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迪文和曲餘同受限於自身掌握的權力,他們所能動用的對抗措施必然隻能局限於本地,而沒辦法上升到更高的層麵。而且所使用的手段還不能過於激進,否則進一步激化矛盾就可能會引發兩國衝突,就算石迪文不怕,曲餘同也未必願意見到那樣的結果。他想要的隻是盡力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財源,但並不希望海漢真的對大明發動戰事。
他們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已經考慮到了各方的利益和顧忌,但考慮得周全並不等於這是一個完美的計劃,正是因為作出了太多的妥協,所以實施過程中會有很多環節都存在風險和漏洞。陶東來作為旁觀者,自然更為清醒地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所以並不讚同他們的主意。
曲餘同此時也頗為沮喪,臉色灰白,無精打采地說道:“難道真要將寧波府拱手讓出?這……唉,本官實在不甘啊!”
陶東來微微搖頭道:“你們不用急著放棄,這事也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兩人一聽陶東來這話,似乎事情尚有轉機,石迪文連忙問道:“陶總,你的意思是,還有別的辦法可以化解這個危機?”
陶東來微微點頭道:“如果你們的對手真是楊嗣昌,那或許事情還有轉機。”
曲餘同當下也顧不得許多,立刻起身深深一揖道:“還請陶大人明示,接下來需要如何行事才能化解眼前危機,本官必定全力配合!”
陶東來擺擺手道:“你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什麽都別做,先等消息。”
“等消息?等哪兒的消息?”曲餘同不解地追問道。
陶東來指了指自己鼻子道:“等我的消息。近期我國和大明之間有些事情要商議,屆時應該也會談及到兩國間貿易關係問題,我會找機會提一下寧波這邊的情況。曲大人對兩國貿易極為重要,我國當然會支持曲大人繼續留任。”
曲餘同聞弦歌而知意:“原來陶大人此次來大明還會與楊嗣昌碰麵?”
陶東來口風倒是很嚴,並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見不見他目前還沒定。不過曲大人放心就是了,你遇到的問題,在寧波的確是大事,但放到更大的環境中來看,其實也不是那麽難以解決。退一萬步講,就算寧波知府要換人,曲大人也不用擔心退路,今後如果願來我國發展,不管是繼續走仕途還是經營其他產業,都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曲餘同連忙應道:“陶大人真是過獎,那曲某便在寧波靜候佳音了。”
陶東來對曲餘同還是比較賞識的,此人能在幾年前就果斷與石迪文聯姻,其眼光和膽魄在大明官員中都可算是上乘,而其擔任寧波知府一職已有數年,治理地方的經驗也不差,如果能挖到海漢來當地方官,應該也能很快適應。當然了,要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目前看來還是繼續留在寧波知府的位子上比較好。有他在寧波坐鎮,海漢在江浙地區的貿易狀況也會更有保障一些。
石迪文倒是沒急於詢問,陶東來所說的解決辦法,讓他聯想到了自己掌握的一些消息,不過這些消息並不方便在曲餘同這個外人麵前討論。
曲餘同從寧波城大老遠跑一趟也不容易,石迪文自然是要設宴款待。不過考慮到陶東來的行程保密,加之可能還會談及一些敏感話題,所以也沒安排陪客。就連曲餘同的幕僚何肖都沒上桌,石迪文安排手下親信段天成代為接待了。
曲餘同自然有些好奇陶東來為何會來到舟山,而且先前聽他口氣似乎還要與大明高層人物會晤,當下便拐彎抹角地打聽消息。不過陶東來仍是口風極嚴,繞來繞去就是不作正麵回應。曲餘同見石迪文也沒有幫腔的意思,大概料到此事有些敏感,便很知趣地沒有再追問下去。
陶東來雖然避而不答,但曲餘同其實多少也能猜到幾分。最近這幾個月清軍肆虐山東,眼見當地大亂之後又將是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難以維持生計,隻能外出逃難,而海漢一向垂涎大明的人口,每年想方設法從大明引入移民,豈肯放過這樣的好機會。陶東來此時出現在舟山,或許便是與近期不斷抵達定海港的大批移民有關。
不過這些原因都不重要,隻要海漢能夠助自己保住官位,曲餘同可不會在乎有多少人口會從大明流向海漢。說得難聽一些,朝廷肯定沒有足夠的能力賑濟難民,如果沒有海漢接走這些難民,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要麽會死於饑寒交迫,要麽就會為了生存淪為匪徒。被海漢接到海外安置,至少能先保住了性命,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幫大明解決了難以處理的隱患。
陶東來倒是主動提及了海漢目前安置難民的一些進展:“近期我國有大量移民要安置到台灣島,勞動力比較充足,曲大人有沒有興趣在當地再置辦一些產業?”
曲餘同連忙應道:“這發財的買賣,本官當然是卻之不恭了。還是如之前那樣,建種植園如何?”
陶東來道:“經營何種項目,曲大人當然可以自行選擇,具體事務與相關部門聯係就行。石迪文,你幫忙給安排一下。”
石迪文點點頭道:“沒問題,回頭我就讓商務部的楊運跟何師爺聯係,都按以前的規矩照做。曲大人有什麽要求,到時候盡管直說就是。”
曲餘同能夠得到海漢充分信任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已經在海漢的統治區投資經營了一些產業,以經濟作物種植園為主。光是高雄一地,便有麵積超過五百畝的種植園,並在當地雇傭了兩百餘人為其打理這些產業。雖然目前尚未收回經營成本,不過長期收益前景看好,又有海漢保駕護航,所以無需擔心這買賣會虧本。
曲餘同在海漢的產業越多,所能得到的信任自然也會水漲船高。他也明白自己以這種投資的方式參與海漢殖民的開發,可以得到的好處遠遠不隻是在經濟方麵而已。陶東來先前才說了會設法力保曲餘同的官職,此時提及在台灣投資種植園的事,曲餘同當然要投桃報李,果斷答應下來再說。
相關的事務一向都是由何肖與舟山管委會的楊運對接,雙方都是熟門熟路,合作方案也都有現成的可用,曲餘同隻要將銀子存入海漢銀行,劃撥給海漢商務部,然後相關事務都會有人代辦,他隻需派人到當地監工就行了。而種植園開始有了收獲之後,海漢官方會出麵收購,貨款也是經過銀行劃撥,結算之後曲餘同在寧波便可提取現銀。整個過程基本上都不用他操心,這麽方便又好賺的買賣,他的確沒有理由拒絕。
這種合作對海漢來說也是收益頗多,隻要拿出殖民地的無主土地,便可吸引大明投資人出資開發這些地區,既解決了當地開發所需的資金問題,又給剛剛安置到該地區的移民提供了生計,可謂一舉兩得。而這些種植園栽種的各種經濟作物在收獲之後,海漢官方也會對其進行收購,對其進行深加工之後再出售到市場上,收益也極為可觀。
而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海漢也會通過這種合作將投資人的利益與自身牢牢捆綁到一起,其中不乏就有曲餘同這樣在大明擔任官員的人物。這些官員經不起**,連家產都已經轉移到了海漢的地盤上,其立場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頓飯吃完之後,曲餘同便主動向陶東來和石迪文告辭,準備先行返回寧波,留下何肖在舟山處理後續事務。他之所以如此著急回去,還是因為最近官場局勢不穩,有人想撬他的位子,就難免有些風言風語傳出,所以他就連這次來舟山也是在夜間悄悄出城,不想讓外界知道他的動向,免得又落下什麽勾結海漢的口實。
曲餘同離開之後,石迪文才向陶東來問起了心中的疑惑:“陶總,你這次北上打算真要跟大明高層會晤?”
陶東來微微點頭道:“目前是有這個打算,但能不能成,其實還不一定。”
“這怎麽說?”
陶東來解釋道:“跟大明高層的會晤,需要提前幾個月就進行安排。但目前山東大亂,而且北方的局勢比較複雜,大明能派什麽人出來會晤,目前還沒有確定的人選。”
石迪文道:“那豈不是有可能你到了山東之後,還不確定要等上多久,才能見到大明派出的代表?”
陶東來搖搖頭道:“應該不會在山東談,福山縣當地收容了太多難民,環境比較複雜,不太適合安排會談,我準備把見麵地點放在金州。”
“金州?”石迪文忍不住眉毛一揚:“那可能就變成三方會談了!”
“說不定是四方。”陶東來應道:“朝鮮肯定也會很關注這次會晤,如果把他們排除在外會有些不妥。我打算讓朝鮮也派使臣過來參與,哪怕沒有他們沒什麽發言權,但起碼會站隊,是吧?”
石迪文聞言笑道:“真還是這個道理!”
其實最早提出高層會晤的並不是海漢,而是滿清。當滿清高層意識到與海漢的戰爭毫無勝算,而且在遼東的對峙局麵持續下去會對己方越來越不利,他們便有了停戰議和的打算。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滿清在發兵攻打大明的同時,皇太極授命尚可喜,前往金州與陳一鑫展開停戰和談。不過尚可喜的試探並沒有立刻取得皇太極所期望的進展,甚至可以說不是太順利,在他派出的使者麵前,陳一鑫並沒有表現出和談的意願,直接開出了割讓整個遼東半島給海漢的天價條件勸退對方。不過在此同時,陳一鑫也將這個令人意外的消息通報了執委會,讓執委會來決定是否利用這個機會謀取更多的好處。
對海漢來說,滿清尋求和談的原因和意圖都不難理解,但其所能拿出的議和條件卻沒有什麽說服力,滿清既不願賠款,又不願割地,隻想以瓜分大明為條件來勸說海漢停戰,這怎麽可能談得攏。
執委會在考慮了當下的國際環境和局勢走向之後,認為如果利用得當,或許能從和談中謀取到極大的好處,但這好處的來源,卻未必是滿清。
如果海漢與滿清和談,那麽最不願看到這一幕發生的,必然就是大明與朝鮮兩國。這兩國如無海漢協助,都無法獨力應對滿清這個強敵,一旦海漢鬆口,那他們可就要倒大黴了。所以隻消讓這兩國知道海漢打算與滿清展開和談的消息,就夠讓他們寢食難安了。
那麽讓大明和朝鮮也加入進來,就會形成一個對海漢極為有利的局麵。撇開國力羸弱的朝鮮先不提,大明與滿清就如同身處蹺蹺板的兩端,誰能給海漢更好的條件,誰才有機會安安穩穩地踩到地上,而條件開得不夠高的一方,那就隻能先在空中懸著,等待命運的抉擇。
而沒有資格與這三個強國平起平坐的朝鮮,就隻能死死抱住海漢大腿,因為三國中唯一能夠保證朝鮮安全的也就隻有海漢。就算海漢最終選擇與滿清停戰,朝鮮也還是隻能無條件地貼緊海漢,這樣滿清打狗也得看主人,至少還能保住朝鮮自家安全。至於像大明這種已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對象,朝鮮就算心有戚戚,但也絕不會在當下這個節骨眼選錯陣營。
舉行四方會晤,無疑能讓海漢有機會在這個亂局中獲得最大化的收益。而這麽大的事情,如果僅由軍方的幾名將領在北方主持,未免還是顯得不夠重視,所以陶東來親自北上,便是為了主持這次重要的會晤。但為了保證陶東來的人身安全,海漢並未對外宣布此事,就連一路行程也全部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