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是提問者和作答者最激烈的思維交鋒。說實話,追問有時候很容易得罪人,這一定要明確兩個人的關係才可以,我往往都隻有在喝多後,才敢和身邊的朋友有互相追問的對話,這種對話往往直指人性和問題真相。比如我曾經跟一位作家朋友聊寫作的初衷,聊到最後,我們竟然發現,每個人無論多麽有情懷,都跟錢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

《提問的藝術》這本書裏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一個跨國企業發現自己的銷售出現了問題,覺得需要進行改進性的培訓,就找到本書的作者,要托他辦個培訓班。

作者沒有一上來就答應,而是問了銷售部主管五個問題,因為是對方相求,感情上已經很近,所以,可以直接進入追問狀態。

第一個問題:為什麽你們在全球銷售市場中都成為領先者了,還需要銷售培訓呢?

對方說:因為需要不斷提高銷售人員的能力。

他接著問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麽需要提高銷售人員的能力呢?

對方又說:這樣銷售人員在開發新客戶方麵會更有效率。

第三個問題:為什麽需要增加新客戶的開發呢?

對方說:因為現在的客戶不足以支撐公司的增長目標。

第四個問題:為什麽不能讓客戶增長得更快呢?

對方說:我們每年都有20%的客戶流失。

第五個問題:為什麽客戶會流失?

最終,公司的銷售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的產品質量和物流有問題,所以客戶才不滿意,導致客戶流失。

就這樣,五個問題追問下來,發現沒有做銷售培訓的必要了,解決產品質量和物流漏洞才是關鍵。這就是追問的效果,它會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

但我有一個建議,盡量不要去追問人性。比如你非要問一對夫妻彼此到底愛不愛對方,你非要問兩個朋友憑他們的關係可以借對方多少錢……人性的追問是很可怕的,追著追著,總容易發現人性中更多的漏洞。

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當遇到一個問題時,不要著急下結論,而是多追問幾次,但請記住,打破砂鍋問到底沒問題,前提是:兩個人的關係不被毀壞。

很多時候,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結果是:不但砂鍋裏的湯灑了一地,而且你想吃的菜,也落在了地上,涼涼了。

如果不確定彼此關係的穩定性,還不如不問,尷尬總比兩個人關係破裂好。

再次回到易中天和主持人,我們發現,主持人的問題除了散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沒有循序漸進。

在兩個人完全不熟的狀態下,上來就直接問開放式提問,在對方已經表現出反感甚至沒回答的時候,還緊接著追問,一次又一次進入對方的禁地,這都是提問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