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節!

海漢艦隊突然出現在蓋州海岸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到了沈陽城,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滿清上層都知道目前尚可喜正在金州與另外三國進行談判,但此時談判尚未結束,海漢艦隊卻已經逼近自家要害地帶,這樣的動向自然是讓皇太極緊張起來。他當即發令,命阿巴泰、多鐸、多爾袞三人各領兩萬兵馬向蓋州集結,蓋州衛、海州衛下轄的各個駐兵堡壘全部進入戰時狀態。

一天之後,由尚可喜從金州送回的急報也到了沈陽,皇太極這才明白談判形勢已經急轉直下,變成了對麵三家聯手脅迫滿清接受和解條件的局麵。

這本來也在皇太極的預料之中,甚至已經想到了對手可能會以戰爭作為談判籌碼,但這對滿清來說並不算是太大的威脅。因為皇太極認為海漢的軍力僅限於金州一地,而大明和朝鮮如今都是一碰就倒的角色,就算要打仗,滿清也完全有能力以一敵三,無非就是多死些人罷了。反正現在打一趟大明就能搶回來幾十萬人口,不用再在意這方麵的損失了。

但皇太極的確沒料想到海漢軍竟然已經提前做好了開戰的準備,談判尚未結束便已大兵壓境,看樣子隻要金州的談判破裂,海漢人就會立刻在蓋州動手。要是大明也真從西邊出兵三十萬,與海漢軍形成夾攻之勢,那形勢還真是相當危險了。

這個時候似乎就隻剩下兩條路擺在皇太極麵前,要麽接受另外三方在談判中提出的和解條件,要麽就在戰場上見真章。當然了,這一戰不論輸贏,談判中所提及的和解條件都將會自動作廢。

去年冬天清軍入侵大明,一路打到山東,連濟南城都打下來了,海漢軍卻從頭到尾都未曾插手過大明境內的戰事,這讓皇太極一度認為海漢與大明之間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聯合軍事行動,所以才會放心大膽地與海漢展開和談。但沒想到這似乎是個誤判,兩國竟然不聲不響地做好了放手一戰的準備。

雖然此時山海關方向還沒有明軍出兵的信號,但這也很正常,三十萬大軍如果這時候湧出山海關,可沒法一直在野外駐紮,必定是要等到明確的命令之後才會采取行動。明軍不出關則已,一旦出關,那這場仗恐怕就得非打不可了。

這一仗到底能不能打,在滿清高層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不過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區別也很明顯,曾與海漢有過交手經曆的官員幾乎清一色認為此戰不可力敵,如果跟海漢軍硬拚,恐怕清軍會元氣大傷。而主戰的則都是沒有在戰場上遇到過海漢軍的官員,即便有此前的種種戰績擺在眼前,他們也還是不相信海漢能以幾萬兵力就平定遼東。

當然了,最終還是得由皇太極來做出決定,而前年他親自率軍攻入朝鮮,便曾經與海漢有過直接的交手。按照尚可喜從前方發回的消息,海漢人宣稱那次在大同江畔的交戰隻投入了四千兵力,但最後卻依托陣地成功阻擊了兵力二十倍於此的清軍。

皇太極對那次交手經曆留有十分深刻的記憶,這也是促使他派出尚可喜前往金州和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漢軍的戰鬥力優勢太過明顯,讓皇太極實在生不出與其決戰的念頭。

在經過了一天一夜的討論之後,最終還是主和派的聲音占了上風,而皇太極也就順理成章地作出了決定,還是要以大局為重,避免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與海漢展開決戰。

皇太極當即起草了一份命令,以最快速度送往金州尚可喜處。隻要信能及時送到,那麽這場戰爭尚有避免爆發的可能。

在蓋州海岸附近的海陸隔空對峙持續了三日後,陶東來一行人便先行撤離了該地區。而此時在海岸附近集結的清軍兵力已過萬人,光是每日在海岸附近巡弋,故意顯露行跡警示海漢的騎兵就多達上千騎。由此可見北方艦隊的緊逼的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清軍對此十分緊張,這正是陶東來想到達到的效果。不過成與不成,都得先回金州等消息了。

回程途中,楊嗣昌向陶東來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滿清拒絕和解,選擇開戰,那接下來真要跟他們打嗎?”

“即便他們選擇開戰,首要目標也不會是我國,所以到時候打或不打,大概還得看貴國的意見。”陶東來沒有正麵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將皮球踢還給了楊嗣昌。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海漢在北方的利益主要就集中在金州和山東福山縣兩地,對滿清來說,金州打不進去,福山縣夠不著,所以跟海漢開戰極其不劃算,滿清自然會將大明這種好拿捏的軟柿子列為第一目標。開戰之後如果海漢沒有在遼東方向投入大量兵力,那滿清肯定會將滿腔怒火全部撒在大明頭上。

大明如果集中舉國之力硬抗,同時與海漢展開真正的全麵合作,或許還能有翻盤的機會,否則大概隻會是上一個冬天的重演。楊嗣昌沒有立刻回應陶東來,他覺得海漢人此舉是在以打壓滿清的借口拱火,如果兩國真幹起來,得益最多的無疑將會是海漢。

到了這一步,楊嗣昌也變得很迷惑,海漢人想要的結果究竟是和平,還是戰爭。但從眼下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哪一種結果,海漢都將會是贏家。而大明如果選錯了方向,那將極有可能會導致一場前所未有的戰亂。

陶東來的座船沒有再從旅順繞回大連灣,而是直接在金州西海岸某處靠岸,讓船上的貴賓們登陸,再轉乘馬車回到南關嶺大營。而此時尚可喜還不知道陶東來這群人已經去蓋州轉了一圈,他仍在等待沈陽城的決議。

十日之後,談判重啟。尚可喜公布了從沈陽發來的最新指示,滿清將接受由海漢主導的和解條件,同意與三國簽署共同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