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說,我不是你說的那種巨嬰,我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我想有所作為乃至自我實現,隻是我缺乏自製力,我的意誌力總是輸給我好逸惡勞、貪圖安逸的惰性,這使得我始終一事無成。

我在去年寫的一篇文章裏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人一直停留在“舒適地帶”,每天胡吃海塞,既不喜歡思考,也不喜歡運動,這反而是最消耗生命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死神看到後會竊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有些類似於我們常說的“死於安逸”,因為長久的舒適會讓一個人的身體機能和思維能力都變得越來越差,進而迅速喪失生機和活力。簡而言之,麻煩是留給活人的,舒適是留給死人的。

美國專欄作家James Surowiecki在給《紐約客》寫的一篇關於拖延症的專欄中曾指出,克服拖延症的手段主要就是“強加限製和減少選擇,自願地放棄自由”,隨後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維克多·雨果會赤身**地寫作,他讓他的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來,這樣在他該寫作的時候他就無法外出了。

想一想,很多對付拖延症的辦法,歸根結底就是強加限製和減少選擇。例如你在一個房間裏工作,在這個房間裏有很多會讓你分心的東西,那你就把它們都處理掉。

你房間裏的那些讓你分心的東西,表麵上是你占有它們,實際上它們也在占有你,消耗你。

也許你會說:“我的房間裏到處都是書,書也會消耗我嗎?”有些人在堆滿了書的房間裏工作或學習,也能有極高的效率,所以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隻是很多時候,不加選擇的胡亂買書其實也是一種貪欲,而且就像尼采老師所說的那樣:“不加選擇的知識衝動,正如不分對象的性衝動,都是下流的標誌。”

如果你讀過《搏擊俱樂部》這部小說,相信你一定會對書中這個情節印象深刻:這部小說的男主人公用槍指著一個陌生人的頭,問後者:“你本來想怎麽度過你的一生的?假如你可以任意選擇。”那個被嚇得差點兒尿褲子的人說他想當獸醫。這部小說的男主人公拿走了那個人的駕照,並對他說:“我知道你是誰,我知道你住哪兒……如果你沒有回到學校學習獸醫課程,你就死定了……滾吧,為你小小的人生做點什麽,不過記著,我在看著你呢……要是我發現你打個狗屎小工就為了買得起奶酪、看看電視,我寧可殺了你。”

在我們的生活中,肯定不會有這樣一個人,他用槍指著我們的頭,逼我們去做我們這一生中打心眼兒裏最想做的那件事,如果我們不去做,他會一槍打爆我們的頭。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我們的不幸?應該還是幸運吧,因為在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圖安逸、庸碌生活的自由和權利。

除了我們自己,貪圖安逸和庸碌生活是任何人都不能剝奪的自由和權利,哪怕是我們最愛的人也無權剝奪。

隻是,如果你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時間強製剝奪你貪圖安逸和庸碌生活的自由和權利,你的自製力會變得越來越強,你將有很大的機會做成你最想做的那件事,成為你最想成為的那種人,過你最想過的那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