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和木星的關係並沒有就此結束。在他們身後,發現號射出的那兩枚探測器正在接觸木星的大氣層。
有一枚音訊全無,應該是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陡,因此還來不及送出任何信息就燒掉了。另一枚則成功多了,切過木星大氣的上層,然後又快速飛掠進太空。一如原先所規劃,這枚探測器在與大氣層接觸後速度降低了許多,所以又沿著一條長長的拋物線掉落回去。兩個小時後,它又進入了木星日照那一麵的大氣層——以每小時七萬英裏的速度移動。
這枚探測器立刻就被熾熱的氣體所包住,無線電又中斷。就主控甲板裏的兩人而言,接下來是幾分鍾令人焦躁的等待。他們難以確定這枚探測器能否存活,不知道外麵的陶瓷防護罩會不會在刹住之前就燃燒殆盡。若是如此,那所有的儀器會在轉瞬間蒸發不見。
不過,陶瓷防護罩終究支撐到了這個熾熱的人工流星慢下速度。拋去燒得發黑的碎片後,機器人伸出天線,開始用它的電子感應裝置環顧四周。這時在幾乎二十五萬英裏之外的發現號上,無線電則開始接收第一波真正來自木星的信息了。
每秒鍾湧入的千萬道脈衝,報告了大氣的組成、氣壓、溫度、磁場、放射現象,以及數十種其他隻有地球上的專家才能解讀的因素。不過,也有一種信息是可以立即明了的,那就是還在降落的探測器所送回的彩色電視影像。
最先的影像是機器人進入大氣層,也丟開了保護罩之後就開始傳來的。能看見的是一團黃霧,其中雜有一塊塊極快速飛過攝影機鏡頭的猩紅色塊——隨著探測器以每小時幾百英裏的速度落下,迎麵竄流而上。
黃霧更濃了。現在因為沒有任何肉眼可以聚焦之物,根本無從判斷攝影機可見範圍是十英寸還是十英裏。就電視係統所見,這趟任務似乎是失敗了。儀器在運作,但是在這個混亂又有濃霧的大氣層裏,什麽也看不見。
就在此時,突然之間,濃霧消失。探測器一定是跌穿過一道高空的雲層,然後進入晴朗的區域,也許是一片幾乎隻有純氫,隻夾雜稀疏的氨結晶的區域。雖然還是不可能判斷任何影像的尺寸,但是攝影機顯然已經可以看到幾英裏之外了。
這個景象太過奇異,有那麽一陣子,對已經熟悉地球上各種顏色和形狀的肉眼而言,幾乎是毫無意義。在遙遠的下方,有一片無邊無際、層次斑駁的金色海洋,海麵散布著一道道應該是平行巨浪的波峰。然而這一切又靜止在那裏——這場景太大,大到看不出其中的任何動靜。這一片金光閃閃的影像不可能是一片海洋,因為深測器還高高地位於木星的大氣之中。頂多隻可能是另一片雲層。
然後,攝影機捕捉到一個很奇怪的東西,隻是隔著一段距離,朦朧得令人心急。許多英裏之外,這片金色景物拱出了一個形狀很像火山,但是對稱得很詭異的圓錐形。圓錐形的頂部,一群蓬蓬的小雲朵環繞成一圈,全都一般大小,各自獨立。其中透著某種很不自然,也令人想不明白的東西——當然,如果對這個令人敬畏的景象還可以用“自然”這種字眼來形容的話。
接著,由於在迅速變厚的大氣裏碰上一些亂流,探測器轉往水平線另一處——有那麽幾秒鍾,整個畫麵除了一片模糊的金色之外什麽也看不見。後來穩定下來了,那片“海”也更近了,隻是神秘如舊。這時可以看到“海”上到處不時出現一個個黑塊,應該是通往再下麵層層大氣的洞口或缺口。
探測器的任務並沒有設定到那麽下麵。每下降一英裏,探測器四周的氣體濃度就會加倍,隨著越來越接近隱藏在底下的木星地表,壓力也越來越大。等他們看到影像預告性地閃動了一下,接著全部消失的時候,探測器離那片神秘的海洋其實還有很遠的距離——地球來的第一個探測器,已經被自己上方好幾英裏厚的大氣所摧毀。
在它短暫的生命中,幫大家瞄見了也許隻有木星百萬分之一的景象,離抵達木星的表麵也還遙遠得很——因為那還隱藏在幾百英裏以下的濃霧中。看著影像從屏幕上消失,鮑曼和普爾隻能呆坐在沉默中,心頭翻湧著同樣的思緒。
的確,古人以“朱庇特”(Jupiter)這個眾神之王的名字來為這個行星命名的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多麽棒的選擇。就算那下麵的確存在著生命,還要多久才能發現他們啊!之後,人類要想追隨這第一個先驅者前進的話,還不知又要花上多少個世紀,要坐什麽樣的宇宙飛船啊!
不過,對發現號及其組員而言,這些事情都無關緊要了。他們的目標是一個更陌生的世界,離太陽的距離幾乎比木星還遠一倍——他們還要再跨越五億英裏的路,路上隻有虛無,以及幽**於虛無中的彗星。
[1] 皮亞西斯(Pytheas),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探險家、地理學家,第一位記錄月亮會影響潮汐的人。
[2] 喬治·安森(George Anson,1697—1762),英國著名海軍將領,兩次出任英國海軍大臣,曾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四國同盟對西班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