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會替代一些原有工作,因此,需要增加相應的教育培訓以幫助被淘汰的工人盡快掌握新的技能重回就業市場。另一方麵未來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性質將會發生改變。更多的工作需要社交以及數據分析等技能。比如從製造業工作轉換為零售業,需要更多交際、顧客服務和銷售技能,而成為一位數據研究員需要高質量的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或者工程學的學位。要掌握這些高級技能不是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在教育和培訓上進行很多投資。

一、注重最新教育技術的應用

首先,學校教育體係應該注重將最新的教育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許多教師並不是信息化方麵的專家,在現有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新的技術就意味著學習與使用新的教學手段,而這又會降低教師的使用意願。因此,降低信息化使用門檻,依托更好的信息化技術可以讓教師更容易適應新的教學手段。比如,提供簡易的課程管理平台,依托雲端將課程資源調取出來,實現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從而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最大功效;另一方麵,由於教師的日常工作比較繁重,如何利用現有的教育技術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是關鍵。現在的一些技術已經實現試卷的自動批閱和遠程教學,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其次,注重開發教育機器人等新技術相應的教學資源,創新教育內容。一方麵,學校應該在推動教育機器人等技術方麵,設計出相應的教學與學習內容,幫助教師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麵,政府應該為教育機器人融入教育體製提供製度保障,製定相配合的教育政策,培育優秀的教育機器人人才。

二、大力發展STEAM教育

現行的學校製度已經無法適應未來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時代。因此,學校應該借鑒美國經驗,大力發展STEAM教育。STEAM教育發源於美國,目的在於彌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五個學科間的分割,將其統一融合。數學是STEAM各領域的基礎,科學是STEAM的重要組成元素,技術是支持STEAM教育的工具,工程是STEAM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藝術促進了STEAM各領域的發展。[16]

為發展STEAM教育,學校應該加強五個學科領域的融合,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知識,培養跨學科思維,創造性地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加強學科之間的聯係,培養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麵,STEAM教育倡導基於項目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新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科融合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好地交流。最後,由於STEAM是在原有的STEM基礎上增加了藝術,而藝術促進了STEAM各領域的發展,因此,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加強藝術熏陶,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培養終身教育理念

一是針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為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政府應從源頭上完善現行教育體係,建立聯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立交橋,提升高校人才和技能型藍領的數字化技能。例如,鼓勵大學與企業合作辦學實施數字技術培訓、優化數字技術類課程在通識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對尖端技術人才培養予以重點扶持。教育體係內部,一方麵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創新技術適配性動態優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義務教育結構;另一方麵,構建雙向職業教育培訓機製,發揮教育對就業的先導作用,應對產業升級對勞動者職業穩定性的挑戰。具體而言:(1)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係,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企業與學校相融合,將崗位職業人才需求融入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度。(2)建立不同周期結合的終身學習與培訓體係,按照行業規範和技術需求,行業工會積極對勞動者進行不定期培訓,以此防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過程中的結構性失業,保持就業的持續性和平穩性。

二是勞動力技能再培訓。政府須加大對職業培訓環節的投資,幫助低技能勞動力群體提高現有技能水平,並獲得新的相關技能,減輕技術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對勞動者就業的負麵衝擊,穩定勞動力市場。具體包括,建立適應數字化技術的培訓方案,讓勞動者發展與科技發展同步,同時讓勞動者在職業被動轉換過程中隨時擁有終身學習的機會。對已就業勞動者培訓需要借助教育外部力量,增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度:(1)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根據崗位實際需求,製定職業資格標準和鑒定考核標準。(2)工會對各類勞動者,包括下崗再就業、就業困難群體等進行職業技能培訓。(3)激勵企業提高在崗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加強對在崗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

四、企業、政府與勞動者協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時代,企業領導者、政策製定者和勞動者需要應對巨大挑戰,這需要各方主體做出相應的努力。

第一,企業需要審視數字化人才缺口,提升存量人才能力,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數字化轉型。企業要重塑與人才的關係,更新數字時代的雇主價值內涵,強化對內外人才的吸引力;要積極整合數字時代多樣化人才獲取渠道,提高人力資本利用效益,積極為人才賦能。

與此同時,業務流程自動化後,機器勢必在更大程度上取代勞動力。企業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重新部署這部分冗餘員工,是內部調動,還是外部消化,務必兼顧自身業績和社會責任。職業培訓與技能提升能夠有效幫助員工順利過渡,平穩換崗。企業領導人必須保證組織做好準備,迎接自動化紀元的到來。就戰略層麵而言,自動化可以擴大組織規模,把總部實施的改革迅速落實到各個分支機構。科技賦予管理人員更多工具,使得業績測評與監管更為便捷。然而,規模擴大意味著犯錯後果更加嚴重,因此,必須加強質量管控。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技術進步無疑會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並且降低人工成本,企業也需要密切關注適合自身所在行業的技術進步以及市場需求情況,同時也要參與為員工提供智能化技術進步的操作和監管培訓環節。相應地,工作會變得更複雜,更難組織,因此,管理者需要花更多時間培訓和指導員工。

第二,政府負責兜底保障。隨著技術進步的加快,盡管人工智能能夠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協助甚至取代人類勞動,但在創造性勞動領域,人工智能卻難以取代人類,包括藝術家、發明家等創新型職業,以及心理醫生等精神層麵的職業。對政策製定者而言,擁抱自動化的同時,應出台配套政策:(1)對於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勞動力群體,政府的職責在於提升勞動者技能、創造就業崗位、重新思考設計最低工資和社保福利等,政府應當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再就業。(2)政府應為多樣化靈活就業提供製度保障,為下崗勞動者提供創業和自我雇傭的政策支持,幫助他們實現多渠道、多類型就業。(3)政府應與各類企業展開合作,及時提供新型教育和職業培訓,填補缺口。教育體係也應適時調整。政府應與教育機構合作,提升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等方麵的技能,著重培養創造性、批判性和係統性思維。

第三,從每一個勞動者的層麵來看,大時代的浪潮正在不可逆轉地來襲,勞動力市場的巨大變革將挑戰甚至徹底推翻這一代勞動力的知識結構,而最快接受、適應並引領這一變革的人,將成為新的贏家。因此,為了不被時代淘汰,勞動者需要不斷更新專業技能,終身學習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情。這需要勞動者隨時關注並參與相關的技術培訓,掌握智能化技術和操作機器人的能力,這需要全麵提升STEAM方麵的能力。另一方麵可以學習那些還不能被機器人取代的崗位技能,如邏輯思考和問題解決、社交和情感、專業谘詢、輔導培育他人和創新等,提升自己的智力資源價值,做好非常規性的、技術難以替代的工作,適應變革社會的需要。

隨著機器承擔越來越多的可預測環境下的體力勞動,人類獨有的能力會愈發重要。自動化讓我們回歸到人類的本原。對於麵臨教育和職業抉擇的人們來說,了解具體領域的自動化前景,知曉哪些是時代所需的核心技能,哪些技能即將被淘汰,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從勞動力市場角度規劃未來。

五、對“機器人”征稅:一個可能的選擇?

相比勞動者,機器人有一些明顯的優勢。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無須休息、吃飯或者喝咖啡等閑暇時間;無須雇主提供定期健康體檢,更不會給雇主帶來額外的稅收負擔。因此,針對使用機器人替代大規模勞動力的企業,可以征收部分“機器人使用稅”,這部分征收上來的稅收,主要應用於以下兩個方麵:其一,培訓被機器人替代的失業群體,讓他們通過教育培訓擁有新的技能,實現再次就業。其二,補貼失業群體的生活費用、養老以及醫療保險等部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另一方麵,在全球化機器人競賽中,率先使用機器人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全球的贏家,而當這一計劃落實到企業時,則需要更多激勵。投資於工業自動化設備和率先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應該有資格獲得稅收減免。企業可以按照政策扣除部分企業稅收,稅率隨其業務規模而變化。這是企業因實行自動化生產、推廣機器人而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稅收扣除優惠。

可以預期,隨著發達國家經濟複蘇動力的增強,以及新興經濟體國家發展藍圖的改善,全球智能化機器人產業,以及機器人市場需求將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根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數據,全球工業機器人同比增幅約為15%,美洲和歐洲增幅約為6%,亞洲和澳洲增幅約為16%。麥肯錫谘詢公司預計,到2025年,醫療類、增強人體技能類和家用類等服務機器人每年將產生1.1萬億~3.3萬億美元的經濟影響。如此大的市場需求為機器人產業創業開拓了良好的前景。

為此,國家應出台一係列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政策。可通過稅收政策促進機器人產業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針對人工智能的創新和創業,需要政府部門建立更完善的配套扶持體係,特別是在資本注入、行業門檻及發展規範方麵提供支持。例如,提供低息創業貸款、為社會創業孵化中心和小微企業提供稅收減免、逐步建立一套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稅收體係。針對機器人創業過程中的創業風險,則需要考慮應對創業的風險分擔機製、稅收激勵計劃以及相應的製度設計、服務創新,讓這部分人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享受相應的社會福利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