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眼前的新世界
沒有了電動扶梯,隻有玻璃樓梯
1960年以後,韓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實現了高速發展。這樣的大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更易於步入和融入社會的外部條件。當時,隻要能成為現代、三星、大宇、LG這類大企業的普通職員,便等於從此踏上了職場坦途。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個人可以順著組織內部架構的梯子逐步晉升。普通職員的位子通常都留給那些新入職的朝氣蓬勃的大學生,這樣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結構。
這一過程有點像不停自動上升的電動扶梯。踏上這部扶梯,隻要不出意外,便可以逐漸升往更高的位置,並隨之享受更高級別的權限和穩定性。一般來說,年滿55歲以後便可以從扶梯上退下來,同時把之前占據的高級管理崗位留給後輩中級管理層。最後,你完全可以享受公司和政府提供的退休金,安享晚年。
但是,1997年的外匯危機(1)成為一個分水嶺,自動運行的電動扶梯斷掉了電源,猝不及防被留在停止運行的扶梯上的人們,隻能靠著自己的力量爬到終點。更要命的是,他們的腳下不再有電動扶梯,而是變成了玻璃樓梯,沒有扶手,且隨時可能斷裂。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人不斷掉入它的窟窿,或者被推到兩邊,然後摔下去,非常可怕!但是,除了抬頭迎著目標更努力地往上跑外,別無他法。
10名韓國待業青年中,便有4名是“公試族”
“最近的大學生們不太願意參加對就業沒有幫助的社團活動。大家都很忙,參加社團活動可能會帶來一些負擔吧。雖然我剛入學的時候也有這種氛圍,但是現在好像越來越嚴重了。那些被大家認為對就業毫無幫助的社團現在已經很難維持下去了。”
在首爾某私立大學見到的一位社團會長向我這樣抱怨道。其實,這是我上大學時參加過的魔術社團,會長的話讓我深受觸動。自2000年年初的那幾年,隨著李恩傑、崔賢宇等魔術師嶄露頭角,大學裏興起了一股“魔術熱”,那時魔術社團還是最有人氣的社團之一。據這位會長介紹,最近大學生們大都對社團不感興趣,很多人比較排斥社團活動。目前,隻有那些對就業有幫助的學術社團或各種備賽社團、對創業有直接幫助的創業社團勉強維持著運轉,因為大部分大學生一入學便要投入所謂的“就業戰爭”中去。
後來,我開始去一些大學的圖書館閱覽室或校園周邊的咖啡店觀察大學生們。我觀察的第一個方麵,是他們對話中的語言習慣和行動方式;第二個方麵,是他們對哪些事物感興趣,都在學些什麽。
令人意外的是,大學圖書館裏根本找不到座位。以前隻有到了考試周才會出現一座難尋的情況,但現在,即使在平時也很難在圖書館找到空位。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學生不是在學專業知識、外語或考證,而是在看跟國家公務員考試有關的書籍。
“我現在處於二年級的第二學期。學完專業課以後,空閑時間我一般都在看跟公務員考試有關的書。下個學期我打算休學,然後去鷺梁津正式備考。”
首爾H大英文係的金某(1993年生)是一名正在備考的公試族。她準備考稅務公務員,最終目標是七級公務員,但是她說,即使考上了九級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工作。
我問她從前最想做什麽工作,她說:“以前夢想著能成為三星電子之類國內大企業的營銷人員。”但姐姐的經曆讓她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姐姐比她大5歲,曾是韓國一家化學領域大企業的辦公室文員,入職後的兩年中,幾乎天天加班加點,最後姐姐辭職做了首爾地方雇傭勞動廳的一名九級公務員。姐姐告訴她,在大企業裏很難撐滿五年,所以她最終也決定和姐姐做同樣的選擇。
2018年6月,統計廳發布的《2018年5月就業動向》顯示,整體失業人數為112.1萬人,整體失業率為4.0%,但青年(15~29歲)失業率高達10.5%,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更令人驚訝的是,10名待業青年中便有4人是像金某一樣的公試族。2016年5月,統計廳發布的《經濟活動人口調查青年人群附加調查結果》顯示,在65.2萬待業青年中,準備普通公務員考試的人數為25.7萬,占整體人數的40%左右。
另外,公務員考試的參加人數每年都在增加。2013年7月舉行的九級公務員錄用考試筆試報名人數為204698人,首次突破了20萬大關。2017年的國家公務員九級錄用考試報名人數高達228368人,創曆史新高。比起2011年的142732人,以及2012年的157150人,可謂飛速增長。但實際上,公務員考試的合格率隻有1.8%。以2016年為例,大約28.9萬人報名考試,但最終隻有6000人合格,其餘的28.3萬人全部落榜。沒有通過1.8%的獨木橋的其他98.2%的人隻能繼續準備下一屆考試。隻準備兩次的話還算是幸運的,因為在公試生大軍裏,準備三考、四考的人比比皆是。即使現實如此慘烈,公務員的熱度也分毫不減。聽說最近鷺梁津的公務員考試培訓班前麵已經排起了兩列隊伍。一列是為了到班裏占個聽課的好座位;另一列則是為了來培訓班報名學習。2017年,文在寅政府執政以後發布了擴招公務員的消息,於是,“這是成為公務員的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的說法在90後年輕人中不脛而走,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公務員考試的流行。
根據2014年女性家族部與統計廳聯合發表的《2014青少年統計》顯示,1990年以後出生的青少年(當時為16~25歲)最青睞的就業單位是“國家機關”(公務員)。在全體調查對象中,高達28.6%的人認為國家機關是最理想的就業單位,之後依次是大企業(22.1%)和國有企業(15.4%)。寫作當下的2018年,距離調查時間已經過去四年了,當時“想當公務員”的16歲的青少年(1999年生)現在已經20歲了。韓國現在二十幾歲的年青一代儼然成了想當九級公務員的“九級公務員一代”。那麽,造成這種認識的根源在哪裏呢?
想當九級公務員的90後
韓國的70後經曆了外匯危機時期的裁員潮,職業生涯也因此遭到了致命打擊,目睹了這一切的80後被迫走上了“自我提升”之路。現實生活中,社會和企業的藩籬已經消失,能夠相信的隻有自己,每個人都需要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而不斷努力。托業(國際交流英語考試)是必考的,五大就業技能(2)是必備的,“自我提升”成為社會流行語。當然,對於80後來說,自我提升是建立在穩定的職業生涯的基礎之上的。雖說有“四五停”(3)(45歲退休)和“五六盜”(4)(56歲還不退休無異於強盜)這樣的說法,但不管怎樣,步入職場後至少都能維持一段時間內的平穩。
可是,2008年爆發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打破了這種穩定。和1997年的外匯危機不同,企業內的結構優化調整開始打破一定的壁壘。從前的結構調整一般僅限於高薪階層和中間管理層,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出現的結構調整涉及企業所有人員。在這種形勢之下,僅靠自我提升已經不能為個人帶來最大限度的保障了。
表1 各代際人群特征
目睹了處於隨時結構調整中的80後的恐懼,90後開始思考,未來做出何種選擇才是最明智的?首先,要從頻繁的結構調整的恐怖中解脫出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將來的不確定性,即必須讓人生的機會成本降至最低。如此,最終的答案便是將目標鎖定為排資論輩、保障退休年齡的國有企業或公務員。
在一些問卷調查中,新生代的這一趨利避害的未來選擇方式已經初見端倪。首先,“選擇未來職業時最看重的要素”已經發生了變化。根據女性家族部發布的《2017青少年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全國5086個家庭9~24歲的7676位青少年的“未來前途和職業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根據2008年起實施的《青少年價值觀調查》顯示,13~18歲的青少年在選擇職業時,最先考慮的一直是“能力”或“特長”。拋開“能力”和“特長”,青少年在選擇未來職業時最看重的一點便是“經濟收入”。而本次調查中,更多的青少年回答的是“職業穩定性”。2012年的《青少年價值觀調查》中,把“穩定性”排在第一位的青少年(初、高中生)隻占5.5%,而到了2017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3.6%。相反,2012年將“經濟收入”排在第一位的青少年占14%,而在本次調查中,這一比例下降到了9.8%。1
“我覺得工資的高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應該是能拿工資的年限長短。我已經聽那些在大企業工作的前輩說過無數次,‘哪怕擠破頭,隻求更長久’。與其去私企麵對朝不保夕的危機,不如選擇公務員這座獨木橋,畢竟這是個鐵飯碗。”
——連續兩年準備九級公務員考試的金某(1992年生)
金某聽到太多剛進大企業工作不久的前輩說過,“一份工作,能長久地做下去是最理想的”,於是放棄了從前夢想著去大企業做營銷人員的打算。她說,夢想雖然很誘人,但如果隻是曇花一現,那還不如不要開始。
長久以來,“臨時工”儼然已經成為各種違反《勞動法》規定的特殊用工形式的代名詞。在全體用工人員中,高達46%的比例為非正式員工已經成為普遍情況。目前產業界流行的做法是“隻雇用,不負責”,即雇用你來工作,但不承擔雇傭責任。如此,90後的待業青年就業時把穩定性看得最重便不難理解了,而相對穩定的公務員或國有企業的職位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最受90後青睞的工作。
另外,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公務員的退休年齡有法定保障,終身收入很高,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公務員的累計收入並不比大企業的員工低。據韓國經濟研究院調查,在校期間便通過公務員考試者,退休時拿到的累計收入可能會比私企就業者多出3億3605萬韓元至7億8058萬韓元。調查還顯示,公務員工資漲幅為年均7%左右,高於大企業就業者的6.2%,而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平均為56~59歲,也高於大企業就業者的平均年齡52歲。2現在的公務員早已不是“待遇雖不夠豐厚,畢竟長久”,而是“待遇既豐厚,又能做得長久”。
最重要的是,公務員不需要擔心結構調整的問題。自1953年以來,韓國政府從未進行過公務員結構調整。在這一點上,政府可以說是最好的模範雇主了。作為一名公務員,隻要不犯特別嚴重的過錯,基本上不用擔心失去工作。能從這種恐懼中解放出來,在現代社會最起碼意味著有了一個鐵飯碗。
“不管公務員養老金製度如何改革,我都會繼續走這條路。公務員本來就不發退職金,退休後隻能靠養老金生活,現在政府又要改革養老金製度,挺讓人無語的。不過不管政策怎麽變,我還是會繼續備考。”
——公試生金某
到目前為止,公試族認為公務員工作穩定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公務員養老金。當然,公務員養老金比普通國民養老金更早出現了赤字問題,且政府需要填補的赤字缺口越來越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形勢下,曆屆政府提議的公務員養老金改革終於在2016年得以通過。養老金製度改革後,公務員養老金繳納率從14%(本人負擔7%)上調至18%(本人負擔9%),支付率從1.9%下調至1.7%。同繳納率9%(本人負擔4.5%)、支付率1%的普通國民養老金相比,這意味著公務員養老金的收益率已經失去了優勢。另外,之前的公務員養老金和國民養老金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公務員養老金不涉及所得再分配的問題,而2016年通過的改革案中采取了所得再分配措施。不過,正如之前金某在采訪中所說,大多數公試族都不會因為這個問題而放棄公務員考試。
當今社會,人人自顧不暇
1997年的外匯危機導致斷電停止運行的電動扶梯,以及後來出現的玻璃樓梯上,所有人從此與“安逸”二字絕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焦慮和壓力。在這樣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誰還有能力分神額外照顧年輕人呢?
在與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的談話中,意大利出版社編輯裏卡多·馬澤奧(Riccardo Mazzeo)使用了“恐童”(Paedophobia)一詞。3與其說“恐童”一詞表達的是對年輕人的恐懼,不如說是在個人生存困難的情況下,社會已無暇顧及他們。同樣是在這次談話中,鮑曼指出,大家對年輕人的這種恐懼“將成為年青一代被視為某種社會負擔的開始”。生活已經如此不易,人們非常警戒和回避與自身無關的負擔和責任。就這樣,我們的社會漸漸對年輕人收起了所有的溫情。
在這種環境中,比起青年一代的個人成長或長遠利益,企業自然更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企業的一切行為都隻對有利於自身短期利益的目標負責。它們時刻緊張著,憂心忡忡,生怕速度稍微慢一點,就會落後於競爭對手。慢慢地,企業被磨盡了耐心,也就不會輕易對任何人發善心。
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在他的著作《新資本主義的文化》中提到了“不耐煩的資本”(Impatient Capital),即尋求短線回報而非長期經營業績的資本。據某項調查資料顯示,美國養老基金的平均持股時間從1965年的46個月大幅減少到2000年的3.8個月。資本追逐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收益,使得企業組織的特性也出現了改變。決策遲緩、效率低下的企業已經很難適應這種資本變化,隻有充滿活力、反應快速的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以20世紀60年代美國汽車產業的情況為例,管理層的決策傳達到汽車銷售現場,過去需要平均5個月的時間,但最近隻需要兩周左右。
這種緊張已經波及大學。例如,一些大學的半導體專業實現了訂單式培養,企業向學校訂購自身所需的人才,學校則根據要求培養符合要求的各類人才。學校的步履越來越匆忙,已經很難再為學生提供考慮未來、摸索等時間。不耐煩的資本和企業期待的是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現場的即時戰略。因此,如果學校不能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人才,企業就隻能聘用那些有工作經驗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已經很少有人會重談“大學已淪落為就業學院”的論調。
2008年,中央大學和鬥山集團聯手合作,實現結構調整的同時還新開設了“會計與社會”課程。學校規定,所有專業的學生畢業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必修會計學。對此,首爾大學的張德鎮(音)教授曾強烈指責:“學生們為什麽要掏錢去學隻有企業裏才需要的學問?”在他看來,如今的大學“一心隻顧培養符合企業價值的人才,而不是具有學問價值的人才”。
不過,當時的理事長樸容晟(音)認為,“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後最先麵臨的就是資金周轉問題”,因此他強調,“將會計學設為大學必修課是出於對學生未來長遠打算的適時考慮”。雖說大部分學生的就業領域均與企業相關,但顯然學校對所有學生采用了相同的就業政策。這說明,企業家的意見和傾向已經影響了大學的就業政策製定。4另外,大學畢業生失業人數的持續增加也促使大學漸漸淪為“職業養成所”。根據《2015年青少年統計》顯示,2014年青少年(9~24歲)中有48.6%的人回答,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擁有好的職業”;36%的人認為是“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認為是“完善人格和個人修養”的僅占1.8%。
企業要求新員工有工作經驗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大學一畢業,年輕人就要千軍萬馬擠上就業的獨木橋。但糟糕的是,即使順利找到工作,也有可能長期無法得到提拔晉升,甚至無法轉正。另外,假如在60歲以前退休,如果不想親身經曆“全球最高老人貧困率”,還要為重新進入就業市場而努力。而公司內部的在職人員則持續經曆著晉升難、轉正難等一係列難題。
這樣一來,曾經的就業體係開始瓦解,企業裏從前實行的員工培訓也隨之消失。現在,已經很少有企業願意為員工提供人際溝通與交流培訓或學習技術知識的教育培訓了。相反,公司期待新入職員工可以立刻投入工作,或者在短短幾周內便熟悉業務,迅速進入快節奏的工作狀態。
因此,企業在選拔新人時,最看重的恰恰是工作經曆。就業門戶網站Job Korea以592名企業招聘負責人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多項選擇),結果顯示:57.8%的負責人將應聘者的工作經曆列為決定簡曆篩選成敗的重要因素。5此外,企業比較看重的其他方麵還包括自我介紹(27.7%)、專業(26.0%)、學曆(25.8%)、資格證(22.8%)、外語分數(15.4%)、畢業學校(14.9%)、個人作品集(12.8%)、學分(11.7%)等。一些正在準備就業的年輕人對此非常不滿:“看重工作經曆的話,應該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為什麽要招聘新人呢?”韓國的90後當中曾流行過“工作經驗的莫比烏斯環”的說法,即“自嘲因為沒有工作經驗所以不能就業,而無法就業就不可能獲得工作經驗”。6
隨著企業開始要求新員工有工作經驗,一些人放棄了在現有公司的工作經曆,重新以新人身份求職,這就是所謂的“工作經驗下降”現象,即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或中堅企業的員工由於現有工作難以為繼,利用自己有工作經驗的優勢重新參加一些大企業的新員工招聘。也就是說,他們先在中小企業或中堅企業積累工作經驗,然後踩著“工作經驗的梯子”,艱難地取得大企業的通行證。這不但進一步助長了人們希望一就業便能進入大企業工作的社會氛圍,也加劇了大企業入職紮堆的同時失業率上升,同時已就業人員的工作經驗貶值的現象。
新世襲製的出現,文科生的就業現實
要求有工作經驗還不是唯一的問題。從前就有“文九論”的說法,意思是90%的文科畢業生都賦閑在家。現在又流行起了“文歉”和“理幸”說,意思分別來自“對不起,我是文科生”和“幸好我是理科生”的說法。
據教育部2017年12月發表的《2016年高等教育機關畢業生健康保險DB(5)連接就業統計》顯示,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率為57.6%,比工科的71.6%低14個百分點。雖說文科生就業難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問題已經越發嚴重。
從最近對韓國企業人事負責人的采訪調查結果來看,招聘新員工時企業更偏愛理工生的現象已更加明顯。就業門戶網站incruit於2018年7月16日到8月13日,對571家上市公司的人事負責人進行的電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最願意錄用的專業中,工科類專業以53.6%位居第一,其後依次為人文專業(20.2%)、經貿類專業(15.2%)、醫藥專業(4.5%)、自然科學(3.3%)、教育專業(1.4%)、社會專業(0.9%)、藝術或體育專業(0.9%)。值得注意的是,工科類專業的偏好率較前年的45%增加了8.6個百分點,已過半數。7
相關調查負責人預計,日後,理工科人才偏好現象將進一步加劇。他表示,“在長期的經濟停滯中,國內主要大企業瞄準了半導體和顯示器為代表的電力、電子以及新再生能源領域,在技術和人力開發部門進行了持續投資”“自然而然地,相關領域的就業崗位也會增加,而且第四次產業革命即將到來,今後對這方麵人才的需求會很大”。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中出現了“新世襲製”的說法,意思是就業率決定身份等級,文科生是平民,而理科生是貴族。其中“電、化、機”(電氣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專業生被稱為“王族”。
漸漸地,文科生就業難的現象積重難返,已經有人公然宣稱:“文科生想就業,必須輔修工學。”實際上,10多年前我在大學主修數學時,當時理工科就業確實更容易一些,但並非所有的文科生就業都成問題。當時一般認為經營學專業更容易就業,因此很多大學生輔修了經營學。但是,看現在的趨勢,經營學專業的學生也開始輔修自然科學或工程專業。
實際上,韓國企業之所以不得不大量招聘理工科畢業生,是和韓國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產業結構分不開的,目前堪稱韓國代表性企業的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正是紮根於理工領域。針對這種現象,首爾某大學的人才開發中心負責人表示:“很多企業采用的都是越往上層人越少的金字塔形結構,而理工科領域很容易減少管理者人數。”為了解決這種供需不均衡的問題,已經不斷有意見指出,大學應該根據韓國產業結構方向將文科和理科的招生名額進行相應調整。但是,也有人批評,大學不是為了企業的人力生產而存在的地方。另外,所謂的大學結構調整在短期內也很難施行。
長大後想當公務員的小孩與準備公務員考試的高中生(6)
以前,孩子們長大後都想當科學家。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孩子們的夢想發生了變化呢?我們的生活需要偶像,但更需要科學家。把科學還給孩子們吧!
——現代摩比斯諾貝爾項目廣告
我出生於1982年,是上過國民學校(7)的最後一代人。雖說早已記不清當時是出於什麽樣的考慮,但在當時一項關於未來理想的問卷調查中,我果斷地選擇了“科學家”。就像上麵的廣告語中所說的那樣,以前,大多數小學生都希望將來能當一名科學家。那麽,2012年廣告播出時小學生們的理想是什麽呢?
2012年,SBS電視台在播出的《代際共鳴1億知識問答》節目中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理想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未來職業是公務員。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是全國1000名小學生,調查結果顯示,想當公務員的人數占42.5%,藝人占38.8%,運動員占10.6%,其他占8.1%。
在其他調查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2013年,慶南小學生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問卷調查顯示,921名調查對象中,未來希望成為教師或公務員的學生達到了29.3%。其次分別為藝術家16.9%、藝人12.5%、政治家7.8%,運動員、醫生、廚師、科學家、律師、飛行員、電競選手、法律界人士、務農等其他職業總體占33.4%。
小學生們升入初中和高中以後,人生理想會發生改變嗎?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JTBC電視台以首爾市的830名小學、初中、高中生為對象進行了“青少年人生理想”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夢想的職業第一位仍然是公務員(22.6%)。新變化僅僅在於排名第二的位置上出現了房地產業主和租賃業主(16.1%)的新業種。
小學生對未來理想的想法改變直接導致大學升學率出現了變化。2016年韓國高中生的大學升學率為69.8%,首次跌破了70%。與2008年的84%相比,下降了大概14個百分點。
一度以世界最高水平著稱的韓國大學升學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高昂的大學學費。以2016年為例,20多歲人群的平均家庭負債額約為2400萬韓元。8持續走低的就業率也是導致大學升學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學費問題,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要欠下巨額債務,而畢業後又無法找到工作,在這種形勢下很多人隻能另辟蹊徑,開始備考公務員。既然最終目標是九級公務員,那麽就沒有必要在大學裏浪費好幾年的時間和金錢。
就這樣,早早便開始準備公務員考試的高中生的數量猛增,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公等族”(???)這樣的流行語,意思是準備公務員考試的高中生及複讀生。9可以說,2013年新發布的九級公務員考試修訂對“公等族”的激增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原本是必考科目的行政法總論和行政學概論變成了選考科目,而高中階段的社會、科學、數學等加入了選考科目,考試科目與高中課程的重複科目增多,使高中生準備九級公務員考試變得更具優勢。
包括兒童在內的青少年的未來理想可以真實地反映當代社會風貌,他們是在大人們架構的世界框架中向著最合理、最理想的目標前進的。本身也是一名作家的文裕錫法官說過,“變化的不是世代,而是時代”。這表明,每個人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追求幸福的存在,現在的年輕人也在低增長時代本能地尋找生存戰略和幸福戰略。10如同地球上所有生命體一樣,人類也在為了生存而適應環境,並為此不斷做出最佳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隻要做出的選擇是適應時代變化的,那就是合理的。
(1) 1997年7月,一場巨大的金融風暴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被席卷進去的泰國、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亞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許多大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
(2) 指外語進修、競賽得獎、實習經驗、誌願者活動,以及各種資格證。
(3) 韓語中,“四五停”與“沙悟淨”諧音。
(4) 韓語中,“五六盜”與“五六島”(位於韓國釜山的島嶼)諧音。
(5) DB連接即數據庫連接。
(6) 韓國的公務員考試不限製年齡和學曆,因此吸引了大批高中生報考。
(7) “國民學校”是朝鮮半島日據時期對小學的叫法,意為“皇國臣民學校”。為徹底清除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殘餘,1996年3月1日起,韓國將“國民學校”正式更名為“初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