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麽。”要創新,就必須對前人的想法加以懷疑,從前人的定論中,提出自己的疑問,才能夠發現前人的不足之處,才能夠產生自己的新觀點。世界上很多功業都源於“疑問”,質疑便是開啟創意之門的鑰匙。

認清這一點對做學問的人來說尤為重要。我們來看看“學問”這個詞,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多學多問”,就是要善於發現問題,然後才能通過努力解決問題,這樣,學問才能有所進步。

一位大師彌留之際,他的弟子都來到病榻前,與他訣別。弟子們站在大師的麵前,最優秀的學生站在最前邊,在大師的頭部,最笨的學生就排到了大師的腳邊。大師氣息越來越弱,最優秀的學生俯下身,輕聲問大師:“先生,您即將離開我們,能否請您以最簡捷的話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是什麽?”

大師醞釀了一點力氣,微微抬起頭,喘息著說:“人生就像一條河。”

第一位弟子轉向第二聰明的弟子,輕聲說:“先生說了,人生就像一條河。向下傳。”第二聰明的弟子又轉向下一位弟子說:“先生說了,人生就像一條河。向下傳。”這樣,大師的箴言就在弟子間一個接著一個地傳下去,一直傳到床腳邊那個最笨的弟子那裏,他開口說:“先生為什麽說人生像一條河?這是什麽意思呢?”

他的問題被傳回去:“那個笨蛋想知道,先生為什麽說人生像一條河?”

最優秀的弟子打住了這個問題。他說:“我不想用這樣的問題去打擾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義深邃;河流曲折彎轉,人生坎坷多變;河水時清時濁,人生時明時暗。把這些話傳給那個笨蛋。”

這個答案在弟子中間一個接著一個傳下去,最後傳給了那個笨弟子。但是他還堅持提問:“聽著,我不想知道那個聰明的家夥認為先生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的本意是什麽。‘人生就像一條河’,先生說這句話,到底要表達什麽意思?”

因此,這個笨弟子的問題又被傳回去了。

那個最聰明的學生極不耐煩地再俯下身去,對彌留之際的大師說:“先生,請原諒,您最笨的弟子要我請教您,您說人生就像一條河,到底是什麽意思?”

學問淵博的大師使出最後一點力氣,抬起頭說:“那好,人生不像一條河。”說完,他雙目一閉,與世長辭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麽呢?

如果那個“笨學生”沒有提出疑問,又或者大師在回答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話“人生就像一條河”,也許就會被奉為深奧的人生哲學,他的忠實門生們會將這句話傳遍天下,可能有人也會以此為題著書、拍電視等等。但大師的本意是什麽?無從得知。

或許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猜想:大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想要告訴學生——真理與空言之間往往沒有多大的差異。在接受別人所謂的箴言或者板上釘釘的道理時,要在頭腦中多想想“為什麽”,不要怕提出“愚蠢”的問題,也不要被專家們嚇倒,質疑是每個人有擁有的權利,也是人類進步的助推器。如果沒有質疑,我們看不到達爾文的“人猿同祖論”,看不到哥白尼的“日心說”,我們可能還生活在原始社會。

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並不善於質疑,更不善於發現,他們拘泥於書本上的內容,完全的照本宣科,凡是書本上說的,就是正確的,凡是權威人士認定的,就絕不會有錯。事實上,這些人不可能做出什麽有創意的事情,而且若是這樣的人多了,人類的文明也就會停滯不前。

從哲學的角度上說,辦任何事情都沒有一定之規,人生要的就是突破,突破過去就是成功。隻是我們之中很多人在處理問題時,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一味固守傳統、不求創新,不敢懷疑,所以往往會走入人生的死胡同。記住伯恩·崔西的提醒:很多事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沒有遵循變通這一成功原則。大千世界變化無窮,生活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還是舉一反三、靈活機動,將直接決定你的生存狀態。

我們要做到不固守成法,就要敏於生疑、敢於存疑、能於質疑,並由此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當然,推陳出新必然會存在風險,因而,我們應允許自己犯錯誤,並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不過,不固守成法也並不意味著盲目冒險,做任何創新性舉動之前,我們都應做好充分的評估與精確的判斷,將危險成本控製在合理的範疇之內,使變通產生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