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陸續出台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包括部門規章49部,地方性法規382部,依法治理汙染。1979年9月通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把中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任務、政策以及管理製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標誌著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法治階段。1983年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並規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揭開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新序幕。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已經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有了質的提高,將之確定為基本國策,並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1992年,國家公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正式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進入21世紀以後,保護環境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減輕環境汙染和遏製生態惡化趨勢,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14]2006年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是新的裏程碑,從傳統的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黨的十七大第一次引入“生態文明”概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環境保護不但成為中國的發展問題,同時更是民生問題,是關係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讓群眾喝上幹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成為政府的責任,成為實現民生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堅決的措施,積極應對,並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專欄7-6 嗬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
保護優先理念確立、生態“保衛戰”打響、環境保護國策入法……黨的十八大以來,轉變發展模式、嗬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成為黨和政府的緊迫任務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
保護優先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抉擇。保護優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吹響了美麗中國建設的集結號。
生態“保衛戰”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集體行動。以PM2.5防治為重點,深化大氣汙染防治;以飲用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強化重點領域和地下水汙染防治;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為重點,推進農村土壤汙染防治。一場全民“呼吸保衛戰”在全國打響,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嚴格環境準入,旨在形成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倒逼傳導機製”;2014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汙染防治十條措施;9月,國務院出台《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將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將逐年提高……
環保國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製度保障。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在法律中規定環保國策,代表未來文明發展方向。環境汙染入法定罪,司法審判依法“從一重罪處斷”。用製度管人,按法治辦事,才能建成美麗中國,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水藍天。
資料來源:新華網.2013-11-11.
7.3.1 向大氣汙染開戰
為了治理大氣汙染,還全國人民潔淨的藍天,我國政府多次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如表7-3所示。2013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城市遭遇嚴重霧霾天氣,相關大氣治理政策頻出。2013年1月召開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明確了主要汙染物減排、加強PM2.5監測及汙染防治、深化重點流域綜合防治、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等重點工作。2013年“兩會”期間,針對霧霾問題,環境保護部強調將推動PM2.5納入汙染物減排統計、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在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等。國家嚴格控製大氣汙染物新增量,以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技術進步,這是大氣領域第一次限製汙染物排放總量。
表7-3 大氣汙染防治法律法規
續表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防治環境汙染,環境保護部發布了《水泥工業汙染防治技術政策》《鋼鐵工業汙染防治技術政策》《硫酸工業汙染防治技術政策》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防治技術政策》等指導性文件,重拳強力治理大氣汙染,重點領域是工業,包括火電、鋼鐵、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此舉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加快經濟轉型。防治大氣汙染的重點區域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京津冀是重中之重。目前直接影響京津冀氣候條件的地區除河北外,還有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僅河北每年鋼產量就超過2.5億噸,嚴重影響北京的大氣環境。2014年,國家環保部啟動10項改革工作任務:一是嚴格監管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製度;二是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製度;三是完善汙染物排放許可製,實行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製度;四是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製度;五是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和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製;六是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係,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係;七是建立空間規劃體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八是實施主體功能區製度,建立國家公園體製;九是探索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國家環境資產核算方法體係研究;十是發展環保市場,推行排汙權交易製度。政府堅決向汙染宣戰,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用鐵規、鐵腕強化汙染防治,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逐步改善環境質量。
7.3.2 治理水汙染的行動
水是生命之源。麵對著水汙染的嚴峻形勢,中國政府不退縮,不猶豫,果斷采取措施,從法律、行政、經濟、科學等各個維度,綜合治理。2005年4月20日發布《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指導節水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緩解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製約,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006年3月1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和耗能大戶的節能減排工作,重點推進火電、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擴大再生水利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礦井水利用。2007年2月14日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明確了“十一五”期間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確定了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和對策措施,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行動綱領。2009年6月23日,《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中明確規定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中水回用率達到40%,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75%。2009年9月21日,《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規定,“十一五”期間,沿海地區在建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必須配套建設海水淡化水作為工業冷卻水;已有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必須對現有的供水設備進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業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島建設一批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按此規劃,到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總量將達到250萬噸~300萬噸/日,2011年1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指出:通過5~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麵。2014年2月13日《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初步完成,重點將對水源以及汙染進行根本性的治理和監管。
專欄7-7 “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的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近十年來,“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主題依次為:
專欄7-8 我國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初見成效
在中國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一些江河湖泊汙染嚴重,不堪重負,水環境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中國政府對“水”采取“休養生息”戰略,標本兼治,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初見成效,尤其是率先實行休養生息的淮河、鬆花江流域更是取得顯著進展。淮河流域曾一度汙染嚴重,充斥河麵的黑色汙染水團長133公裏,總量超過5億噸。目前,淮河流域共建成230座城鎮汙水處理廠,形成處理能力約每日918萬噸,新增處理能力約每日171萬噸。
從水質看,2008年淮河流域86個國控斷麵中,Ⅱ至Ⅲ類水質斷麵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Ⅳ至Ⅴ類水質斷麵同比下降8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流域內24個跨省界斷麵,以化學需氧量評價全部達標。作為全國七大流域之一的鬆花江流域,2005年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後引起世界關注。截至2008年年底,鬆花江流域列入規劃的222個治汙項目,完成93個,占42%;在建117個,占53%,成為第一個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汙工程的流域。曾一度暴發藍藻,水質降到Ⅳ類的洱海,經過5年治理後生態也逐漸修複。2008年,洱海水質達Ⅱ類標準,成為中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與此同時,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及其上遊、黃河中上遊等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也取得進展。中央財政專門設立了“三河三湖”及鬆花江流域水汙染治理專項資金,對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予以重點支持。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材料整理.
7.3.3 生態保護和修複
麵對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中國政府以隻爭朝夕的精神,抓緊保護和修複。2014年2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對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征收、繳庫、使用管理等做了具體規定,核心是將水土保持補償明確為功能補償,對礦產資源進行從量計征補償費,並製定了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有效控製人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15]
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是生態保護和修複的重大舉措。多年來,中央政府連續實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濕地恢複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落實主體功能區製度,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製。
在保護物種多樣性方麵,我國政府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先後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等法律對野生動物進行保護,對非法走私、偷獵國家保護動物采取嚴厲打擊措施。
專欄7-9 堅守四條生態紅線
造林綠化是改善生態、美化環境的有效途徑,是淨化空氣、消除霧霾、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樹能釋放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淨化空氣。曾有人計算,在城市,一棵樹一年固化掉一輛汽車行駛16公裏所排放的汙染物,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60公斤二氧化碳。當城市綠化麵積超過50%時,大氣中的汙染物可得到有效控製。
我國森林資源雖然保持持續增長趨勢,但是,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麵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量隻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環境中國夢,必須建立係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製度,堅守四條生態保護紅線。
一是林地和森林紅線,全國林地麵積不得低於46.8億畝,森林麵積不得低於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於200億立方米;二是濕地紅線,全國濕地麵積不少於8億畝;三是沙區植被紅線,全國治理和保護恢複植被的沙化土地麵積不少於56萬平方公裏;四是物種紅線,確保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研究開發,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麵保護。
實現綠色生態環境夢,靠我靠你靠大家,人人動手,年年植樹,多植一棵樹,多添一片綠,讓大地更綠,天空更藍,人與自然更和諧。
資料來源:人民網.
7.3.4 協同治理:實現生態環境中國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政府在承擔主要責任的同時,需要社會和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隻有上下協同,才能保護好藍天碧水這樣的公共產品,才能實現美麗的生態環境中國夢。在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多方主體協同治理的思想得到很好的體現(如圖7-1所示)。
圖7-1 新環保法將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2014-07-20.
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容易產生“搭便車”和“公地悲劇”這樣的市場失靈現象,這就需要政府作為主體,通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體係,建立起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協調地區間、部門間、企業間的行動,避免相互推諉造成的“公地悲劇”的出現。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電子化的技術手段,技術監控、管理各種生態環境突發危機事件,及時調動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有效應對全國性霧霾、大江大河汙染等嚴重的生態環境災難。
治理和修複生態環境,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中國對於生態環境汙染治理的投入逐年增長,2012年我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額達到8 253.5億元(見圖7-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59%。但是這種投入與我國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複還存在巨大的差距,生態脆弱、環境惡化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仍然在各個層麵上威脅民生,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監控薄弱地區,政府的投入還遠遠不足。因此,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通過發行生態環境債券、建立生態環境彩票、設立專門針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專業銀行,引入社會資本、民間資本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多方籌措資金,讓藍天、白雲、碧水、青山、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時時與我們相伴。
圖7-2 1997~2012年中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額
建設美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實現碧水藍天的中國夢,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行動,公眾的有序參與不可或缺。因此,大力培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修複的社會組織,引入各類環保組織的參與是實現生態中國夢的一個重要途徑。如表7-4所示,近年來,我國公眾參與環保事件層出不窮,普通民眾積極參與、獻策建言,民間環保機構也頻繁發聲。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對外發布的“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認為,我國公眾建言和參與社會事務正逐漸成為潮流。每一個公民,要樹立生態環境意識,建立生態環境倫理,堅持綠色消費、低碳消費,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表7-4 我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事件
續表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和單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和跨界性特點,直接關係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在治理和修複的過程中,加強國際性合作,搭建國際合作協力治理的平台很重要。由於生態環境治理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尤其需要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在治理中,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學習他國先進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修複經驗,加強與他國政府、國際組織的科學研究,共同解決生態環境這一人類麵臨的共同難題。特別是生態環境治理是國際政治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爭取規則製定的話語權,對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至關重要。
生態環境治理和修複是一篇“大文章”,應建立完善激勵國土綠化的體製機製,加大平原綠化、荒山綠化力度,不斷增加碳匯儲備。誠然,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積極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能違背自然生態規律,以免過多的人工活動對自然生態係統造成新的破壞。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中,可以逐步探索由一個單位負責一定範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的修複、建設、開發、管理、收益,明確權責關係,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複、統一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統籌協調,國土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生態環境良好宜居。
生態環境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美好追求。建設美好的生態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倫理,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讓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態平衡、林水相依、蛙鳴鳥唱、人水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中幸福生活,在仰觀藍天白雲、俯視青山綠水、行呼清新空氣中走向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我們的生態環境中國夢。
專欄7-10 城鎮化改善民生不能以消滅文脈和鄉愁為代價
城鎮化建設讓我們奔忙向前,驀然回首,故鄉卻已麵目全非。在城鎮化過程中,缺乏保護、盲目建設、拆古建新、過度商業開發等做法並不在少數,傳統村鎮的消失令人觸目驚心。伴隨著村鎮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更令人痛惜,如何在城鎮化中留住文脈、記住鄉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守不住的鄉愁
鄉愁是一種精神家園的眷戀,事關民生幸福。而據有關統計,傳統村落每天消失1.6個,現存不到5 000個。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是一個擁有1 000多年曆史的古民居建築群,保存有高氏祠堂、青城書院、城隍廟、羅家大院和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5處明清古民居四合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城鎮不少古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湖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頗具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築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2004年總數為9 707個,到2010年銳減至5 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
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專家估計,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 000個。隨著傳統村落消失的還有古老的建築、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正在發生急劇裂變,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也麵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人們擔心,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村落和留存農村特色文化的符號將消失殆盡,具有曆史與文化價值的鄉土中國將徹底消失。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還沒等我們去認真閱讀它,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
粗放的現代化
缺乏保護和過度開發,成為城鎮化的最大問題。報京大寨是貴州黔東南北部地區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然而,2014年3月的一場大火,卻讓有著300年曆史的侗寨幾乎毀於一旦。木製房屋防潮防濕,火災成為最大的安全隱患。而村裏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保護村落的主體流失,導致傳統建築無人維護,傳統文化無人傳承。在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後,農村出現的“空洞化”已不是個別現象。有人戲稱現在農村人口主要由“613899部隊”構成,婦女、兒童、老人成了農村的主力。人口的變動和流失,導致鄉村文化傳承出現斷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應對人口變遷、環境變化、經濟調整等問題上,一方麵是缺乏對古城曆史文化價值的深入研究,古城保護意識淡薄、保護理念不正確,造成了古城保護和利用的隨意和無序,出現了簡單化和趨同化的傾向。
缺乏保護和過度開發,不僅是古城保護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麵對的問題。和缺乏保護相比,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盲目建設、過多外遷居民等,對文化的破壞更有隱蔽性,也更有破壞性。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通過簡單地蓋樓房、修馬路、發展工業、建設項目,從而實現城鎮的擴張。如果僅僅局限於此,則是粗放型的城鎮化,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麵。雖然一段時間內經濟指標上去了,但城鎮的內涵丟失了,家鄉的味道沒有了,城鎮發展的後勁並不充足。
留得住的故鄉
城鎮化進程必須重視城鎮建設與曆史文化傳承的關係,要凸顯獨特性,投入資金保護傳統村落這些文化的根,把文化傳承作為城鎮化發展中的“軟實力”和“助推器”,為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貢獻。河北古城正定,為城鎮化提供了一個榜樣。行走在河北正定,斑駁的城牆、古樸的建築,周長12公裏的城內分布著隆興寺、開元寺、臨濟寺、廣惠寺、天寧寺、陽和樓舊址、王士貞故居、趙雲故居舊址、正定城牆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和人們和諧相處。在正定,古城的文化保護工作從未間斷:不走大拆大建的整體改造或重建模式,避免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古城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不為建古城而打造出空城、一味把居民遷走;將傳承作為保護理念的主基調。
2012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護,還將建立傳統村落名錄的數據庫。近日,四部門又聯合出台指導意見,要求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初步計劃用3年時間,投入100多億元,使1 561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得到基本保護;傳統村落保護時避免“插花”混建、照搬抄襲,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製,防止一味娛樂化等現象。除了法律法規的製定和相關政策的完善,喚起民間的保護意識和力量同樣重要。同時,在城鎮建設中更注重保留個性,凸顯獨特性,我國有123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但進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隻有平遙、麗江等少數村鎮。這些村鎮入選的主要原因是完整地保留了曆史文化特色。正是難以複製的文化特色使麗江和平遙等古村鎮成為海內外遊客向往的旅遊目的地。工業化強調標準化、統一格式,但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在於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二者的確有衝突。隻有保護和發揚文化的獨特性,才能避免城鎮化中千城一麵、毫無個性的現象,才能更吸引遊客。隻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而沒有城市文化的城鎮化,絕不是健康的城鎮化。
保護傳統村落還需要國家有所作為。政府應把傳統村落保護列為城鎮化的目標之一;盡快建立傳統村落保護法規以及監督、執法機製;加快製定傳統村落科學保護標準,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所在縣市政府簽署“保護承諾書”,保護不力或發生破壞應被問責和依法處罰。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伴侶,是任何國家由貧窮落後走向發達繁榮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將和城鎮化互為促進,彼此激發。一個現代化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鎮化的中國,必將綻放出更加燦爛迷人的華彩。
注釋:
[1]新華網.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習近平致賀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7/21/c_132559452.htm,2013-07-21.
[2]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馮慶旭.我國環境權概念的倫理審視[J].哲學動態,2012(12):54-60.
[4]楊健學.對環境權的再審視——以“人類—自然”環境係統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2):71-78.
[5]新華網.習近平:加快國際旅遊島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10/c_115342563.htm,2013-04-10.
[6]作者根據新聞報道整理。
[7]國家石油和化工網.我國廢塑料回收的利用率不到10%.[EB/OL].http://www.cpcia.org.cn/html/16/20138/129471.html,2013-08-20.
[8]新華網.張守誌委員:盡快解決黃河中上遊大宗工業固體廢物造成的多方麵汙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5/c_119616629.htm,2014-03-05.
[9]騰訊財經.環保及公用事業行業:環保小思考之固廢,誰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EB/OL].http://finance.qq.com/a/20140310/011594.htm,2014-03-10.
[10]搜狐新聞.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356萬平方公裏[EB/OL].http://news.sohu.com/20100824/n274422466.shtml,2010-08-24.
[11]俞孔堅,李海龍,李迪華,等.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2009(10):5163-5175.
[12]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13]國家林業局.我國森林資源現狀[EB/OL].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14/140408080215998992.htm,2014-04-08.
[14]環境保護十五計劃.2001.
[15]光明日報.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推出重大舉措[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2/22/content_25061802.htm,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