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大明官府與島上黎苗兩族居民的關係並不和諧,中原政權對瓊州島的統治,幾乎都是伴隨著與黎人原住民之間不斷的爭鬥。而被作為平定黎亂的力量而引入瓊州島的苗兵,在島上定居數代之後也陷入了與黎人相似的境地——沒有耕地、鐵製農具和相應的耕種技術,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被漢人掌控著,他們隻能以靠山吃山的方式生存下來,並且在這種艱難的狀況之下還得向大明官府納賦稅,服勞役,忍受各種不平等的待遇。

官府對於黎苗兩族的有意打壓,自然會招來他們的不滿,這種不滿往往會不定期地因為某些小矛盾而引發大衝突,幾乎每隔數年,就會爆發官府與這兩族之間,以及這兩族互相之間的小規模武裝衝突。

由於存在著這種根深蒂固的矛盾,但凡是靠近黎苗聚居區的州縣,治安狀況都不會太好,昌化自然也不會例外。肖老三在昌化縣城當這個把總,也經曆過幾次武裝衝突,最近的一次就在五年前,當時石子峒的黎人將縣衙派去征稅的稅吏兩隻耳朵都割了,還封鎖了進山的通道,而昌化官府也關閉了所有向黎人供應日用品的渠道。不過黎人的反抗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在來自山外的補給線被切斷三個月之後,黎人還是選擇了服軟,以換得他們無法自產的食鹽、藥材和稻米。

在肖老三看來,對待這些黎人苗人就應該采用一直以來的手段,封鎖他們的貿易渠道,把鹽鐵米這幾樣必需品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就足以有效地控製住這些目無王法的山民。至於說修建道路,讓這些山民有機會走出他們世世代代所生活的封閉環境,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吃力不討好,而且十分危險——這些人走出大山之後,勢必要與漢人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料,這個矛盾可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

不過海漢人的想法顯然有所不同,他們不但要修築一條通往內陸山區的道路,而且還早早就跟當地的黎人取得了聯係,並且協助他們外遷。肖老三聽說石子峒已經跟海漢人達成了協議,由海漢人為他們在昌化縣城以北五裏的山地另外構築一片居住區,並且指導他們種植一些山地農作物——據說是能賣出大價錢的香料作物。目前石子峒的黎人雖然還沒有遷居,但那片山區附近的新居住區據說已經開始在施工了,看樣子海漢人並不是在開玩笑,他們是真的打算把這些黎人遷出內陸,並且會支持黎人在臨海區域另起爐灶。

這對昌化縣城來說並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好消息,肖老三認為這不但不會讓那些易怒的黎人們安靜下來,反而會因為與漢人聚居區的距離縮短,而容易生出更多的事端。但既然海漢人出得起價錢,並且已經提前就預付了一年的款項,肖老三就算有什麽意見,也隻能睜隻眼閉隻眼,默默地裝作不知道。不過處於謹慎考慮,肖老三還是讓守城的士兵多多留意城外的工地,防備著海漢人玩花樣。

一個時辰之前,城外的築路工地上出現動亂,有二十多人脫離工地,一路狂奔進入昌化縣城,這事肖老三也已經接到了報告。守城的士兵雖然覺得狀況有些怪異,但這些人身上並沒有攜帶任何危險物品,而且全是漢人,似乎也找不到拒絕他們入城的理由,於是都給放進了城裏。沒想到這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很快海漢民團的人就到了,而且看架勢是直接衝著城門來的,值守的士兵趕緊以最快的速度報知肖老三。

“海漢民團來了?全副武裝有上百人?”聽到這個消息,肖老三隻覺得腦門有點發痛。

海漢民團的事跡,肖老三以前也有所耳聞,但真正見識還是這批人進駐到昌化漁港之後。十多天之前,海漢人很客氣地遞了請帖,邀請肖老三以及本地一些數得上號的地主、老板前往城外某地參觀民團演練。當然這看也不白看,凡是接受邀請前去觀看的人,都可以獲得一套由海漢贈送的玻璃碗碟——這玩意兒在市麵上至少要十五到二十兩銀子。

於是當時接到邀請的人幾乎都去了,而他們也就由此親眼見證了傳說中靠著火槍大炮征服了安南國的海漢民團,實地感受了一下什麽才是強悍的軍隊。以肖老三的“專業眼光”來看,海漢民團的精銳程度大概已經超過了所有他所見識過的軍隊,包括駐紮在瓊州府城的所謂正軍在內。如果海漢人的軍隊真如傳聞中那樣多達數千人規模,那估計平推整個瓊州島都夠了。

肖老三雖然隻是個小小把總,沒見過多少世麵,但他腦子也不傻,看過民團的所謂軍演之後,他也明白這是海漢人有意示威的舉動,意思無非是給本地的這些頭麵人物都提個醒,千萬不要試圖跟他們作對。而由此肖老三也明白了,為什麽南邊的崖城官府會對海漢人的所作所為熟視無睹,甚至還有意包庇,除了收夠了銀子之外,大概時刻處於海漢人的武力威脅之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昌化縣城距離海漢人的駐地可比崖城與三亞之間的距離近多了,天氣好的時候站在縣城城牆上甚至可以直接看到海漢人營區的哨塔,而且據說海漢民團在本地的駐軍數量會隨著勞工投入數量的增加而同步上升,這基本就意味著昌化縣城完全被置於了海漢民團的外圍監控之下。肖老三對於這種處境也沒有什麽反抗的手段,隻能默默地窩在城裏當作什麽事都沒發生過。

海漢人手下的勞工逃入城中,肖老三並沒有把這當成一件大事,但海漢民團追著就來了,那他就不能再繼續裝聾作啞下去了,畢竟雙方也有口頭協定,民團的人是不能成建製地攜帶武器進城的。

肖老三顧不得披盔戴甲,就穿著一身布衣便趕到了城門口。此時喬誌亞率領的民團軍已經到了城下,而守城的士兵為了預防意外發生,也提前關閉了城門。

肖老三趴在城牆垛口上,將頭探出去對下麵喊話道:“城下海漢民團聽令,速速離開此地,勿做不智之事!”

喬誌亞跟這肖老三也打過兩次交道,便喊話回應道:“肖把總,你先下來把城門開了,有話麵對麵說,這麽喊話太費勁!”

肖老三道:“開門之後,須得約束好貴方軍士,不得進城!”

“好好好,沒得到你同意之前,我不讓他們進城,總行了吧?”喬誌亞揮揮手道:“趕緊開門。”

肖老三當然沒指望著在城牆上喊幾句話就讓海漢民團的人退走,這麽做的目的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姿態,起碼讓旁觀者認為局麵還是被自己控製住的。至於真給海漢人吃閉門羹,肖老三可沒打算做這麽絕,到時候海漢人要是一怒之下發兵攻城,那誰來收拾這爛攤子?

總之能談就談,不能談就拖,如果連拖都沒法拖……那大概也隻能裝死了。肖老三抱著這樣的打算,命令士兵打開了城門。

喬誌亞讓民團士兵留在原地,自己一人上前,肖老三也依樣畫葫蘆,兩人便在城門外進行了一次單獨會談。

肖老三道:“喬少校,當初可是說好了民團不進昌化縣城的!”

喬誌亞搖頭道:“現在情況不一樣,我們有二十多個苦役逃進城裏了,如果你現在馬上能把人抓住交還給我們,那我們可以不進城。肖把總,這些人可都是當初在廣東造反生事的亂黨土匪,放任他們逃進城裏,很容易出事的。”

“給在下一夜時間如何?待在下緝捕這些人之後,定會交還給貴方。”肖老三並不完全相信喬誌亞的說法,但也不好把話說得太死,總之先拖住再說。

喬誌亞也根本不吃這套,繼續搖頭道:“現在、立刻、馬上交人,不然就請讓我們進城自己去抓。”

肖老三皺眉道:“那貴方是不打算遵守當初所訂下的協議了?”

“協議裏並沒有允許你們包庇逃犯這一條。”喬誌亞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讓路,我們進去抓人,然後平靜地離開昌化城。另一條路是你繼續堵在這裏,我幹掉你,然後進城抓人。”

“大膽!你竟敢謀害朝廷命官……”肖老三又氣又怕,他知道海漢人手段不少,而且真的會幹出一些膽大包天的事情。據說崖州水寨的前任參將到任不足三月就死於海盜襲擊,其實就是海漢人幹出來的事情。人家連參將都敢對付,自己這個把總似乎也並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正因為你是朝廷命官,所以我現在才站在這裏跟你慢慢談。”喬誌亞毫不客氣地打斷了肖老三無力的爭辯:“你知道我們在安南國是怎麽做的嗎?不投降,我們就直接用火炮把城牆轟成渣,然後再進城剿滅殘餘。”

喬誌亞指了指肖老三背後的城門:“像昌化縣城這樣的城牆,我覺得大概十炮就夠了,肖把總你認為呢?”

“我肖老三麾下也有幾百弟兄,豈能……豈能……”肖老三很想說幾句話壯壯聲色,但實在沒有足夠的底氣來吹牛皮。手底下的軍隊是什麽狀況,他自己最清楚不過,要是海漢人真打算武力攻打昌化縣城,這些家夥大概不會有勇氣與對手決一死戰。

“肖把總,可以避免的衝突,為什麽要讓它爆發呢?我們並不想冒犯你,也不打算驚擾城內居民的生活,我們隻想抓回這些犯人,然後把他們帶去應該在的地方。”喬誌亞很適時地給肖老三遞上了台階:“肖把總隻要行個方便,讓我們進城,一個時辰就能解決問題,完事之後我們的人就離開縣城,絕不逗留。”

“這……合適嗎?”肖老三的口氣終於開始有所鬆動。

“沒什麽不合適的。我們進城並不是針對大明的敵對行動,而是配合肖把總緝捕盜匪。”喬誌亞對肖老三使個眼色道:“實際上我們是接受你的指揮調派,才會進城協助官府,情況就是這麽簡單。”

“我的指揮調派?”肖老三一時愕然,但很快便清醒過來——這可不就是自己一直盼著能榜上大腿的機會嗎?如果幫了海漢人這一次忙,想必日後也當會有所回報的。

“沒錯,肖把總是昌化官階最高的軍官,這裏的所有武裝人員當然是應該要聽從你的命令了。”喬誌亞毫不吝嗇地開始給肖老三戴高帽子。

“既然如此,那就給你們一個時辰,切勿失信!”肖老三猶豫片刻,還是決定冒險一試。因為他知道海漢人的確沒有占領昌化縣城的必要,海漢人在海邊建的那片營地的麵積幾乎已經超過了昌化縣城,他們既然有能力自行建設一片新城區,昌化縣城這個地方對他們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

喬誌亞點點頭,然後回身向後招了招手,得到指令的民團軍立刻以兩列縱隊小跑入城。隨隊入城的還有剛才臨時從工地上征調的多名歸化民,他們的任務主要是辨識抓捕對象,以免出現漏網之魚。

喬誌亞回頭見肖老三額頭已經開始浸出汗水,當下笑著安慰道:“肖把總不用緊張,我剛才說的話並不是誑你,我們隻是進城抓人,並沒有其他目的。”

肖老三強笑著應道:“如此便是最好。”

當然事實情況可並不像喬誌亞承諾的那麽平靜,這批民兵入城後立刻以班排為單位分成數個行動小組,從北門開始,由北至南梳理城內的街道和民房。昌化縣城從空中俯瞰成方形,城內麵積不大,可供躲藏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很快便有民兵發現了逃亡者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