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法生活下去的辭退驛卒到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悲劇色彩。

隨著甲申年腳步的臨近,李自成越來越興奮地意識到,大明的江山就要成為自家的產業了。但正如一部著名影片中的台詞說過的那樣,他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尾。甲申年的李自成也許猜到了自己將成為大明帝國的掘墓人,將坐上紫禁城裏金鑾殿上那把高貴的龍椅,卻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隻能坐一天。為了這一天,他付出了十餘年的努力。

甲申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號大順,隨即兵分兩路指向北京。事情的進展順利得超乎李自成的想象——除了在寧武遭到總兵周遇吉的拚死抵抗外,明軍幾乎沒有組織起任何一次像樣的戰鬥。這支聲勢浩大的隊伍一路勢如破竹,沿途明軍將領和地方官員爭先恐後地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在馬背上遙遙地眺望到了北京城高大的角樓。

事後看來,守衛雙方都對北京城的防衛作了錯誤的估計。城高牆厚的北京甚至使李自成產生了要打持久戰的想法,他的軍師宋獻策在十七日為他占了一卦。卦象說,如果十八日無雨,則京師牢不可破;有雨,則一攻即下。三月十八日,“黃沙障天,忽而淒風苦雨”。李自成大喜,傳令部隊加緊攻城——其實用不著再攻打了,曹化淳等人已經打開了城門,畢恭畢敬地等著從前的流賊、現在的明主入城了。

李自成的先頭部隊於甲申年三月十九日黎明入城,城中百姓既恐懼又好奇地打量著這支曾令朝廷談虎色變的農民軍。一眼望不到頭的農民軍將士,大多穿白衣戴青帽,背弓持刀,一般士兵和低級軍官還拴短棍數條。圍觀的老百姓躲在屋後或道旁,沒有人敢發出一絲聲音,偌大的城池裏,隻聽得一片馬蹄聲和鎧甲清脆的碰撞聲。

中午時分,甲申年的主角之一李自成出場了。他頭戴氈笠,身穿縹衣,騎一匹烏駁馬,身旁緊跟著上百人的警衛隊伍——其情其景,大概與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版的歌頌李自成的小人書上的形象相差無幾。

經過承天門時,李自成遠遠地看到了門額上的“承天之門”四個鎦金大字。他張弓搭箭,瞄準城門,並對緊跟在身後的宋獻策和牛金星等人說,我如果能當天下之主,則一箭射中四個字的中心。說罷,手中的箭脫弦而出。眾人抬眼看時,那箭沒有如李自成所願那樣射中四個字的中心,而是射在了天字之下。李自成收起弓,低著頭,很是鬱悶。牛金星急忙上前說:射中“天”字下麵,說明您至少也能中分天下。李自成這才投弓而笑。那一天,從宮裏出來迎接李自成這位新主人的,是太監王德化和三百多個沒來得及逃跑或不願意逃跑的太監、宮女。

李自成占據北京後,第一件事就是搜查崇禎及太子等人的下落。太子、永王、定王不久就被找到了,可是有關崇禎的下落,問遍了宮女和太監,根本就沒人知道。李自成隻得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夷族”。直到三月二十一日,人們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和王承恩的遺體,據說李自成對崇禎這個老對頭的遺體歎息說:我來是想和你共坐江山的,奈何你卻自尋短見。事實上這隻可能是據說而已,忙於登基當皇帝的李自成,根本沒有興趣去看什麽崇禎遺體。這位前朝亡國之君的遺體被草草安放在一方薄皮柳木棺材中,幾天後,出於安定人心的需要,李自成方才下令用帝王之禮安葬了崇禎和周皇後。

從對待太子的態度看,李自成倒顯示出了勝利者的胸襟。三月十八日夜晚和父皇灑淚而別後,太子即遵父命逃出紫禁城。此後,他前去投奔嘉定伯周奎——也就是他的外祖父。膽小怕事的外祖父卻閉門不納,太子隻得暫時隱藏在太監的外舍裏,後來被太監出賣,把他交給了李自成。

太子見到李自成時,堅決不肯下跪。李自成問他:你父親在哪裏?太子說,崩於壽寧宮矣。李自成又問:你們朱家為什麽丟掉了天下?太子說,因為誤用了奸臣周延儒等。李自成聽了點頭稱是。太子反問李自成為何不殺了他?李自成說,你本是無罪之人,我為什麽要妄殺你呢?此後,他把太子交給農民軍的二號人物劉宗敏羈押。

竊以為,李自成身上,更多地混合了流氓無產者、江湖好漢和下級軍官的特質,形成了他粗放又狹隘、率真又任性的性格。也就是說,他本身不具備一個成大業者的基本素質。他適合與士卒稱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當一個草莽英雄,卻沒有開創一個王朝、治理一個國家的才幹和見識。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兩件蹊蹺之事:其一,李自成兵臨城下,攻陷北京已指日可待時,卻主動向甕中之鱉崇禎提出議和,條件僅是分國而王。這說明,他的潛意識裏,不過希望接受朝廷的高層次招安。他畢竟不願意背負弑君的惡名。雖然明朝原本也是由農民軍首領朱元璋打下來的,但與朱元璋相比,這位與之相隔兩百多年的另一代農民領袖,卻沒有朱元璋那樣大的野心和魄力。其二,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待了四十二天,前四十一天,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穿上龍袍稱孤道寡,但他沒這麽幹。而是在被清軍打敗後、必須撤離北京的最後一天,他才草率地宣布登基。這一行為不像是有預謀的政治活動,倒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在破罐子破摔。

野史記載的一個故事,更生動地為我們白描了李自成的草莽英雄形象:李自成最重要的謀士牛金星勸說他在甲申年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天儀式。祭告上天,這是曆代帝王登基之前都要走的過場。為了走好這一過場,牛金星請李自成在宮中演習一番,李自成很不情願,勉強同意了。演習要求李自成不慌不忙,表現出很穩重很莊嚴的樣子,但李自成根本沒耐心。他很快就不耐煩了,幾把脫下過於誇張的皇袍,取下沉重的頭冠,有些惱怒地對目瞪口呆的禮官說:我馬上天子耳,何用禮為?轉身就離開了演習現場。經過禦膳房時,還順手抓起一塊生肉放進嘴裏大口啃食起來。

曆史把這樣一個江湖好漢推到北京,推進紫禁城,進一步推上金鑾殿上的龍椅,沐猴而冠也罷,時勢使然也罷。總之,正如幾年前宋獻策謁見李自成時預言過的“十八子,主神器”一樣,現在,神器終於握在了姓李的手中。雖然關外還有虎視眈眈的大清,江南還有大明遺留下的陪都政府,全國各地還有星羅棋布的忠於大明的勢力,以及張獻忠這支曾並肩作戰卻貌合神離的農民軍。但李自成已經進京,而進京,意味著他占了對手的先機。曆史,把機會首先給了李自成。

現在的問題是,好漢李自成能否把握住這曆史的機會?

一個享國將近三百年的王朝覆滅了,除了崇禎這位君主親自為它殉葬外,還有更多的官員和士大夫也為之殉葬。幾乎每一個享國較長的朝代的滅亡,都會有一大批盡忠於它的臣民舍命追隨。愚忠還是精忠都不重要了,至少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這些殉葬的臣民都稱得上舍生取義。即便作為最終勝利者的大清所修的史書,也對這些人讚賞有加——至少是飽含同情。研究明清之變的重要史料《甲申傳信錄》,詳細記載了一些伴隨大明帝國一同走向終點的臣民的事跡:

新樂侯劉文炳乃是皇親,他的祖母瀛國夫人,就是崇禎的外祖母。三月十九日城陷,這位九十歲的老祖母投井自盡——倘若這位可憐的老人少活三五年,國破家亡的慘劇就不會進入她昏花的老眼,她也將體麵地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和死後的極大哀榮。古人說壽多必辱,放在她身上,有相當道理。劉文炳把全家老小喊到樓上,再下樓撤去樓梯,舉火點燃了房子。他的兒孫們在衝天烈焰中慘叫呼喚,他悲痛地叫了聲:“噫!兒且去,我尋即至耳!”跟著自縊,焚於一片火海之中。

駙馬都尉鞏永固是光宗的女婿,也就是崇禎的妹夫。甲申之變時,公主已死了一年多,但屍體還沒有下葬,暫時厝放家中。鞏永固把四個子女全用繩子捆在公主的棺材上,周圍放置了無數古玩書畫,書畫之外再環置幹柴。一切布置完畢後,如同劉文炳一樣,他也親手點燃了大火。自焚之前,他寫下了一封隻有八個字的遺書:世受國恩,義不受辱。

李邦華曾經在兵臨城下之前提出過“太子南行,皇上固守”的方案,但不為崇禎所采納。城陷之日,李邦華在客廳裏高懸文天祥的畫像。他對著畫像佇立良久,拜之又拜,而後,端坐堂前,飲藥身死。農民軍搜索進屋時,遠遠地看到一個著高級官服的人正襟危坐,還以為抓獲了朝廷大員。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具屍體。死前,李邦華在家門上寫了首短詩,道是: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之死靡他。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負責守衛正陽門,他對兒子孟章明說,我乃國家大臣,國破,唯有一死。你雖然中了進士,但還不是朝廷官員,現在就逃走吧。孟章明說,人生大節,不外乎君與父,現在君已死,父又將死矣,我還有什麽麵目活在世上?孟兆祥戰死後,孟章明收葬了父親,他向其妻李氏告別說,我不忍父親大人獨死,現在也隨他去了。李氏說,你死了,我也不獨生。孟章明當即同意:太好了,隻是你得先走一步。於是夫婦倆把家人盡數遣散出門,隻留一婢,幫忙料理後事。李氏自縊後,孟章明在牆上寫下“有侮吾夫婦屍者,我必為厲鬼殺之”,亦自縊。

兵部武庫司郎中成德聽說農民軍入城的消息後,下定決心自殺殉國,但又不知聖上所在,遂徑直往宮中而去。午門外,成德巧遇兵部尚書,也就是他以前的老首長張縉彥。成德以頭撞張的胸口,大罵張:你們平時不聽我的勸告,以致有今天!成德打探到崇禎已死的消息後,大哭歸家。他母親責問他:我以為你已經從先帝於地下了,為什麽又跑回家?成德痛哭不語,殺妻及妹後自殺身死。

以現代人的目光再探討這些人的死亡沒有多大意義,但在我們的祖先看來,世界上原本有許多事情,比我們最寶貴的生命還要重要。一個王朝的確立總是伴隨著無數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開國功臣的鮮衣怒馬,而一個王朝的終結,卻往往需要更多的無辜者品嚐苦果。天道無常,這樣的改朝換代在中國曆史上早已見慣不驚。

史家們簡單地把它稱為曆史的插曲,殊不知,這種不經意的插曲裏,飽含著多少悲憤、絕望和痛楚。

一邊是悲壯地以身家性命殉君殉國,一邊卻是朝秦暮楚地急於投靠新朝,這是甲申年一再上演的人間悲喜劇。耐人尋味的是,投靠新朝的官員行列裏,不乏過去的帝國要員,那些曾經占居高位、深受聖恩眷顧的重臣很少殉國,反倒是那些地位不高的中低級官員和士大夫每有舍生取義之舉。

據記載,崇禎十七年裏先後換了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這走馬燈變幻的五十人中,任期最長、最受寵信的當數周延儒和魏藻德。周因欺君之罪被賜自盡,魏藻德則因不肯替崇禎分擔與李自成議和的責任而著稱。

昔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一舉**平江南,孫權手下的官員大多數認為曹操銳不可擋,不如早降。獨有魯肅認為,像自己做臣子的,投降了影響不大,照舊有官做,有車坐,幹得好,還能得到升遷;但像孫權這種做主子的,即便投降,也沒有出路。這個故事說明,在改朝換代的大變革之前,隻要不顧忌儒家所倡導的從一而忠,做臣子的就不愁沒有出路。就好比一家公司垮了,老板自然損失慘重,說不定真得跳樓也未可知,員工卻沒有多大幹係,大不了另找一家公司而已。

李自成進京後,明朝高級官員們仿佛集體忘記了幾天前還在向崇禎表示要忠心報國,如果賊兵至,則巷戰而死。也忘記了他們侍奉多年的崇禎的屍體還沒下葬,就迫不及待地向新政權拋媚眼了。在他們看來,大明的滅亡和李自成的興起已成定勢——有一個有趣的假設,倘若這些爭降李自成的明朝官員預知李自成隻能在北京待上短短的四十二天,四十二天後天下將由大清執掌,他們是否會為過於草率的投誠而追悔呢?

孔孟之書和程朱理學教導下成長起來的讀書人,從小就被灌輸了忠君的思想,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而現在,主上已死,臣子們該怎麽辦呢?不能說這些儒家教育沒起到一丁點作用,前麵我們已經述及的劉文炳、鞏永固等人舉家自殺的慘烈,就說明這種教育還是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更多的臣子不可能選擇自殺,一旦改朝換代臣子就集體自殺的話,要是遇到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做臣子的即便有十條命也不夠用。隻要有一些以忠烈自許的人自殺就足夠了,一個腐朽的王朝在滅亡時還有這麽些鮮活的生命——想想劉文炳的孩子們在烈火中的慘叫吧——為它送終,這個王朝也算極具哀榮了。

更多的臣子想要活下去,活下去也有兩種選擇,一是隱姓埋名,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地自食其力,永遠告別從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官宦生活;一是趕快忘記過去,與時俱進,效命新朝,繼續從前錦衣玉食的好日子。每一種選擇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畢竟,人總是想把日子過得更好。隻是,那種過於露骨的功利主義和利欲熏心,不能不讓後來的讀史者如鯁在喉。

按大順新政權的命令,故明高級官員們剝去官服,隻著青衣小帽,於二十一日前往宮中朝見李自成。這支隊伍由陳演、魏藻德等人帶隊。行至承天門前,官員們發現宮門緊閉,隻好站在宮外等候。等了半天,宮裏也沒人傳令讓他們是進去還是離開。這些養尊處優多年的老爺們又累又餓,一個個也顧不得什麽官儀了,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農民軍有意辱之,整日不供飲食,有官員自嘲說:“肚雖饑餓,心甚安樂。”

官員們餓等了一天,李自成並沒召見他們。其間,倒是發生了另一段插曲:中午時分,太監王德化在宮門外見到原兵部尚書張縉彥,指著張的鼻子大罵:“明朝江山,都是你和魏閣老壞了事!”罵畢,令隨從給了張幾記耳光。張沒有還手,一聲不吭地掉眼淚。至於被王德化連同張一起痛罵的魏閣老——即魏藻德——是何反應,史書沒說,留給了後人足夠的想象空間。

二十三日,眾官囚服立於午門外,約有四千多人,遇到農民軍,都強自歡笑作深揖。新政權的軍師宋獻策從宮門前經過,幾個官員忙下跪問他:新主出朝否?宋獻策厲聲喝道:不殺你們這些人就算是便宜你們了,你們還嫌等久了嗎?眾官員慚愧止步。下午,李自成終於分批召見明朝官員了。首先進去的是魏藻德,李自成責問他:你深受崇禎恩寵,為什麽不殉國?魏藻德的回答出人意表,他說:方求效用,哪敢死?——我正打算為您老人家效勞,哪裏敢先死了呢?李自成和牛金星等人被他的厚顏逗得哈哈大笑。

比魏藻德更厚顏的人多的是。複社是崇禎初年影響甚巨的一個社會團體,這個團體吸收了當時數以千計的文化名人。但文化名人的道德水準並不見得和他們的名氣一樣響亮,這其中,表演最露骨的就數複社名士、庶吉士周鍾。

牛金星看中了周鍾的名氣,要求他寫文章為李自成新政權製造輿論。周鍾在文章中一麵吹捧李自成“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這個兩個月前還被官府通緝、被稱為流賊的農民領袖,在周鍾看來,其文治武功已經超越了曆代君王的典範——堯、舜、商湯和周武王;另一方麵,他又批判兩個月前他還叩頭口稱聖上的崇禎乃是獨夫。他幾番從停放崇禎棺材的地方經過,“揮鞭不顧”,正眼也不看一下。

另一位叫梁兆陽的官員主動向農民軍捐款後,得到了覲見李自成的機會。覲見時,他的思路和周鍾相似——即抑崇禎而捧自成。他稱屍骨未寒的崇禎“剛愎自用,君臣血脈不通,以致萬民塗炭”。至於李自成這個不修邊幅的粗豪漢子,梁當眾吹捧他“救民水火,神武不殺,比隆堯舜,湯武不足道也”。——比周鍾的吹捧又進了一步:周鍾認為李自成和湯武是一個級別的聖君,梁兆陽則認為湯武和李自成比起來,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陝北農民李自成聽到如此露骨的吹捧,到底是龍顏大悅還是心存疑惑,或者幹脆就覺得這些麵目醜惡的讀書人把肉麻當有趣,史書沒有記載。中國傳統的史書總是喜歡把關注的筆墨放在所謂的大事要事上,對這種曆史的細節,史家們沒有記錄的興趣,雖然這樣的細節更能入木三分地深入到曆史與人性的內部。

幾年前,牛金星為李自成引薦了一個奇人,這個奇人是個身高不滿三尺的侏儒。侏儒一見麵就向李自成預言:十八子,主神器——意指姓李的人將得到天下。李自成大喜,拜侏儒為軍師。從此,此人成為李自成身邊的主要謀臣。這便是宋獻策。

現在,宋獻策的預言成為了現實。甲申年春,李自成是離神器最近的人,他的幾十萬大軍和多年的辛苦征戰終於把他推向了權力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