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這邊剛剛發起彈劾,胡佛就已經看清了形勢。他知道羅斯福的赦免令已經保護不了自己了。

為了不被共|和黨的人推出去給美國民眾泄憤,胡佛決定用自己的證詞來換自己一條命。

最後,共|和黨人用223年監禁和一個環境相對比較好的監牢,換來了胡佛的證詞,以及胡佛和羅斯福交易之時留下的錄音證據。

這下!

人證物證齊全,羅斯福再也跑不掉了!

羅斯福也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他沒有做過多的抵抗,而是任由國會通過了對自己的彈劾。

華萊士很快就上任了,他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簽發了總統命令,對羅斯福進行抓捕。

或許是為了徹底的將皿煮黨的名聲搞臭,共|和黨那邊在這時又翻起了舊賬。

他們找了一堆所謂的經濟學家來為自己站台,讓他們在報紙和各種媒體上用一堆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數據證明,所謂的羅斯福新政就是吃了胡佛總統的牙慧。

當初胡佛並不是沒有能力拯救美國的經濟,而是皿煮黨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阻礙了胡佛的經濟政策,之後所謂的羅斯福新政就是給胡佛的方案換了一層皮而已。

這事兒也不算是空穴來風,胡佛大壩就是始建於胡佛總統時期。那時的胡佛已經開始用投資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

可以說,羅斯福新政最核心的兩個部分——給予猶太人權力讓他們出錢搞投資,以及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搞經濟。

這兩條都是當年胡佛玩兒剩下的。

所以為什麽皿煮黨人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之中,時不時的就想給胡佛大壩改名?就是因為隻要這東西還叫胡佛大壩,那麽所謂的羅斯福新政就不是完美的。

而這一次的共|和黨顯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他們反反複複的利用胡佛大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果然!

民眾相信了共|和黨的說法,民間掀起了大規模的討伐皿煮黨的聲浪。

在這片聲浪之中,有共|和黨的支持者站出來說:“我們不應該再聲討皿煮黨了,如果再這麽下去,美國的兩黨製就將不複存在。”

然而,憤怒的民眾才不管這個,他們隻知道帶領他們從一個失敗走向更多的失敗的皿煮黨必須付出代價。

而且,美國的兩黨製從來就不是皿煮黨和共|和黨兩家的天下。

在美國的曆史上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黨派名為——輝格黨!

輝格黨在1841年-1853年之間誕生了兩屆、四位總統,在這四人之中威廉·亨利·哈裏森和紮卡裏·泰勒都是在任內死去。由自己的副總統接任的。

其中,威廉·亨利·哈裏森還是執政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他在上任之後一個月就死於肺炎。

他們兩個也恰好就是美國第一和第二位死在任內的總統。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美國其實是可以出現別的政黨,並且由別的政黨執政的。

當年曾經盛極一時的輝格黨如果不是在蓄奴問題上沒能統一意見,導致自己被皿煮黨和共|和黨抓分,他們或許還能在現在的美國政壇擁有一席之地。

可是!

一個全新的黨派誕生是需要時間的,共|和黨就是要利用這個時間來讓自己盡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權力和資源。

接下來美國便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洗活動,共|和黨對那些不願聽話的皿煮黨議員展開了大規模的抓捕。

現在,共|和黨已經在事實上掌握了美國國會。國家的各種權力機構也都知道誰才是美國的真命天子?所以他們也都對共|和黨說客們言聽計從。

就像陳啟民預料的那樣,美國正在像自己的親兒子利比裏亞那樣逐漸變成一個獨裁者國家。

可是他們卻忘記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們並沒有真正找到那個幫了他們的幕後黑手是誰?

或許對他們來說,這個答案已經不重要了,對他們來說掌握權力和資源才是重要的。於是,在他們透露的案件細節之中,愛爾蘭互助會的名字就這麽被堂而皇之的刊登了出來。

再然後,就是美國喜聞樂見的大規模的“排愛”事件!

在美國的愛爾蘭裔感受到了如後世的華裔一樣的待遇。

消息很快就傳回了愛爾蘭國內,愛爾蘭人自然是大為震怒。他們自己拿美國人沒有辦法,可他們現在還是英聯邦的成員呢。

於是,愛爾蘭現任總統也是首任總統德格拉斯·海德立刻照會丘吉爾,希望丘吉爾能在這件事上跟愛爾蘭站在一起。

可是丘吉爾才不想管這事兒呢!

在丘吉爾的眼中,愛爾蘭人也能叫人?讓他為一群類人生物而去得罪在美國如日中天的共|和黨?

丘吉爾覺得自己的腦袋沒病,這事兒他絕對不會做!

可是讓丘吉爾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居然遭到了國王的反對!

英國王室自然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他們也不是真心的想要為愛爾蘭人爭取一個公道,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再這件事上英國保持沉默,那麽英聯邦很可能將因此名存實亡。

英國王室的權威和利益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受直接的影響自然是北愛爾蘭,現在的愛爾蘭可還沒放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呢。在原本的曆史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的主權要求那還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事兒。

如果因為美國的愛爾蘭裔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關係,愛爾蘭人很可能會趁機對北愛爾蘭提出領土要求。

不僅如此,愛爾蘭人的遭遇很可能會在英國引發連鎖反應。

別的不說,蘇格蘭那邊就很有可能因為物傷其類而支持愛爾蘭人。因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一樣都是凱爾特人。

現在的英國正處在關鍵時刻,英國王室不希望有任何的變故發生。他們的王權本來就已經很少了,可不能在這個時候再有什麽東西來讓他們的利益受損。

這就是英國王室和丘吉爾的分歧所在。丘吉爾在乎的是英國在戰爭中的利益,而英國王室更在乎自己的權威和利益。

雖說,在英國國內引發動亂確實是陳啟民布局的時候所謀劃的事情,但是陳啟民是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的謀劃居然能讓英國的首相和國王之間起了齷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