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見識
人生是一個不可逆轉與重複的過程,要提高人的社會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就必須善於認識自己、設計自己、控製自己,使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協調、相匹配。精神層麵的提升源於不斷的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並決定了以怎樣的姿態存活於世,正如於身前置一麵鏡子,你看到的,就是你所選擇要表達的。
“自知”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人對自己的了解。人常說“貴在有自知之明”,一個“貴”字,足以見得自知是何其不易;又一個“明”字,更可見自知是何其的智慧。其實,多數人都是不自知的,這就像“目不見睫”——人眼可以看到百尺以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又或可以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人不自知,歸根結底還是自我意識太重、主觀性太強。我們都認為自己不錯,也喜歡聽別人誇讚自己,而對於自己的缺陷,我們會本能地去掩飾,對於別人的批評,我們會本能地去排斥。於是久而久之,我們心中的眼睛蒙了塵,便會越發地看不清自己。
不自知最常見的行為表現便是自戀,就像我們之中的一些人,總是覺得自己萬般皆好,真是怎麽看怎麽順眼,亦如唐人鄭穀所說的那樣——“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鑒定妍媸。若教嫫母臨明鏡,也道不勞紅粉施。”嫫母是誰大家想必知道,黃帝的妻子,賢良淑德,但其相貌確實不敢恭維,鄭穀以此為喻,倒是將世人的自戀情結描繪得淋漓盡致。在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也有這樣一段,老豬去會自己的情人,曾自言道:“今日赴佳期去,對著月色,照著水影,是一表好人物。”這樣看來,老豬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對著月色,照著水影”,一片朦朧,若不細看他倒也是“一表好人物”。不過,這若是換在光天化日之下,對著水棱明鏡,想必老豬也是知道害羞的吧。
倒是生活中有些人物,或許比老豬還不如,他們什麽樣呢?——自以為是、自以為明、自驕自滿……聽到些許誇讚,便以為自己完美無缺;有了些許成績,便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有點聲名地位,便開始目中無人……不可否認,我們之中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而且絕不是少數,不管你現在是否到了這種地步,至少,我們應該在心裏給自己拉響一個警鍾,別讓自己掉入“不自知”的陷阱之中。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很有啟示意義,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說是有隻山羊突然來到柵欄外,它很想吃園內的白菜,可縫隙太小,它根本無法進入。這時,它不經意間瞥見了自己的影子,在陽光的斜射下,它的影子顯得很長、很長……
“原來我竟如此高大,何必非要吃這白菜呢?我可以去吃樹上的果子。”
小山羊奔向遠方的一片果園,尚未到達目的地,日已近午,陽光照在頭上,它的影子縮成了很小的一團。
“唉,我這麽矮小,看來是沒法吃到果子了,不如回去吃白菜吧。”但片刻之後,它又轉悲為喜:“我現在這麽苗條,鑽進柵欄肯定不成問題!”
待回到柵欄外時,日已偏西,小山羊的影子再度被拉長。
“我為什麽要回來?我不比長頸鹿矮,吃樹上的果子毫不費力!”
就這樣,小山羊往返於果園——柵欄之間,直至天黑仍然餓著肚子……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和這隻小山羊一樣,我們的意識是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因而失去了對於自己的準確判斷,於是,心中的那個“我”會誘使我們做出很多錯誤的舉動。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公正的了解,那麽就必須換一個角度,跳出“自我”的怪圈,就像照鏡子一樣,不光要看正麵,也要看反麵,甚至對於自己的身高、體重、美醜都要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一個人,隻有客觀地看待自己,才能對事物作出準確的判斷。反之,若是脫離基本事實,過高或過低地評估自己,為自己確立一個不合實際的定位,就隻能重複著錯誤的選擇,到頭來自食苦果。也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若是稱輕了自己,那就很容易自卑;若是稱重了自己,那就難免要自負,唯有稱得恰如其分,我們才能實事求是地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不過事實是,我們稱輕的時候有,但稱重的時候更多,所以不免有些不知輕重,給自己帶來了不少不必要的尷尬和痛苦。
美國大文學家馬克·吐溫就曾犯過這種錯誤。他年輕時和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一樣,每日做著發財夢,一心想在資本投資上撈一筆。但事實上,這個人有文學頭腦卻無經濟頭腦,於是乎輸得一塌糊塗。一直到了58歲那年,窮困潦倒的馬克·吐溫才認清自己,開始一心致力於寫作。然後你猜怎麽樣?他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便還清了所有債務,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
這真的不由你不服氣。一個人無論才能有多大,如果認不清自己,找不到適合自己發揮的場所,那就注定與成功無緣。
如今,站在紛擾複雜的世界上,前途迷茫,有時我們難免內心惶惶,對於生活拋給我們的選擇題,我們若想選定一個正確答案,首先必須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及時糾正自己偏離的目標和行動步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2)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有趣,也很有寓意:
說是有一隻狐狸,總是百般掩飾自己的短處。它想抓野鴨,但野鴨飛走了,它說:“我看它太瘦,等以後養肥了再說。”它到河邊捉魚,被鯉魚掃了一尾巴,它說:“我根本不想捉它,捉它還不容易?我隻是想利用它的尾巴來洗洗臉。”話沒說完,它腳下一滑,掉進了河裏,同伴見狀打算救它,它說:“你們以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是在遊泳……”說著說著,它便沉了下去。這時同伴們說,“走吧,它又在表演潛水了。”
大家或許覺得這隻狐狸很可笑又很可悲,但我們有沒有發現,其實它和我們之中的一些人頗為相似。我們有時也是這樣自欺欺人,生活在自我構造的“完美”世界之中,認為自己的缺點見不得光,不敢去麵對,於是極力掩飾。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一無是處,更沒有人會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有缺點,也必有優點。很多人自卑,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麽都不如人家,恰恰是因為他們在看自己時,眼中就隻有缺陷,那麽拿自己的缺陷去比較人家的長處,當然相形見絀;又有一些人很是自負,覺得自己簡直無可挑剔,就是因為他們隻能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別人時又隻看缺點,於是便開始飄飄然不知所以;還有一些人便如故事中的狐狸一樣,明知自己有短板,卻死不肯承認,到頭來還不是欲蓋彌彰?這種人很虛榮,也很累。
顯而易見,上述種種心態都是極不可取的。在人生這條路上,如果說我們還想有幾分作為,那麽就一定要做到自知、自信,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作出準確的定位。
能自知,我們才能在遇事之時量己之長短,不自以為是、亦不妄自菲薄,揚己之所長、避己之所短,趨利而避害,則事有所成。於是乎,自信油然而生。
想當年,毛遂先生能夠一薦成名,靠的不就是這份自信?但事實上,毛遂的自知則更令人欽佩。
“毛遂自薦”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這裏就不多做贅述。那麽大家想想,為什麽毛遂在以善識人著稱的平原君門下三年而籍籍無名?為何使楚之事一出,毛遂便不再低調、脫穎而出?
很顯然,毛先生對於自己的特點了然於心,想必他知道自己不是“韜略之臣”,因而不該表現的時候便不張揚,於是毛先生被“埋沒”了。不過,當能夠一展所長的機會來臨之際,毛先生不再沉默,他知道自己在言辭談判方麵有過人之處,知道自己是個外交人才。而正是這種自知使得他在平原君輕視的態度麵前不卑不亢,最終脫穎而出,成就了自己。
在毛遂憑借一番慷慨陳詞解了趙國邯鄲之圍的第二年,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喘氣不贏之機,派遣大將栗腹攻打趙國。由誰掛帥出征以禦強敵?趙王這一次又想起了敢於自薦的毛遂先生,準備提拔他為帥,統兵禦燕。毛遂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大吃一驚,連忙跑到趙王麵前,不過這一次他不是去“推薦”自己,而是去“推辭”自己。他是這樣說的:“不是我毛遂怕死,實在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堅當馬前卒,不能掛袍任帥,如是,則上可保國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為國家罪人。”當年自薦,意氣風發!此時力辭,一個毛遂,判若兩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趙王對此很是不解,問道:“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真偉丈夫;如今脫穎而出,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怎麽忸怩如小女子?”毛遂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騏驥一日千裏,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之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之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按說,毛遂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但趙王為了顯示自己求賢若渴,根本油鹽不進,硬是要他掛帥迎敵。正如毛遂先生所言,他隻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先生麵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
能知己長短,揚長而避短,毛遂先生的高明顯然不僅僅在口舌之上,隻是趙王太過剛愎自用,令毛先生及數萬趙兵枉死昌都,這個教訓倒是很值得做管理者的朋友引以為戒,其實我們若能在自知的基礎上再知人善任,那便更高明了。
言歸正傳,還是那句話,揚長避短,最關鍵的就是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缺陷,把精力與汗水拋灑在對的地方。如果是一隻兔子,那就應該去賽跑而不是去遊泳,如果是一隻百靈鳥那就應該去歌唱而不是去搏擊長空。如果說我們體魄強健、天賦異稟,但在成為藝人的道路上屢屢碰壁,那麽不妨停下腳步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更適合演藝場還是運動場。其實,隻要我們能夠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營造自己的優勢以彌補本身的缺陷,那麽我們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強者。
我們常會羨慕生活中的那些成功者,甚至會認為他們是那樣完美。其實成功者與我們一樣,也存在著某一方麵的短板。成功者之成功,就在於他們懂得揚長避短,能夠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規避生活風險,規劃好人生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既定的人生目標邁進。
其實你我都可以是成功者,隻要我們對現狀做出一些改變:
第一,正視我們的缺陷,但不要讓缺陷成為你的困惑,不要讓它影響你的成功;
第二,定位好自己的人生角色,挖掘並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形成優勢。
在此基礎上,倘若我們再能做到知己知彼,麵對對手,以長擊短,那麽人生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就好比田忌賽馬一樣,以我們的上等馬對他們的中等馬,以我們的中等馬對他們的下等馬,那麽人生豈不是贏定勝局?
其實,我們根本不必為自己的缺陷耿耿於懷,更不可因自己的優勢揚揚得意。人生就在於一個把握,把握自己的劣勢,盡量去彌補它;把握自己的優勢,讓它繼續“發揚光大”。或許我們的優勢不夠強悍,但總有勝過對手的地方,隻要我們善於利用,它就會成為我們成功的利器。
(3)貧窮並不可怕
如果真的想改變平庸的命運,那麽就放手去做,你不去做,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潛力,隻有做了,你才曉得行動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麽。畏首畏尾的人永遠得不到機遇的青睞,不敢正視貧窮的人永遠無法完成對貧窮的逆襲,就算所有人用難看的白眼翻你,就算他們用惡毒的語言嘲笑你,就算整個世界都在鄙視你,但假如你能因此激發出勇氣,積極地去迎接,大膽地去嚐試,全身心地去開拓,去美化自己的人生,你就很可能將那些輕視的眼光轉化成獻媚的仰視,但如果你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你就會錯過很多上天原本想要賜予你的東西。
這裏有一個故事,會給我們很多的感觸和啟發,大家一起去看一下:
故事裏的主人公一家人不太富裕,在經過了幾年的省吃儉用之後,積攢夠了購買去往澳大利亞的下等艙船票的錢,他們打算到富足的澳大利亞去謀求發財的機會!
為了節省開支,妻子在上船之前準備了許多幹糧,因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孩子們看到船上豪華餐廳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夠吃上一點,哪怕是殘羹冷飯也行。
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艙門口,不讓孩子們出去。於是,孩子們就隻能和父母一樣在整個旅途中都吃自己帶的幹糧。
其實父母和孩子一樣渴望吃到美食,不過他們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旅途還有兩天就要結束了,可是這家人帶的幹糧已經吃光了。實在被逼無奈,父親隻好去求服務員給他們一家人一些剩飯。聽到父親的哀求,服務員吃驚地說:“為什麽你們不到餐廳去用餐呢?”父親回答說:“我們根本沒有錢。”
“可是隻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費享用餐廳的所有食物呀!”聽了服務員的回答,父親大吃一驚,幾乎要跳起來了。
如果說,他們肯在上船時問一問,也就不必一路上如此狼狽了。那麽為何他們不去問問船上的就餐情況呢?顯而易見,他們沒有勇氣,因為他們的腦子裏早就為自己設了一個限——我們沒錢去豪華餐廳享用美食,於是他們錯過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待遇。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因為沒有勇氣嚐試而錯失良機的事情又何止這些!也許就算你嚐試了,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那就隻能一如既往地落魄和平庸。今天的你可能很窮,你抱怨上天不給你成功的機會,感慨命運一直在捉弄你,其實機會可能就在你身邊,隻是因為你為自己設了限,你覺得自己隻能做窮人做的事情,於是你把機會自行放棄了,而機會一旦溜走,就很難再重新擁有。這也是很多窮人無法逆襲的一大原因。
財富這東西,它隻會往有頭腦的人的口袋裏鑽,一個人如果腦袋空空,那麽必然也會口袋空空。如果說一個人立意堅定,要永遠地擺脫貧困,要從各個方麵拭去貧困的痕跡,要一往無前地去爭取“富裕”與“成功”,那麽財富都不好意思不去找他;如果一個人安於命運,視貧困為生命常態,沒有掙脫貧困的欲望,那麽他身體中原本所潛伏的能量也會失去效能,他的一生將永遠無法告別貧窮。
其實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為自己注定貧窮,必將死於貧賤的錯誤觀念。這著實是我們人生中絕大的謬誤。所以,不要一麵埋怨自己貧窮,一麵卻安於現狀,你必須時時告訴自己:“我想富有!我要富有!”同時身體力行,朝著切實可行的目標努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所以記住了!每個人成功的機會都是相等的,隻不過那些有想法、具備膽識、勇於挑戰的人比平常人更容易抓住罷了。你或許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你為什麽還沒能成功?因為你沒勇氣像富人一樣地做事!
(4)先建立好的自己,才能建立好的將來
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的生存結構就像是一個金字塔,隻有相對少數的一些人生存在金字塔的頂端,蒸蒸日上,繁榮興旺,而我們大部分人則一直處在金字塔的底部,每天隻能收支相抵,量入為出,勉強活著而已。但事實上,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每天並不比你多擁有一分鍾時間,那為什麽他們就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你隻能仰視的成就?問題的根本就在於你的思想沒有達到他們的高度。
我們之所以仍在為了衣食住行發愁,仍舊因為拿不出像樣的彩禮慘遭拋棄,仍然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關鍵就在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行”,這種心態會令我們將主觀性的“心理界限”當成是無能為力的“生理界限”,於是幹勁和鬥誌都喪失殆盡,那麽也就真的不行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裏格曼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將狗關在籠子中,然後對狗進行電擊,我們這裏暫不對他的虐狗事件進行評論。言歸正傳,塞裏格曼事先做好了設置,每次電擊之前都會有一個蜂鳴器響起。開始的時候,那隻狗東衝西撞、上躥下跳,試圖逃出籠子避免電擊。但一次次的嚐試失敗以後,狗發現自己根本逃不出籠子。於是,隻要蜂鳴器一響,它就安靜地趴在那裏等待電擊。後來,塞裏格曼將籠門打開,然後開啟蜂鳴器。你猜結果怎樣?那隻狗非但沒有抓住機會逃出籠子,反而條件反射地躺在地上呻吟、顫抖。
想一想,有些時候我們是不是和動物一樣,當遭遇一種自以為無法改變的客觀狀況時,心中就塞上了滿滿的無助感,然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逆來順受便成了習慣,即使客觀條件有所改變,我們仍然無法從已形成的無助和恐懼中擺脫出來,因而錯失了許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同時也就注定了一生的無為。然而更悲催的是,有些人索性就把這當成了生命的一種常態,就心甘情願地那麽萎靡著,連起碼的慚愧心都沒有!
看看李嘉誠先生在長江商學院成立十周年慶典上的講話,相信你應該知道接下來要怎麽做了:
“我十四歲那年,一位會看相的同鄉對我母親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飛黃騰達,怕沒有他的福分!’
我媽媽剛剛失去丈夫不久,這番話令她多心酸。媽媽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勵我說‘阿誠!天命難算,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艱難,隻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錯啦。’我當然相信母親,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請媽媽放心,我內心相信,隻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當年我們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頭白雲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嘯問天,人情茫如風影,四方沒有回應。我唯一的信念——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來。
在我眼中,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是不同的。明天隻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麵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象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現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遠大,你下一階段的追求是什麽?你的價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麽?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麽?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慘、孤寂、貧病的絕望之穀,承擔社會的責任,是不是我們的義務?
……
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曆史中有很多具有創意、有抱負的人和群體,同心合力,在追求無我中,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恒價值的元素,隻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這不是秘密,可惜,三歲小孩知道的事,不是人人做得到。回想過往,人生似夢非夢,七十年匆匆而去,那個同鄉看不起、瘦弱、無神的少年,一直憑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各位同學,你們活在機遇的時代,在這片充滿機會的大地上,我深信你們的成就一定比我更高、更好,能量一定比我更大,我們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們謹守正知、正行、正念,應該可以高聲回應社會:我們一生未曾不仁不義、不善不正。我盼望,為下一代建立和守望未來,是每一位長江商學院同學的承諾,讓我們一起共勉,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在尊嚴、自由和快樂中,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
其實,你今天站在哪個位置並不重要,但你的下一步如何走卻很關鍵。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無論你今天是多麽卑微,但隻要你高尚的心理動機不變,並願意為此不遺餘力,那麽總有一天別人會仰著頭看你。
遺憾的是,我們見到很多人,他們認為自己很聰明,他們滿足於混日子,敷衍了事,渾水摸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毫無羞愧地浪費著自己的生命,反而將人生的沉淪歸咎於命運的不公。事實上,就算命運多舛也不能阻止李嘉誠這樣的人物崛起,他們即使窮到買不起書的地步,依然可以通過借閱來滿足自己對於知識的渴望,縱然是處於最卑微的境地,他們也不會打折理想,也不會墮落到讓人看不起的地步。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帶著滿滿的自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