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9章

寧子敬不是第一次來香港了,而且又在瓊聯發任職,所以對他所作出的判斷,眾人自然不會懷疑。

哈建義笑著問道:“那你覺得我們是該笑納,還是婉言謝絕?”

“你們自行決定,不必有什麽顧慮。”寧子敬顯然不想為這種事費神,一句話就推了個幹淨。

“依我之見,如果送土特產之類的,收下無妨。至於其他的,那還是算了,免得節外生枝。須記得我們此次出行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有任務在身,還是要以公務為重。”陶弘方處世穩重,當下便提醒眾人此行是有使命在身。

他這麽一說,其他三人倒也不好再出言反駁。他們都是第一次被父輩派到遠離海南島的地方辦事,自然也想把任務完成得漂亮一些,要是在途中出了任何岔子,那隻會讓父輩覺得失望。

雖然這裏已經遠離三亞,但他們可不會認為自己在外邊的行蹤能夠瞞得過無所不知的父輩,誰也不知道瓊聯發裏有沒有為勝利堡效力的耳目,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言行還是謹慎一些為妙。

白樂童立刻表示了讚同:“弘方言之有理,我看今晚還是早些休息養好精神,明天一早就出發。”

眾人均無異議,當下連酒也沒敢多喝,吃完飯之後稍坐片刻,便各自回房休息了。寧子敬還特地把那管事叫來,讓他不要再作其他安排,以免打擾眾人休息。那管事知情識趣,當即領命而去,讓手下人趕緊給這幾位準備熱水沐浴。

一夜無話。翌日一早,眾人在客棧吃過早餐,便立刻乘車趕去碼頭。雖說公務船並沒有預定出發時間,肯定會等到他們登船之後才會起航,但他們已經無心再在香港逗留了。

而正如寧子敬所預料的那樣,瓊聯發的管事果然在他們出發之前還送了禮物過來,而且是直接就送到了船上。而這些禮物也不算貴重,基本就是附近地區所產的一些新鮮瓜果和海產而已。

不過送這種禮物顯然更容易過關,要是送來真金白銀,恐怕直接就被這幾位根本不缺錢的穿二代給擋回去了。

公務船要去往的下一站是位於台灣島南部的高雄港。據船長所說,這艘船將在高雄港短暫停靠,將三亞發往當地的一批公務信函和物資卸船。

高雄港自1632年底開始建設,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不過與海漢治下的其他殖民區有所不同的是,當地並不是由海漢獨力完成開發建設,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福建許氏及兩廣地區諸多民間資本的參與。

這樣的情況也使得高雄港的建設速度要遠勝海漢之前所開發一些海外殖民區,短短幾年時間便形成了擁有數千人口和各種基礎產業的港口城市。

高雄港附近的衝積平原土質肥沃,水利條件優越,適於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因此這裏從一開始便將農業作為了主要的建設方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都在過去這些年裏逐漸成為了高雄地區的拳頭產業,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的開發效應,目前也是台灣島上種植麵積最大的農業示範區。

而高雄官府也適時地推動建設與之配套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生產米、麵、油、糖、酒、罐頭等產品。這些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後所能獲得的利潤要遠遠超出原材料,因此很快便得到了各路資本的青睞,紛紛在高雄投資修建食品加工廠。

產業的穩定發展和從業人員的收入提升,又為高雄吸引到了更多的移民人口,帶動了服務業、運輸業、建築業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從而讓本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高雄的發展空間要遠比香港這種島嶼貿易港大得多,按照執委會的估算數據,在大員港以南的高雄港和屏東平原地區,如果充分進行開發,僅靠農業就足以養活三四十萬人。而現在當地的人口才不過十來萬,還存在有大量的勞動力缺口。”

陶弘方在商務部的日常工作中就能接觸到不少有關高雄的信息,在途中也是順便向其他幾人簡單介紹了一下當地的狀況。

寧子敬道:“據我所知的消息,有很多出身大明的權貴,在前些年都選擇了在高雄投資買地,經營種植園。”

陶弘方點點頭道:“你說的這種情況的確不少,特別是與我國官員結有姻親的那些上層人士,幾乎都在高雄購置了地產。”

陶弘方沒有具體點明這些人的身份,但在座這幾人都能接觸到內部消息,自然知道他所說的是指哪些人。

山東的馬家,浙江的曲家,福建的許家,廣東的李家……最先在高雄地區砸下重金置產購地的基本都是這些能得到內部消息的關係戶。

這些家族都與海漢有著極深的利益瓜葛,是大明內部最早投靠海漢的一批社會上層勢力,在海漢高速擴張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大量的紅利。

特別是像高雄這樣的新殖民區,這些民間資本更是抓住了一開始的空白期,砸下重金參與開發,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了大片土地的經營權,這在大明統治的地區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白樂童補充道:“我也看過一些當年的宣傳資料,高雄當地官府為了拉動投資和移民,還真是下了一番工夫,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比如種植園稅賦減免,移民落戶分田地之類的。那個時期大明天災人禍不斷,所以有很多百姓通過各種方式被我國運到海外落戶,高雄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地。”

陶弘方道:“整個台灣島在那個時期接收了至少二十萬左右的移民人口,就連當初隻有一千多常住人口的苗栗,後來也因為人口增長升級為縣治了。”

這幾人當中,隻有哈建義是在海外殖民區出生,少年時才被家人從馬尼拉送到三亞學習生活,所以對台灣島的這段曆史所知較少,當下也是聽得津津有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