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或許適度的沉默可以,但是如果一味地認為沉默就是好,那是不可取的。希望我們走出沉默的誤區。
“沉默是金”自古以來就被頌揚為一種優良傳統,還有一句話注解著說:是金子總會閃光的。
根據前程無憂網調查,目前,職場上隻有38%的人的才能是上司主動發現的,有27%的人是通過暗示、提醒被老板發現自己的,而有35%的人是根本就沒有可能被上司發現。看來,沉默的金子其實是很難被人發現它也能閃光的。
我們對伯樂相馬的故事不會陌生。
當伯樂仔細地查看了那些表麵上看來驃肥體壯的馬之後,失望地準備要離開,這時候傳來一聲響亮的馬叫聲,吸引了他的注意。
原來這是一匹站在馬廄角落裏的馬,瘦弱不堪,是主人平常最沒看上眼用來做雜役的“駑馬”,但是它的一聲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伯樂一聽之下,大喜,知道這才是一匹真正的千裏馬。
試想,如果沒有那一聲“引頸長嘶”來打破沉默,估計縱使是千裏馬,十有八九也隻會是被主人用來拉柴運貨。
記得魯迅先生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不是金,沉默是關乎生與死的問題。
在美國的一些大學裏,每到有大師名家來講學講座的時候,聽講座的大學生們多會在桌子前麵擺放一個寫有自己名字的紙板。
他們說:“一旦大師們需要臨時找人來互動配合或者提問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很及時地被欽點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一來,就有機會跟這些名滿天下的大師做最親密的接觸,而這不僅能最近距離地向大師學習,也有了趁機向大師展示自己的一個時機,就有可能獲得大師們提供的種種幫助與提摯的機遇。”
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家說,就好比是有一萬個人站在同一條起跑在線,試想你讓我怎麽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那些真正的人才呢?或許沉默的大多數中有著更多的更優秀人才,但是很遺憾的是,我隻能對那些最早打破沉默的人留下印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時代已經成為真正的曆史了,現在的社會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沉默,就隻能是被無情的世俗社會的塵土所淹沒所蒙蔽,就隻能是“在沉默中滅亡"。
其實,打破沉默的方式各種各樣,有時候你必須要“說”,有時候你必須“行”,有時候你必須“演”。隻要你不想被埋沒於沉默的大多數中,你就一定要有所行動,要有所與眾不同的展示出一個獨特的你。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沉默是金”好像成了一句至理名言。沉默真的是金嗎?或許適度的沉默可以,但是一味的沉默有時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特別是人與人之間,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交流,有什麽意見或者想法,可以說出來,大家共同探討,共同交流一下心裏的想法,以便於解決問題。
如果拿沉默來說事,不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出來,什麽時候能明了?如果都來沉默,什麽時候能解開彼此的心結?其實有什麽事情大家開誠布公的說出來,沒有什麽事情不能解決的,如果一味的沉默,不能很好的交流,隻能讓彼此的關係更僵。
沉默會讓心中集結的心事更重,而讓人變得沉默寡言。如果一個人把什麽事情都憋在心裏,不很好的傾訴和人交流,會讓心中產生憋悶的感覺。反之,如果可以傾訴一下,找個人說出來,一吐為快會舒服些。沉默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如果每個人都來沉默,世界會變得無聲無息,處處流動的都會是沉悶的空氣。
就像一個家庭,夫妻之間彼此沉默,個個表情嚴肅,帶給孩子的也是一種沉悶的氣氛,產生一種壓抑感。久而久之,讓孩子也變得沉默寡言,不善於和人交流。試想,一個缺少了聲音,缺少了歡聲笑語的地方還有什麽快樂可言?所以,沉默對夫妻之間尤其不宜。這不僅不利於緩和夫妻關係,更給孩子造成一種不良的影響,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沉默不僅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如果兩個人有了矛盾誰都不去主動和解,一味地生悶氣,會讓人產生一種急躁情緒,工作沒有心情,睡覺也會失眠。時間久了,心中的壓抑和悶氣就會有一種想要發泄爆發的衝動,人就會變得很不理智,做出過激之事,造成不好的後果。
沉默不是金,交流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潤滑劑。彼此陌生的人可以通過交流相識相知,成為朋友;彼此心存芥蒂的人可以通過推心置腹的交談,化幹戈為玉帛。一個心中壓抑的人可以通過交流傾訴,使心胸變得開闊。隻有學會傾訴,彼此用心交流,把心裏的悶氣說出來,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沉默不是金,或許適度的沉默可以,但是如果一味地認為沉默就是好,那是不可取的。希望我們走出沉默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