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求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無所求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一個大學生剛畢業就被分配到一家頗有名氣的公司。
他的脾氣非常好。不管是什麽事情,隻要你找他幫忙,他不管這活兒有多累多重,都會笑嗬嗬地幫你。
有人笑他傻。憑他的能力,做經理都不成問題,但他竟然有時還幫傳達室的阿姨送報紙。
兩年以後,這個大學生出人意料地開了自己的公司。
殊不知,正是由於他有機會接觸公司的各個階層,他不但對公司各個部門的運行了如指掌,還知道每個階層的員工的想法,這為以後自己開公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道家的“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無為是一種超然的智慧。隻有無為才能擺脫世俗名利的纏繞和羈絆,才會不為名利所累,金錢所惑,才不會自尋煩惱。
無為的要義在於使自己脫離低級趣味,不糾纏於雞毛蒜皮之事,醉心於蠅營狗苟之當。一定要放棄許多**,不僅是聲色犬馬消費享樂的**,而且是小打小鬧急功近利竅門捷徑事半功倍的做事的**,才能有所為。
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無所求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在紐約費特曼公司,如果哪個辦公室很髒,經理問:“怎麽回事?”
假如有員工站起來說:“報告,是值日生沒有打掃衛生。”那麽,這個員工是要被立即解雇的。
在費特曼公司,員工會這樣說:“對不起,經理,這是我的責任。”然後,馬上去打掃。
燈泡壞了,哪個員工看見了,就會掏錢去買一個安上;窗戶玻璃壞了,員工馬上自己買一塊換上。
他們不是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攬過來。也許有些人會說這是吃虧,其實,吃虧就是占便宜。
“精明”的我們總是在竭盡全力維護著自己的利益,生怕吃一丁點兒虧,可我們不知道,在拒絕“吃虧”的同時,利益也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了。相反,有的人看上去很不精明,總是傻乎乎地被別人“占便宜”,使自己吃了不少虧,但最終卻往往會名利雙收。
《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就是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
無所求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無所求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人生所做的一切都離不開“吃虧”和“占便宜”。每個人都想占便宜,不願意吃虧,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吃虧”和"占便宜",因為人總是為占便宜而吃虧,而吃了虧才真正明白占便宜的價值所在。
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而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與否、思想高尚與否、行為善良與否的體現。
愚蠢的人不吃虧,聰明的人甘於吃虧,比聰明人更聰明的人樂於吃虧。把吃虧當作一種福氣,是一個人思想的最高境界。其實,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真正有福。
很多人吃點小虧,就會覺得心理不平衡,一定要討回點公道,而這必然會引發爭端。但是爭吵過後,是不是真的能夠討回公道呢?其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都是不了了之,到最後可能傷財又傷和氣,損人不利己。
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並慢慢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倘若一旦吃虧便愁腸百結、鬱鬱寡歡,甚至捶胸頓足、一蹶不振,受傷者隻能是自己。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如果你想要的不僅僅是眼前的“便宜”,那麽,千萬不要怕“吃虧”,先“吃虧”再“占便宜”,人生的船艙自然會越來越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