝鮮國王登基要尋求大明的正式冊封有所不同,大明對朝鮮的權力更迭並沒有太多的介入,基本上也就隻是走走過場而已,但如今取代大明宗主國地位的海漢可就不一樣了,常年在朝鮮境內駐有重兵,而且北方邊境的守衛也需要依賴海漢海軍的協助。

此外海漢如今在朝鮮經營有許多產業,可以說朝鮮的權力更替與海漢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想要好好統治這個國家,沒有海漢的支持隻會寸步難行。

如果新國王沒能獲得海漢的認可,那海漢甚至不需直接動武,隻要撤去替朝鮮在鴨綠江流域遮風擋雨的海軍部隊,就能讓清軍代為出手好好教訓一下不開眼的新統治者。

而目前海漢駐軍兩位將領的態度顯然更傾向於支持李凒複國,在這樣的形勢下,作亂者想要獲得海漢的認可就難了。而且海漢軍已經來到了漢江口的江華島,隨時都有可能對漢城采取武力手段,要說城裏那些作亂者對此毫不慌亂肯定是騙人的。

為了延緩海漢軍可能會采取的行動,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將局勢弄得越撲朔迷離越好,擾亂海漢軍的視線,讓其無從判斷真正的對手。就王湯姆所說的情況來看,那些作亂者對此顯然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以至於海漢軍在漢江口守了這麽久,卻仍摸不清漢城內亂的具體狀況。

當然了,海漢這邊也並不急於要平息事態,漢城雖然亂了,但距離海漢經營眾多大型項目的大同江流域卻有數百裏之遙,而且作亂者根本不敢靠近海漢軍直接控製的這些區域,因此對海漢的影響在短期還不會太顯著。

而在漢城落腳的海漢民眾基本都已經平安撤了出來,雖然經營活動暫時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人身安全倒是無虞,加之有海漢軍撐腰,因此很多人也並未選擇逃離朝鮮,而是來到江華島暫住,在海漢軍的庇護之下繼續觀望形勢走向。不過是李倧一係複國成功,還是作亂者奪權得手,終究都還是要跟海漢繼續做買賣,到時候這些海漢商業機構也會陸續恢複正常經營。

既然己方無大事,王湯姆和錢天敦也就樂得在江華島繼續看戲,順便等待李凒從海漢趕回來。不管李倧和兩個兒子生死如何,海漢軍這邊有王世子在手,隨時都可以打著勤王的旗號攻破漢城平定叛亂。

至於是不是真要這麽做,一方麵是看漢城形勢走向,另一方麵大概就得看李凒的表現了。如果沒有份量足夠的好處,海漢軍肯定也不會輕易冒風險去趟這一灘渾水。

但王湯姆和錢天敦也極有耐心,跟李凒談了半天,將所掌握的信息一點一點地公布給他,卻絲毫不提出兵的條件。他們大概也是想看看,這李凒究竟是不是值得扶助的對象。

實際上海漢在李凒身上的投入已經不小,他到海漢留學的費用,可全部都是由海漢官方承擔,期間安排各種考察活動,陪同官員、護衛,加上李凒的隨從人員,一出門就是一大幫子人,吃住行可全都是公費負擔,每次考察費用少則數千,多則數萬,一年下來也不是小數目了。

而這一趟護送李凒一行人趕回朝鮮,執委會又讓海軍派了戰船和補給船一路護送,沿途各地還要提供嚴密的安保。幾千裏航程下來的費用,可能比李凒留學這一年的花銷還要多了。

海漢花費這麽多資源在李凒身上的目的,當然並不隻是要扶他坐上國王王位而已,而是要確保李凒在登基後徹底倒向海漢,讓朝鮮國真正變成海漢的藩屬國,為海漢提供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不斷向李凒身上投入資源,灌輸各種有利於海漢的意識形態之外,在各種形勢下對李凒進行目的不同的考驗,也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

而漢城所發生的這場內亂,雖然是在海漢的計劃之外,但也立刻就被執委會視作了一個考驗李凒立場和能力的機會。

李凒麵對這樣突如起來的噩耗,會有什麽樣的反應,是否能夠權衡好其中的利害關係,並對海漢保持無條件的信任,都是海漢所要重點考察的環節。

如果李凒在此過程中表現得脆弱無助,沒有主見,應對混亂,甚至是懷疑海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那麽執委會對於李凒的評價可能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情況嚴重,那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李凒的王位繼承權。

李凒在此期間的表現,會通過情報係統源源不斷地匯報給三亞,由相關部門整理之後上報給執委會。

值得慶幸的是,李凒在這次大考中的表現還算是可圈可點,在得到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得驚慌失措,而且在信息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幾乎毫不猶豫地服從了海漢的安排,乘坐海漢安排的船隊離開三亞回國。

而李凒在途中幾站逗留期間的表現,也全部都被負責接待他的海漢官員記錄下來發回三亞。遊益漢、虞堯、石迪文對他的評價都還不錯,認為李凒雖然心事重重,但仍然表現出了極好的耐心,也沒有質疑海漢的行程安排。

當然最關鍵的考驗,還是要在李凒回國之後。海漢駐軍在他抵達之前幾乎完全沒有介入這場混亂,留給他的是一個充滿迷霧的局麵。

海漢當然沒有指望李凒能夠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來解決當下的局麵,接下來要看的,便是李凒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場,然後向海漢提出要求。

其實在與錢王二人會麵之前,李凒就已經在琢磨這件事了。隻是因為當時所知信息極為有限,他也不清楚自己需要海漢提供多大程度的幫助才能實現複國。此時一邊聽對方提供的新消息,一邊就已經在心裏開始盤算,要如何與這二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調動海漢軍助自己奪回大權平定亂局。

李凒道:“兩位將軍,我朝鮮國出此大亂,實屬不幸,相信二位也不願見到我國民眾再次陷入到戰亂之中。在下身為王世子,當以平定亂局,還天下太平為使命。我國與貴國結有盟約,同仇敵愾,如今我國有難,還請二位看在同盟之義出兵,助我勤王鎮亂,奪回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