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6章

符力目前的工作崗位是隸屬於外交部,但他同時又肩負著貿易、情報、文教乃至軍事等多個領域的職責,所以他的業績考核、職位升降,都是由執委會垂直管理,無需向東海大區負責。

朱子安一事是由北方大區和東海大區聯手操辦,符力隻是在漢城地區給予應有的協助,此事成效如何,那並不是他需要考慮的事情。而且朱子安此人就算以後被留用,因為身份的原因,今後也不太可能外放到朝鮮任職,所以符力也不用費心去維持跟他的關係。

簡單談完朱子安的事,便進入到第三個議題,即兩國此次通過會談達成的新協議將會帶給朝鮮一方的影響。

兩國的新協議主要是關於已有的合作項目產業升級,說白了便是海漢現在需要更多產自朝鮮的初級工業品,以用於接下來要在杭州地區實施的大規模基建計劃。特別是煤鐵等江浙地區相對稀缺的礦產,更是需要利用大同江流域現有的工業產能進行補充。

符力道:“按照執委會和工業部的意見,我們要求朝鮮在未來三年內將優勢燃煤的出口量增加五成,鋼鐵製品的出口量增加一倍,還有其他一些礦產也有類似的要求。但這樣的要求很難完全依靠提升產能來實現,大概還是要擠占一部分原本供應朝鮮國內的產品。朝鮮方麵的反對聲音,也主要是集中在這一點上,認為我國的要求會讓朝鮮原本製定好的一些發展規劃陷入停滯。”

陶弘方補充道:“所以執委會同時也提出了為這些合作項目提供技術升級的條件,對朝鮮來說這個條件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了。而且產能的提升會為朝鮮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對朝鮮來說也有不小的好處。”

符力點頭道:“最終對方肯認可協議內容,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考慮到我方提出的條件所將帶給他們的長期收益。用初級工業品來換取產業升級,這可不是隨時都能得到的機會。更何況就業崗位增加之後,朝鮮的產業工人數量也會隨之大幅提升,李凒應該很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李凒在海漢留學期間考察了幾乎所有的生產單位,自然很清楚掌握生產技能的產業工人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與海漢合作的產業項目,是朝鮮為數不多能夠培訓產業工人的所在。

按照兩國的協議,這些工人隻要在合作項目中工作滿八年便可自由離職,所以朝鮮目前嚐試自行經營的一些工業項目中,任用的人員幾乎都是在合作項目幹滿八年後跳槽過去的熟練工,大大降低了朝鮮發展自主工業項目的難度。

以犧牲工業品的獲取量來換得產業升級和人員培訓的機會,這樣的交換條件對朝鮮而言無疑是劃算的。但對於與之相關的既得利益集團來說,其中的得失利弊情況則要更為複雜一些。

大同江流域那些工業合作項目都是關乎國家命脈的重要產業,如鹽、鐵、造船等等,所以專營權都被收歸官方,但具體的經營渠道則是分包給某些有實力的個人或商團。而這些經營者的背後,無一不是朝鮮國內有權有勢的上層人物。

海漢現在需要合作項目的產能更多供應給東海大區等地,就勢必降低供應朝鮮國內的比例,而這將會直接影響到相關經營者的收入。所以此次會談的真正難點,其實是要說服這些朝鮮國內的既得利益集團接受海漢的安排。

“我們能做的,就隻有從其他方麵給予補償。”符力麵色平靜地說道:“好在事情還算順利,也沒有發生節外生枝的狀況。”

石成武道:“這都多虧符大人勞神費力,從中斡旋,否則這事恐怕得談判好幾輪才有希望。待此次事畢,我將據實上書,為符大人請功。”

符力笑了笑道:“職責所在,應當如此。”

如果要放到正式會談開始才想辦法實施這些台麵下邊的操作,那必然會耽擱談判進程,所以符力這邊的相關工作其實提前幾個月就已經在進行了。

期間他要與方方麵麵的相關人物碰頭接觸,討論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交易條件。海漢方麵付出的可能是某種商品的特許經營權,位於海外某地的種植園,亦或是為某位官宦子弟提供一個留學三亞的特別名額,以及政治方麵的支持承諾等等。

每個談判對象所能接受的條件可能都不相同,這樣的會談過程往往十分繁瑣,而且需要經辦人持續跟進,並不是輕鬆的差事。但這是執委會直接下達給符力的指令,他自然是要不遺餘力地去完成任務。

等到使團抵達漢城的時候,符力其實已經與利益相關的各方達成了協議,隻等正式會談走個流程,就可以簽署協議了。這其實也是變相給石成武等人這趟形同鍍金的出使差事掃清了障礙,石成武對此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言致謝。

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他們當然接觸不到這些內幕,所知的公開信息基本都是來自於朝廷各個主管衙門的布告,以及半島時報上的相關報道。

對百姓來說,此次會談的結果無疑都是一些令人興奮的好消息。比如半島時報已經透露,大同江流域的各大產業又將開啟大批招工,預計新增崗位將多達上萬人,而這些崗位的工作收入和職業發展前途,可以算得上是普通人向往的目標。

此外朝鮮與海漢之間的跨海運輸產業也將擴大經營規模,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僅大同江一地,就會增加數百條往來於兩國間的貨運帆船。數以千計高收入的水手崗位,正在等待著朝鮮的年輕人報名。

海漢還承諾將逐年增加對朝鮮一部分農林產品的采購量,這就意味著占據朝鮮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群體有望從中獲益。當然這也有前提,那就是延續一貫的做法,農戶或農場主要先與海漢簽訂相關合同,種植海漢所要求的農作物,並且使用海漢所提供的種苗。但幾乎極少有人能意識到,海漢其實是在通過這樣的手段逐步控製朝鮮的農業生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