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4章

雖然1629年底服役的第一艘威嚴級戰艦“威嚴號”目前已經處於半退役狀態,在幾年前交付給海軍學院作為訓練艦使用,但海漢仍未打算放開這種主力戰艦的外銷限製。

威嚴級戰艦在海漢海軍的服役曆史超過二十年,論資曆已經不再算是新型戰艦了,但放在亞洲範圍內來看,威嚴級戰艦仍是實力超群的存在。迄今為止甚至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夠仿製出與其噸位相當的作戰艦船,更勿論適航性、航速、艦載火力這些作戰指標方麵的差距了。

如今海漢雖然已經研製出了技術更為先進的勇士級和光榮級戰艦,但威嚴級戰艦仍是海軍各支艦隊的主力旗艦,並且隨著兵工技術的發展,建造技術和艦載裝備還在不斷進行升級。

特別是蒸汽動力的裝備使用,大大提升了戰艦的作戰能力,傳統的風帆戰艦在機動力方麵與威嚴級之間存在著難以追趕的差距。盡管海漢目前同時也在噸位更小的戰船上裝備蒸汽動力係統,但考慮到執行遠洋任務所需的續航力,威嚴級仍是具有小噸位船舶難以比擬的優勢。

執委會很樂觀地認為,在其他國家步入工業文明,掌握蒸汽風帆戰艦的建造技術之前,威嚴級在海上作戰行動中都會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哪怕西方世界能夠建造出噸位更大的風帆戰艦,在作戰能力方麵也不足以對威嚴級構成威脅。

這就意味著威嚴級戰艦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不僅不會被海軍淘汰,而且仍將繼續充當各支艦隊的作戰主力,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在外銷軍火裝備的清單上了。

曆年來想從海漢訂購威嚴級戰艦的買家其實不少,早期的福建軍閥許心素,第一個與海漢結盟的安南國,帶著金磚到三亞采購軍火的馬打藍國,還有緊抱海漢大腿不放手的朝鮮國,都曾向海漢谘詢過威嚴級戰艦的購買事宜。

這些買家的購買意願都很強烈,並且也具備相應的財力和信用,但最終仍然沒有任何一方能讓海漢放開限製,因此陶弘方才會將日本求購威嚴級戰艦的想法稱之為“野心”。

石成武笑道:“日本人想買威嚴級,就是打著一勞永逸的主意,隻要買了這船,今後就能穩穩壓住朝鮮一頭了。”

陶弘方嗤笑道:“但他也不想想,以朝鮮跟我國的良好關係,尚且沒有購買資格,他又憑什麽能買到?”

石成武道:“大概就是認為自己比朝鮮有錢,可以叫出一個讓我們無法拒絕的價格吧!”

陶弘方微微搖頭道:“他要是真這麽做了,那就說明他對我國的軍火貿易製度了解得太少了!”

海漢對外出售的軍火裝備一向都有著嚴格的限製和明確的規劃,哪些裝備能往外賣,誰能買誰不能買,並不是買家所能左右的事情。沒在外銷清單上列出的裝備,就算買家搬出金山銀山,那也是買不到的。

朱子安倒是發現了其中的盲點:“日本人對威嚴級如此感興趣,是不是和他在舟山逗留期間的見聞有關?”

哈建義應道:“東海艦隊安排增山正利參觀了定海港基地,還讓他跟著出海訓練的戰船到海上轉了兩天,當時就是駐紮在一艘威嚴級戰艦上,或許這就是讓他產生錯覺的原因吧!”

要讓日本幕府掏錢買船,安排考察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這也是增山正利在舟山逗留多日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位老兄是第一次來海漢,估計以前也沒有接觸過軍火交易,所以看什麽都覺得新鮮,隻要厲害的玩意兒就想買下來帶回去,很可能根本就沒考慮過海漢是否會出售。

陶弘方笑道:“定海港基地不是長期都有朝鮮國的軍官學員嗎?其實應該安排他去看看,朝鮮學員在我們這邊的受訓情況,這樣或許能促使他更快下定決心。”

日本人求購軍火的主要動力就是與領國朝鮮的競爭,如果從這方麵下手刺激日本人,也算是一種容易見效的談判手段。

石成武道:“既然樂童在跟進軍購談判,你們見到他的時候,就記得給他出出主意,或許能幫上一點忙。”

白樂童的專業本來與軍火貿易無關,不過目前的談判是由他父親白克思在主持,所以也順理成章地把白樂童調去協助,反倒是在座這些人並未直接參與談判工作,通過白樂童傳達意見便是最快捷的渠道了。

眾人吃飽喝足,準備撤退走人的時候,朱子安想起自己找住處的事還沒摸著頭緒,便問起石成武在城中可有這方麵的資源介紹。

石成武笑道:“這事你就別操心了,以你的官職級別,衙門會給你安排住處。不過你得先提申請,說明是打算租還是買,不但有相應的補貼,而且會替你去找合適的地方,安排辦理相關手續。”

“竟有如此好事?”朱子安聽了也是心頭一寬,連忙向石成武道謝。

翌日,朱子安到了衙門,還在琢磨怎麽去跟李清揚提一下這事,周紹遠卻已主動找來了:“朱大人,昨天事多還沒來得及問您,需不需要衙門替你安排住處?”

朱子安道:“若是能在城中尋一處離衙門近點,生活方便的地方,那就最好不過了。”

周紹遠道:“其實這興賢坊裏就有不少房子租售,您得空的時候,便由老周我陪您去看看?”

朱子安拱手道:“那就有勞了!”

房子的事情有了眉目,朱子安的心情也輕鬆了不少。落座之後便將昨天那份關於漕運的卷宗又取了出來,仔細翻看一遍,然後鋪紙磨墨,開始一邊回憶昨天與石成武等人會談的成果,一邊撰寫處理意見。

雖然昨天李清揚已經向他說明,特別聯絡處無法直接插手幹預漕運事務,但朱子安還是不想讓此事毫無波瀾地消失,即便沒法懲辦涉事的官員,但也應采取措施,盡可能從源頭上去彌補這些製度上的漏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