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個海外殖民區在國內這種近乎“挖牆腳”的招募行為,執委會卻並不會反感,不僅默許了這樣的做法,甚至還會趁此機會向各個殖民區委派一些基層官員。
由於客觀條件的限製,海漢執委會對於海外殖民區的統治隻能通過各種政令軍令的傳達來實現,各個殖民區在政治、經貿、軍事等方麵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限。加之有能力且有意願在海外殖民區擔任高級官員的穿越者本就為數不多,所以上任之後除非主動提出要求,一般都不會再進行更換,大部分殖民區的主官就任以來就沒有再挪過坑了。
這樣固然能讓殖民區的各種施政方針具有連續性,有利於當地的建設開發,但所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據的局麵。一個殖民區的軍政大權長期集中在那麽一兩個人的手上,時間一長難免會讓執委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所以必須得使用一些手段和辦法,來保證這些海外殖民區對國家的忠誠度不會出現問題。
控製殖民區的物資供應,特別是武器彈藥的供應,是執委會使用多年也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不過後來因為考慮到一部分距離較遠的海外殖民區補給不便,而且客觀上有備戰的需要,還是逐步放寬了限製。比如國防部下放了標準製式戰艦的製造工藝,讓各個殖民區的造船廠也具備了自行建造作戰船隻的能力。
當然了,部分性能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其製造工藝仍然是高級機密,並且隻能在田獨工業區和三亞造船廠進行生產,以此來保證海漢本土相對海外殖民區依然保有絕對的軍事優勢。
除了軍備領域之外,人事任用當然也是執委會控製海外殖民區的有效手段之一。雖然殖民區的高級主官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但一個殖民大區各個部門和層級的公務人員往往數以百計,其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職位並非人人都能勝任,隻能通過國內委派的方式來解決。
而海外殖民區通過自主招募的形式,也能從國內獲取一定數量的人才。但不論是委派還是自行招募,這些人的根子基本上都在以海南島和福廣為中心的地區,可靠程度肯定是要比各殖民區自行從當地招募的人員高得多,其中也不乏有情報內務部門安插到殖民區的眼線。
不過真正會讓執委會忌憚的用人方式,其實是坐鎮各個殖民區的高官會在當地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信和子弟,然後逐漸將這些殖民區經營成了私人領地,將駐軍變成了私人武裝,形成事實上的地方割據。
穿越者們都在慢慢老去,這些在海外治理殖民區的地方大員想將手中的權勢傳承給後人,其實也是人之常情。但執委會肯定不能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否則頂多一兩代人,這個國家便又將會回到封建社會,甚至會導致國家出現四分五裂的狀況。
所以執委會對於這樣情況也早有防範措施,那就是規定各個海外殖民區的軍政主官職務都不能世襲,即便想培養兒女今後想走仕途,也必須去異地當差,以免在地方上出現家天下的局麵。
雖然各殖民區的地方大員不見得讚同這樣的規定,但他們也知道如果不製定這樣的製度,恐怕還沒等穿越者全部過世,這國家就會開始出亂子,所以即便心有不滿,但還是會遵守這樣的規定。
當然以這些高官所擁有的權勢財富,要想為兒女謀一個好的前程其實也不難。這些自小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穿二代大多在學識方麵遠超常人,而且能得到上一代人脈的助力,今後仍會有極大的概率接掌父輩留下的權力,隻不過要換個地方而已。
截止目前,穿越者後代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父輩,記錄在案的穿二代就有一千四百餘人,還有兩百多三代子弟,算得上是人丁興旺。而未來治理這個國家的接班人,基本上也會出自這個範圍。
這些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子弟要在成年之後尋一個官方的差事,自然不必像普通人那樣通過層層選拔。不管是選擇文武哪一條路,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隻需通過父輩的安排,便能在國內或者其他叔伯長輩統治的海外殖民區謀得一個不錯的職位。
像田葉友那樣親自跑到南海去跟羅傑打招呼給兒子鋪路的情形,其實已經算是特例,因為田葉友本身沒有多少實際的權力,能用來跟其他人作交換的資源也就隻有他的專業技能,必須得親臨現場才能發揮出作用。而其他手握大權的高官要做同樣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同在三亞的可以私下約出來見麵商談,若是與海外高官聯係,也隻需一封親筆書信,甚至一紙電文,便能將子女的出路安排妥當。
今年的國慶日,便有不少二代子弟從海外趕回三亞,趁著各個部門放假的時間,多去拜見幾位已經聯絡好的叔伯長輩,以敲定自己的前程。
至於哪些地方是好去處,其實不用到處打聽,隻消多買幾份報紙看一看上邊各個地區的人才招募信息,便大致能夠了解了。
當然了,也有很多子弟的目標並非海外殖民區,而是看準了位於三亞的國家部門。這些衙門雖然門檻要高得多,但如果能夠在其中謀得職位,今後的發展前景也會十分可觀。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是打算在若幹年之後進入執委會,成為執掌國家大權的那有限的幾位大人物,在三亞任職的確會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除了這些年輕的穿越者子弟之外,趕在這個時候來到三亞的還有另一批人,便是回京述職的外地官員。而這其中,又尤以近幾年才被海漢吞並的福廣兩地官員為多。
由於海漢自身培訓官員的規模有限,無法向福廣兩地委派足夠多的人員接任地方官職,所以當地有大量原本效力大明的基層官員得到留用,其中甚至不乏州府一級的官員。而海漢對於官員的能力要求不同於大明,僅僅隻會寫奏折可不行,縣級以上的官員都必須分批到三亞述職才行。
每年安排兩到三批官員回京述職,幾年下來執委會也就能對這些地方官員的能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於其中一些混吃等死,甚至是心懷不滿的人員,就可以該換的換,該淘汰的進行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