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參加聚會的時候,都會感到尷尬和不愉快,尤其是到了30歲這個年紀,更不喜歡聚會了。其實,不是因為我跟這些人不熟,而是因為我實在不知道應該說點什麽。朋友分成三六九等,有些很親近,有些很陌生,在陌生朋友麵前說親近的話,很尷尬;在親近朋友麵前講陌生的事,更臉紅,所以,我並不想參加這些聚會。可是倘若不參加這些聚會,又少了很多社交的機會,很多影視項目、公司合作,可能就是因為少個朋友,才沒辦法開展起來。於是,我一邊努力社交,努力迎合各種人,一邊在社交場合中學習溝通,並在書裏尋找答案。
後來我發現,我才不是唯一那個看起來內向的人。就算是頂級的溝通高手,也存在著自己的問題。這麽看來,我們確實都需要在書裏尋找答案。
在我找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市麵上溝通類的書名字起得都特別像,幾乎都以“情商”“溝通”“內向”這些詞為核心,封麵也是出奇雷同,這可能是難以擺脫的怪圈:一本書紅了,其他書就跟著一起抄,這樣的好處當然是提高了銷量,但壞處也不言而喻:許多明明很好的作品,卻丟掉了自己的特性,更容易消失在書海裏,但好在我還是在這些極其雷同的書名中,找到了英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卡洛琳·塔格特的一本書《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很巧妙地表達了朋友之間最簡單、最重要的溝通法則:換位思考。
2019年,我參加了一個飯局,一般在飯局裏,如果氣氛不夠活躍,我都會選一個人熱場,這個人多半是男人,一個看起來臉皮比較厚的男人,因為男人在飯局裏開得起玩笑,然後我的話題針對他,整個場合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接著,大家一笑,你一言我一語,飯局就熱鬧起來了,他也成了飯局的中心。這招我屢試不爽,但直到那次飯局,爆雷了。那個男生平時跟我很熟,是開得起玩笑的人,可是在我跟他開了兩句玩笑後,他忽然站了起來,要打我。這給一桌人弄得非常尷尬,好在後來還是緩和了下來,大概吃到了9點,他起身離開時,我才明白了原因。跟他一起走的,還有一旁的一位女士,他一直在追那位女士。我這一口一個關於他的段子,可算要了他的命,他能不跟我急嗎?於是我終於明白了,我之所以錯了,是因為我沒有換位思考,原來他參加飯局都是一個人來,這次明明是兩個人來,我怎麽就沒發現呢。
換位思考是朋友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法則,其實換位思考沒那麽難,在自己說話前,至少應該做的事,是大概了解一下說話對象。
日常聊天中,我們會經常談到自己身邊的事,也會聊到對方身邊的事,這無可厚非,因為朋友交流就是聊彼此身邊的事情來拉近距離。但很多敏感話題,能不碰就不要碰,比如不要跟單親家庭的朋友聊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要跟離異的朋友聊戀愛和結婚;不要跟失業的朋友炫富。每個人都有自己敏感的話題,怎樣通過換位思考來避開敏感話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