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紀念高等教育300周年大會”上講了一段話,他說:“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誌願的統一規格的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不創新就消亡!”
“創新”這個詞匯如今在世界範圍內使用的頻率都非常高,我們的領導者、我們的導師,包括我們自己都對此念念有詞。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創新”一詞出現的非常早,英文“Innovation”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一、更新;二、創造新東西;三、改變。
就我們個人而言,對於創新的理解可能並不像經濟學家那樣深奧,但我們同樣可以把它融入生活中,譬如: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這就可以稱之為一種創新;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也可以視之為一種創新;想別人沒有想過的東西,更是一種創新。創新的作用,就在於它能夠改善我們的工作、生活質量,鞏固我們的競爭地位,對於我們的人生層次產生根本的影響。
按哲學思想來說,如果要給人生的最高層次定一個標準,那應該是在不斷突破中到達自己人生價值的頂點。一個個體可以有很多種活法,但要想避免平庸,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不斷尋找人生中新的突破口,在突破中讓自己的人生層次步步升高。
英國有個叫吉姆的小職員,每天坐在辦公室裏抄寫東西,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工作之餘去滑冰。不過,如果是在冬季,找個滑冰的地方的確容易,可在其他季節,吉姆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怎樣才能在其他季節滑冰呢?鍾愛滑冰運動的吉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想,吉姆將腳上穿的鞋和能滑行的輪子這兩種形象組合在了一起,經過反複設計和試驗,一種“能滑行的鞋”麵世了,沒錯,這就是我們四季都在玩耍的“旱冰鞋”。
其實現在看來,“旱冰鞋”的原理並不難懂,隻是在吉姆之前,人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好點子”,對創意的忽略使我們的大腦日益麻木,是我們給自己設置了思維的絆腳石。我們的大腦常常陷入這樣的模式:
①太過強調用邏輯去分析問題,隻用垂直思考方法及著重語言思考;
②一開始便替問題下一個定義,往往因此而令思路太狹窄;
③喜歡用一些所謂“正統”的看法去看問題,遵循既有的規則去辦事,並為以往的經驗所限;
④認為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此隻喜歡向一個方向找答案,不能想出多個解決方案;
⑤過早下結論;
⑥抗拒改變,不願承認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
⑦經常批評新嚐試或建議。
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麽同樣的事情,一個人千方百計辦不成,另一個人卻能輕而易舉解決掉。就是因為思維方式的差別,思維方式的差別致使命運大不相同。
那麽,我們應如何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呢?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用兩種方法思考問題。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比喻,假若思考是一部大車,那麽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就是這部車的兩個輪子,想要這部車子前進,兩個輪子就必須協調地運轉起來。換而言之,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將非邏輯思維運用在有待創新的問題上,從而提出新設想、打通新思路,其作用主要在於摸索、試探,衝破傳統的束縛,打破常規束縛;而要將邏輯思維運用在對新設想、新思路的整理和篩選上,由此歸納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其主要作用在於檢驗和論證。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一種“企業家精神”,促進創新思維的活躍度。具體方法如下:
①在頭腦中建立“私人王國”
讓自己存有一種夢想和意誌,在大腦中要去找到一個“私人王國”,或者說是屬於“我”的王朝。這對於沒有其他機會獲得社會名望的人來說,具有特別強烈的引誘力。
②困難過濾
像播放幻燈片一樣,將“改變”可能遇到的困難過濾一遍,喚醒你的意誌力。我們在自己熟悉的循環流轉中是順著潮流遊泳,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循環流轉的渠道,就是逆潮流遊泳。從前的助力現在變成了阻力,過去熟悉的數據,現在變成了未知數。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種意誌上的努力,去為設想和擬定出新的組合而搏鬥,並盡量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種真正的可能性,而不隻是一場白日夢。
③體會創造的快樂
想象一下,“創造的歡樂,把事情做成的歡樂,或者隻是施展個人能力和智謀的歡樂。這類似於一個無所不在的動機——尋找困難,為改革而改革,以冒險為樂事。”創新者典型的反享樂主義者。
④升華對勝利的認知
創新者都“存在征服的意誌、戰鬥的衝動、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衝動。他求得成功不僅是為了成功的果實,更是為了成功本身。”物質是次要的考慮,而主要考慮是“作為成功的指標和勝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視”。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喚醒自己的創新意識,時刻督促自己進行變化、進而創造,這能保證我們在競爭中時刻處於領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