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3章

在場的人不會對朱子安的想法感同身受,因為陶弘方等人開始懂事的時候,舟山島便已經被海漢控製,在他們的認知中,這裏可以說是本國的固有地盤了。而當時海漢強行占下舟山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打通北方航路,然後從大明北方沿海地區獲得更多的移民人口。

在他們看來,那時大明的功能便是為海漢提供原材料、市場和勞動力人口,從大明引入移民隻不過是約定俗成的做法,並沒有任何不妥。海漢的移民措施為大明解決了大量的饑荒人口和戰爭難民,避免了大明國內更為嚴重的內亂出現,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做法,說不上海漢單方麵損害了大明的利益。

大明一些地區的地方官府對於海漢的移民遷徙措施裝聾作啞,也未嚐不是想借海漢之手減輕地方上的壓力。讓海漢人把那些無家可歸的難民接走,總好過眼睜睜看著他們揭竿而起,作亂一方。

當然即便這樣的做法得不到大明的支持,海漢也沒打算要尋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正如哈建義所說的那樣,大明不同意又能怎麽辦?難道還能調集兵馬,在沿海地區跟海漢全麵開戰不成?

朱子安當然明白那是不可能的,當時的大明內憂外患不斷,根本無力再與海漢這種強敵開戰,就算對海漢的蠶食手段心有不甘,但也隻能忍氣吞聲,避免爆發衝突。連大明都尚且如此苟且,想來那朝日兩國的處境隻會更慘,哪裏還有反抗的可能。

朱子安要是剛才對外事處的秀念多問幾句,或許對於這種狀況會有更為明確的認識。當初海漢軍攻入平戶藩,在戰後幾乎是將平戶島上的活人全部擄走,並且將平戶城付之一炬,根本不留任何餘地。相較之下,海漢在大明獲取移民的措施算得上是十分溫和了。

陶弘方等人對於移民問題的興趣有限,他們更為關心的,還是現階段的國際貿易狀況。盡管他們能從別的渠道了解到相關的信息,但絕對沒有在這裏獲取第一手數據來得直觀。而且楊運紮根舟山也有十幾年時間了,對於這裏的貿易發展狀況最為清楚不過,眾人有什麽問題,都可以在他這裏得到比較可靠的答案。

楊運首先回答的問題,就是朝日兩國究竟誰的購買力更強,更適合成為海漢的貿易對象:“如果要以購買力而言,日本要比朝鮮強出不少。原因也很簡單,日本有佐渡金礦、石見銀礦,能大量產出金銀,自然購買力不會差。而朝鮮已經探明的金銀礦不多,相較之下要稍遜一籌。如果把日本購買力定為十分,那朝鮮大概是在六到七分上下。”

陶弘方插話道:“但我曾聽人說起,朝鮮國礦藏頗豐,工業部礦業司每年都會派人到朝鮮探礦,組織開采工作,難道開發這些礦產都不掙錢?”

楊運道:“在下對這個可是外行,所知不多,但朝鮮國礦產多在半島北部,而與舟山的貿易往來最多的卻是南部地區,大概從中受益不多。而且他們就算能開采礦產,冶煉加工也得依賴我國,就連出產最多的煤鐵,也是在我國幫助之下才建立了大型冶煉廠。聽說有些三亞那邊用得上的寶貴礦物,他們根本不懂其價值,也不具備加工能力,自然賣不起好價錢。”

楊運雖然對此自稱外行,但他其實已經道出了客觀現狀。朝鮮的礦藏品種其實遠比日本豐富,儲量和品質也非常具有開采價值,除了煤鐵之外,還有相當多可以用於工業發展的礦藏未經開發。如銅、鉛、鋅、鎢、磷、石墨、雲母等等,有很多都是海漢所需要的礦藏。

但坐在聚寶盆上的朝鮮國並不具備開采和利用這些礦藏的能力,甚至連其用途也完全不知,這自然也就便宜了海漢,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將一些寶貴礦產開采出來運回國內,用於工業製造。但對於朝鮮國來說,以極低價格出售這些礦藏給海漢,確實也沒獲得多少收益,隻不過是以此來換取海漢在其他方麵給予的好處了。

哈建義問道:“請問楊大人,這兩國從舟山購買最多的商品都有什麽?”

楊運應道:“他們購買最多的,其實還是比較傳統的商品,如瓷器、茶葉、高級紡織品之類,約莫占到整體貿易量的六七成。剩餘的部分,就是我國所獨有的,大批生產的工業品了,如玻璃器、鐵器、日用品、書籍等等。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貿易項目,比如造船、不動產、軍火等等,因為有專職分管的衙門,所以並未記入普通貿易的統計數據中。”

朱子安聽到這裏忍不住問道:“楊大人,你先前說到朝鮮國盛產煤鐵,那為何還要向海漢大量進口鐵器?”

楊運笑道:“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國的鐵器可以做到大批量產出,因此成本極低,即便加上運費,售價也要遠低於他們本土所產。像鐵製的農具、廚具這些需求較大的商品,幾乎都已被我國占領了市場。最近這些年,聽說朝鮮國民間的鐵匠鋪大多已經倒閉了,就算還開著的也基本都已轉行,代理出售我國製造的成品。”

朱子安追問道:“如此一來,當地所產的鐵礦石又該作何用?”

楊運道:“主要供給官府運營的冶煉廠煉鐵,然後製作一些對工藝要求較高的手工鐵器,尋常百姓是用不起的。至於他們用不了的部分,據說會以極低的價格處理給我國,用於冶煉精鋼。嘿嘿,像這些高級冶煉技術,朝鮮人可就學不到了!”

楊運所說的情況,讓朱子安想起了以前在山東的一些見聞。他曾見過明軍通過某些秘密渠道弄到手的海漢產武器和盔甲,皆是材質極好的精鋼所製,比大明官軍自家的裝備還要更勝一籌,但其價格卻比軍器局和兵仗局的內部采購價更低。

當時有人指點過他,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顯然隻有一個,那就是海漢能以極低的成本生產出這些裝備。換句話說,海漢的兵工產能高得可怕,才能將成本壓到這麽低的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