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要說的其實就是,感覺很可能是由神經產生,因此通過內省或邏輯思考,也就是說,通過哲學或神學,永遠也無法接近它,唯有實驗才可行。另一方麵,既然意識是以感覺、動機與嫌惡感等為基礎,那也就是說,我們不必利用口頭上的語言,就能夠了解其他動物最基礎的意識,我們需要的隻是更聰明的實驗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動物身上研究更關鍵的神經轉換,比如從神經信號變成感覺,甚至可以把更簡單的動物作為對象,因為所有原始情緒的特征都普遍存在於所有脊椎動物中。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暗示意識分布範圍遠超過我們原本以為的,那就是少數生下來就缺少大腦皮質的兒童,不但可以存活而且有明顯的意識表現。由於一點小中風或類似的不正常發育,就會導致懷孕期間胎兒兩側皮層的大部分被吸收。這樣的嬰兒生下來就伴隨許多先天性障礙,缺少語言能力,視力也有問題,這都不令人意外。但是根據瑞典神經學家莫克爾(Bj Jrn Merker)的研究,盡管這些兒童缺少大部分的大腦區域,而一般認為這些區域和意識有關,但少數兒童卻有表達情緒的能力,哭與笑都十分正常,同時也有如假包換的人類表情特征。我之前說過,許多大腦情緒中心,都位於腦內比較原始的區域,比如腦幹和中腦,而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這些區域。利用磁振造影掃描,生物學家登頓曾提出,這些古老的區域負責處理和原始情緒有關的體驗,比如口渴或對窒息死亡的恐懼等。意識的根源很有可能完全不在那些新潮的大腦皮質之中,當然,大腦皮質無疑讓意識極度精巧化。意識的根源很有可能在其他古老又精密的腦區域裏,由大部分動物共享。如果真是這樣,那麽這個神經轉換過程,從神經信號變成感覺,就沒那麽神秘了。

意識的分布有多廣泛?除非有一天我們能發明某種意識測量儀,否則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確定。不過原始的情緒比如渴、餓、痛、性欲、對窒息的恐懼等,所有這些情緒似乎都分布在任何具有大腦的動物身上,甚至簡單的無脊椎動物比如蜜蜂也有。蜜蜂隻有不到100萬個神經元(而我們光是在大腦皮層裏就有230億個),卻能表現出十分複雜的行為,不隻會用那著名的搖擺舞來指引食物的方向,同時還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飛往蜜源最可靠的花朵,即使狡猾的科學家故意改變了花蜜濃度也騙不了它們。我並不是說蜜蜂具有我們的那種意識,但是即使是它們那種簡單的神經係統,也還是需要某種反饋,也就是說,要有“覺得好”的感覺,要能嚐到花蜜的甜味。換句話說,蜜蜂已經具有可以成為意識的東西了,盡管它們或許還沒有真的意識。

因此,感覺最終還是某種神經產物,而不是某種物質的基本特性。假設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進化的最高成就是蜜蜂,那我們還會覺得有必要去發展其他新的物理定律來解釋它們的行為嗎?但是如果說感覺到頭來不過就是神經在幹活兒,為什麽它們看起來如此真實,為什麽它們就是如此真實?感覺如此真實是因為它們有真實的意義,是經過自然進化嚴酷的考驗提煉出來的意義,是來自真實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感覺實際上就是神經編碼,但是如此鮮明而充滿意義的編碼,需要經過數百萬代甚至數十億代才能產生。雖然我們還不知道神經是如何辦到的,但是意識追根究底隻關乎生與死,無關於人類那登峰造極的心智。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意識從何而來,首先要把自己從框架中移出去才行。

[1]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邁克爾·加紮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在他的書《社交大腦》裏曾提到,他的老師羅傑·斯佩裏(Roger Sperry)從梵蒂岡參加完會議回來後,提起教宗時說過(就算不是一字不差,但基本大意如此):“科學家可以擁有大腦,而教會可以擁有心智。”

[2] 我在這裏借用二元論的說法,假設心智和大腦兩者間有根本的區別,雖然我並不認為這兩者一定有什麽差異,但我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想要指出這種二元論的概念,是如何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語言裏麵。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要反映將來在解釋時會麵臨的難題。如果說心智和大腦兩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回事兒,那我們注定要解釋為什麽感覺它們不一樣,光用“這是一種錯覺”來打發並不是很好的解釋。這種錯覺的分子基礎又是什麽呢?

[3] 初代深藍在1996年首次與卡斯帕羅夫交手,盡管贏了一局,但最後還是輸給棋王。後來的升級版,也就是昵稱為“更深藍”的版本,則在1997年擊敗了卡斯帕羅夫。但是卡斯帕羅夫事後表示,有時候他從計算機的路數中可以感覺到“智慧與創造力”,因此控告IBM作弊。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群計算機程序設計師可以在棋局中擊敗天才,那結果也好不到哪裏去,可以算是群體智慧的勝利。

[4] 對於想要了解更多這類特殊疾病的讀者,我會強力推薦拉馬錢德蘭寫的書,這些優秀書籍的內容,在神經學或進化學方麵的基礎都十分紮實。

[5] 腦電波的產生,是由神經細胞產生的節奏性的電生理活動所致。若有足夠的神經細胞一起產生一致的活動,那它們就可以被記錄下來形成腦電圖。當神經元發放信號時,它會去極化,也就是說,鈣離子或是鈉離子之類的離子湧入細胞內,造成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暫時減小。如果神經細胞隨機或不規則地發放信號,那麽腦電圖就無法記錄下什麽東西。但是如果分布於大腦各處的眾多神經細胞,同時有規律而一波又一波地去極化又再極化,那麽這結果就會被記錄下來形成腦電圖。40赫茲的腦電波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有許多神經細胞一起同步發放信號,頻率大約是每25毫秒發射一次。

[6] 突觸是兩個神經元的相連處,在這接頭位置有很細小的間隙,因此會造成神經脈衝中斷(也就是說,這會造成信號短路)。當神經信號傳到突觸時,神經元會釋放出一些稱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化學分子,這些分子可以通過擴散跨過間隙,然後和“突觸後神經元”的受體結合,從而產生刺激或抑製信號,或造成長期的改變,比如強化或是弱化這個突觸。形成新的突觸或是改變既有的突觸,會影響記憶形成和學習,但是這機製還有很多細節有待發掘。

[7] 有些讓人興奮的證據指出,意識是由許多“靜止畫麵”組成的,就像電影一樣。這些畫麵存在的時間,可持續數十毫秒到數百毫秒,甚至更長。舉例來說,在不同情緒的影響下,可以延長或縮短畫麵持續的時間,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在不同情況之下,時間感覺過得比較快或比較慢。所以如果每20毫秒建立一個畫麵,感覺到的時間就比每100毫秒建立一個畫麵要慢5倍:一隻揮舞著刀子的手臂,在我們眼中看來就會像慢動作一樣。

[8] 在作家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的暢銷書《黑暗物質》三部曲裏,暗物質就是意識,他稱為“塵埃”,我假設他是向詹姆斯的心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