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0章
山東為什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戰亂,為什麽疆域、人口、國力都遠勝對手的大明,會被清軍**打到腹地而毫無還手之力,孫真其實一直都沒想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隻能簡單將其歸咎於大明朝廷的無能。
他當然也想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種現狀,不是為了大明,而是為了他曾經生活過二十年的家鄉,他不想看到這裏的一切被來自關外的野蠻人以燒殺搶掠的方式毀掉。但海漢軍雖然戰鬥力強大,卻始終受限於兵力、作戰方式,以及兩國之間的複雜關係,所以很難如他所希望的那樣,在大明境內放開手腳與清軍展開廝殺。
這次接命令調來山東駐防,孫真明白上司選中自己的原因便是自己出身登萊,對這一地區的環境比較熟悉,有助於執行任務。隻是所接到的任務並非與清軍作戰,而是跟難民打交道,這多少是讓帶著強烈戰意而來的孫真有一點失望。
但軍令如山,孫真自然知道這樣的命令非但不能違抗,而且還得盡力去完成任務目標。出發之前他去見陳一鑫的時候,聽到一句他覺得深以為然的話:“要救山東,就得先救難民。”
如果任由局勢惡化下去,那就算清軍自行撤離回到關外,數以萬計背井離鄉到處流竄的難民也將會持續在更廣大的區域內造成麻煩,讓福山縣這種未被戰火直接波及的地區也陷入混亂。這次戰亂要比孫真親身經曆過的登萊之亂更為嚴重,受到影響的區域更大,他可不相信山東官府有能力安置規模如此龐大的難民群體。
向西出了福山縣之後,便是大片的丘陵地區,這裏已經沒有所謂的官道,孫真所率部隊也隻能放慢行進速度,盡量找平緩的路線前進。好在出發之前已經有所準備,陳一鑫讓馬家找了熟悉這邊環境的人當向導,也省去了部隊自行探路的麻煩。
但即便這邊沒有官道,他們也還是在途中陸續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外地難民。不過這些難民看到全員騎兵的海漢軍,大多都是早早避開,唯恐招惹了麻煩。
孫真對難民的謹慎行為倒也很理解,當初他從家鄉逃難期間也有同樣的心理,看到有軍隊在附近出現就會遠遠避開。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對百姓來說最不可相信的便是掌握武力的軍隊,他們隨時都會搶走百姓手裏為數不多的錢財和糧食,甚至會砍了無辜民眾的腦袋,以殲滅盜匪流寇的名義向朝廷請功。孫真在出發之前特地提醒手下人馬不可劫掠財物,殺良冒功,便是不想讓海漢軍中也出現那些惡行。
當然了,與此同時孫真的部隊同樣也得提防這些身份不明的難民,每逢亂世必有趁亂渾水摸魚的流寇,雖說敢向軍隊下手的人不多,但他們此行帶了大量物資和糧食作為保障,這在眼下的山東可都是讓人眼紅的東西。很難說會不會有人膽大包天,對隨行的幾十車物資動了心思。
考慮到這支部隊可能需要在外活動一段時間,而期間所需的糧草恐怕難以通過在外籌措或是從福山縣運送過來,首先要保證自身的消耗所需,因此孫真也沒打算把這些寶貴的物資用來賑濟途中遇到的難民,下了命令嚴禁向民眾發放物資。雖然這樣的做法有些殘酷,但形勢所迫,也不得不照此執行了。
由於行進速度較慢,孫真所率的部隊抵達招遠的時間比預計還要晚了足足一天。而招遠當地的狀況,要比孫真預計的更為嚴峻。
他在途中便得知在招遠這邊已經有成批難民聚集,到了這裏一看,縣城外至少有上千難民,這些人沒有住處,便就地搭建了各式各樣的簡易帳篷和窩棚。而為了防止大量難民湧入城中,縣城的幾個城門已經全部關閉,據說隻在每天中午打開,由官府運幾鍋稀粥出來賑濟難民。
像招遠這樣的小縣城所能提供的食物,自然很難應付正在日益增多的難民,而當下的季節不管是下河摸魚上山打鳥,還是挖野菜摘野果,操作起來都極為困難。官倉放出來的賑濟糧一天比一天少,所以也有一些難民果斷離開招遠繼續往東走。他們倒不見得是因為知道福山縣有專門收留難民的機構,而是以非常樸實的想法作出了判斷——既然戰場在西邊,那麽越往東去就越是安全,難民的數量也會越少,能獲救找到生計的機會也越大。
這樣的想法在亂世中的確有效擴大生存的幾率,當初孫真從登萊出逃,便是抱著遠離戰亂地區的想法,一路往南逃難到幾百裏外的海州,才遇到了在當地救助難民的移民販子,然後輾轉被送到了澎湖,在那裏參軍入伍吃上了兵糧。他當時要不逃難,恐怕早就死在那場戰亂之中了。
招遠這地方跟福山也有不少貿易往來,隻要稍加打聽,就不難知道福山縣是登萊最為富庶的地區,這對迫切需要生存下去的難民們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近日不斷有難民離開招遠前往福山縣,指望能在那裏得到真正的救助。
突然出現的海漢軍隊讓縣城外的民眾不免感到緊張,為了不免不必要的誤會,陳一鑫在大致看過縣城外的狀況後,便下令駐紮到距離縣城大約兩三裏遠的一條小河邊上。
海漢軍的出現顯然也引起了城內官府的注意,他們紮營不久,城內便派了一個師爺模樣的人主動造訪,想知道他們的來意。
“在下是海漢陸軍特戰團一營營長孫真,不知閣下怎麽稱呼?”出於慎重,孫真還是親自接近了這名自稱代表縣衙而來的中年文士。
那名文士拱手應道:“在下婁彬,乃本縣穀知縣手下師爺,還望孫大人海涵婁某不請自來。”
孫真點點頭道:“婁師爺客氣了,你主我客,不請自來的應該是我才對。”
婁彬幹笑兩聲,心知自己話裏的弦外之音已經被孫真聽出來,當下也就不再掩飾,開口問道:“不知貴軍到招遠縣有何貴幹?可有需要本縣協助之處?”
孫真明白對方這提問背後所隱藏的憂慮,當下坦然應道:“實不相瞞,我軍此次來到招遠並無他意,隻是為了救助本地越來越多的戰爭難民而已。縣衙的各位不用太緊張,我們也不打算進入縣城。”
“哦?那不知孫大人打算如何救助民眾?”婁彬聽到這個回答,臉上神色果然輕鬆了少許。
孫真道:“福山縣已經籌措了大量糧食,修建了安置難民的臨時住所,用於接納近期將會湧入登州的大量難民。在下帶隊來到招遠,便是準備在這邊指引難民前往福山縣躲避戰亂。如果本地官府能夠出麵協助,那應該更會事半功倍。”
招遠縣距離福山縣不算太遠,所以有關福山縣那邊的狀況,就算沒去過也會有所耳聞,婁彬大致也知道海漢人對人口有著持續的需求,像這種救助難民的措施,當然不是單純為了做好事而已。不過如今招遠縣麵對不斷湧入的難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官倉的糧食見底隻是早晚問題,到時候聚集在招遠縣的難民越多,發生大亂的概率就高。如果能讓這些難民選擇主動離開招遠縣,那對縣衙來說可就少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婁彬聽到孫真的解釋,自然是心中一喜,但他還是盡量控製住表情,對孫真說道:“這些難民都是大明子民,又如何能讓貴國出麵救助?孫大人此舉有些不妥吧?”
孫真正色道:“人命關天,若是沒人管這些難民,那可能很多人都熬不到開春的時候了!再說這些難民如果在這邊為了生存而鬧起來,貴縣的各位大人承擔得起那樣的後果嗎?”
地方官員對於難民潮的忌憚有多大,孫真也略知一二,那福山縣衙裏的幾位大人連自己的官帽都不要了,拖家帶口連夜跑去芝罘島避難,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這招遠縣乃是由西邊戰亂地區去往福山縣的主要路徑之一,所將迎來的難民隻會比福山縣更多,這裏的地方官員隻要不傻,就應該能夠想到本地社會秩序因為無法安置難民而崩壞的狀況。
通常在難民潮湧入的地區,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生存條件,很快就會有一小撮難民演變成暴民,四處劫掠糧食以滿足生存所需。當這些暴民發現官府無法阻止他們的暴行,就會迅速升級成流寇,以滾雪球的方式壯大力量,甚至有可能會組織起來攻打縣城,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財富。在中原肆虐多年的農民軍,有很多便是來自天災之後失去生計的民眾。
像招遠縣這種小地方,縣城的防禦力量十分有限,根本沒辦法應付成千上萬的暴民舉事。而一旦招遠也出現了類似中原那樣的農民軍組織,那這裏的地方官員所要麵對的下場,可就不隻是保不住烏紗帽那麽簡單了。
婁彬麵現難色,壓低了聲音道:“孫大人有所不知,登州府早就發了公文下來,讓各縣盡量將難民就地安置,不得讓難民大量前往福山縣。”
孫真一聽自然十分不快,這與陳一鑫所預計的情況幾乎一致,一直與海漢不太對付的登州府果然不希望讓海漢在這個亂局中漁翁獲利,哪怕知道大量難民聚集的風險,也還是在試圖阻止難民進入海漢控製的地區。
不過這位婁師爺既然把話說在明處,孫真認為這應該是意味著招遠縣也不想在這件事情上背鍋,畢竟這地方離登州城還有百裏,真要亂也是招遠先亂,婁師爺的主人應該也不會願意承擔這樣的結果。
孫真斟酌了一下才應道:“如果穀知縣覺得不便,可以不用出麵,隻要裝作對此事不知情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便交由我軍來操作。我不入城,你們不出城,我們也沒有任何交涉,各做各的便是。”
當前這種局麵下,這可能就是對本地官府最為有利的做法了。隻要作壁上觀,讓海漢軍引走進入本縣的難民就是,那麽多的難民,要往哪裏去也不是縣衙能攔得住的。再說登州府那邊雖然下令要阻攔難民,但可沒說過要阻攔海漢軍,招遠縣內已無可戰之軍,拿什麽去驅趕縣內的海漢軍?隻要縣衙想推脫責任,倒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不少理由。
婁彬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想清楚了前因後果,他認為孫真所提出的這種方法的確具備比較強的可行性。隻要難民不生事,海漢軍不攻城,那麽其他一切都可以商量。不過拍板這事,他做不了主,還得先回城稟明情況,讓知縣拿主意。
婁彬告辭離開,孫真抓緊時間下達了幾道命令,一是讓宣傳幹事立刻在縣城外對難民開展引導宣傳,讓難民們了解他們還有去往福山縣這個最優選擇;二是立刻在縣城外的官道邊豎立幾塊大的招牌,上麵繪製前往福山縣的大致地圖,以便應付未來將大量湧入招遠縣的難民;三是派出幾支騎兵小隊,加緊對招遠縣周邊的查探,熟悉本地的環境,同時也看看這附近地區是否能夠花錢收購到糧食等物資,以延長部隊在外活動的時間。
婁彬回到城中,將自己在海漢軍這邊打探到的消息一說,穀知縣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立刻同意了孫真所提的方案。同時他還授意婁彬,從次日開始,出城施粥的時候也要向難民們提及去往福山縣的安排。
“大人,這樣做要是被登州府知道了,會不會有麻煩?”婁彬對於上司的決定還是有些擔心。
穀知縣不耐煩地說道:“登州府管天管地,也管不到海漢人頭上,要是事後有人追究,就推說是被海漢人逼迫所致,要算帳就去福山縣找海漢人算!”
婁彬心道知縣居然如此硬氣,早知道先前就直接答應那海漢軍官,還省得跑來跑去傳話的麻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