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標,一方麵追求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麵將對外貿易帶來的生態成本限製在可接受的水平。在遵循外貿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健全外貿體製,完善外貿運行機製,提高外貿效率,合理有效地動員和配置外貿資源,從而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長期、持續、穩定、健康地增長,並且取得不斷改善的貿易條件和持續擴大的國際分工利益。鑒於此,理想的一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對外貿易規模適度並且保持穩定增長及穩定增長的能力。一國對外貿易規模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是該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沒有貿易規模的穩定增長,對外貿易的經濟社會效益則無從談起,討論對外貿易的環境成本也毫無意義。
第二,貿易資源保持持續穩定的供給。貿易資源有兩種:一是直接從自然界中取得的或進行簡單加工的物品,它們可以直接作為貿易的標的物,如各種野生的動植物、礦產品等;二是在生產製造可貿易產品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各種要素,包括各種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國對外貿易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這兩種貿易資源就必須保持持續穩定的供給。由於貿易資源的有限性,如果過度開采導致某些貿易資源枯竭或者在生產某種高科技產品中缺少必要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勢必導致貿易無法進行,更談不上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而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構建中,則應該考慮到一國對外貿易資源的穩定、持續供應能力及變化趨勢。
第三,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處於遞增狀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不同類型的商品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構成比重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它是一國對外貿易運行質的反映。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包括進口商品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因此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不斷優化也應該包括出口商品結構的不斷高級化和進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兩個方麵。一是出口商品結構的高級化。它包括兩層含義:初級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減少,而製成品與服務貿易的比重在不斷上升,在出口商品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比重在不斷上升。而這二者最終又是通過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來體現的。二是進口商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從我國目前的現實來看,進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就是要不斷地引進先進的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換代。從各國經驗來看,越是貿易強國進口商品越“低級化”,表現為資源性商品(包括自然資源密集型商品、勞動密集型商品和資本密集型商品)、生活資料商品、初級商品以及有形商品的進口比重相對都比較大。這反映出貿易弱國與貿易強國在進口商品結構上的差異,代表了進口商品結構變化的趨勢。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指商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營銷、使用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麵在國際市場上與同類商品競爭中體現出來的滿足消費者需求、占領市場、實現價值和使用價值等方麵的能力。它是一國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那麽就意味著一國或地區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提高,外貿發展的後勁足。當然,評價一國或地區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的標準很多,包括:商品質量、附加值、創匯率、市場占有率與相對市場占有率、知名度、貿易競爭指數,等等。構建一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需要考慮如何將衡量對外貿易發展結構級別的方法引入指標評價體係。
第四,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較高的貢獻率。一般在評價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時,主要從出口或者淨出口的角度來考察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兩種方法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其實,一國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可以從靜態利益和動態利益兩個方麵來分析。靜態利益包括:從交換中獲得的收益即通過貿易可以獲得本國不能生產的產品或者國內生產成本太高的製成品使消費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滿足;從專業化中獲得的收益,即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而提高本國的資源利用效率。貿易的動態利益則主要表現在貿易在促進一國長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演進、技術進步以及製度創新等方麵的作用。這些作用有的是無法用數量指標來直接度量的。可持續發展的對外貿易不僅要對一國國民經濟有較高的貢獻率,而且還要對社會的發展有所貢獻。因而,構建一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需要兼顧對對外貿易靜態和動態利益的評價。
第五,對外貿易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國際分工利益的持續擴大。貿易條件是一個國家以出**換進口的條件,即兩國進行貿易時的交換比例。它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用物物交換表示,即用實物形態來表示的貿易條件,它不涉及貨幣因素和物價水平的變動。當出口產品能交換更多的進口產品時,意味著貿易條件改善了,反之則貿易條件惡化了。二是用價格來表示貿易條件。這種貿易條件就是一國所有的出口商品價格與所有的進口商品價格的比率。由於現實生活中參與國際交換的商品種類很多,而且價格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這種貿易條件通常用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即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貿易條件不僅能反映各國貿易利益的分割問題,而且它的好壞還關係到一國國際收支的平衡以及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對外貿易條件的不斷改善應該作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還要強調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分工利益的持續擴大。所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不同於對外貿易的發展,正如可持續發展不等於發展一樣。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思想、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其實質就是要造就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證整個社會具有長期的發展潛力,以此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構建一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需要考慮對對外貿易條件改變趨勢的評價和分析方法。
第六,對外貿易引致就業水平的持續提高和促進社會福利的穩步增長。對外貿易發展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對外貿易發展本身。對外貿易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其可持續發展效果的評估離不開對對外貿易引致經濟其他層麵的顯著進步的衡量。就社會大眾利益而言,最為關注和最直接的利益來源則是貿易引致的就業水平提高和就業者收入水平的增長。當然,衡量對外貿易引致就業和促進社會福利能力的途徑有很多,無論采用什麽方法,將對外貿易對就業水平提高和工資收入增長的邊際影響納入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是主要目標,這也是構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指標的核心思路。
總之,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將一個概念和發展戰略轉化成政府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必然需要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係來評估其發展程度。如何對其進行準確測量是其發展的基本前提,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對外貿易評價體係是實現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並促進全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