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無銘

刻曰銘。我國曆史上第一銘《盤銘》就是3500年前刻在“盤”也就是現在的澡盆上的。或書而不刻,或僅傳於口、刻於骨、銘於心。銘可頌揚,但主要是用於自我意識和行為的規範。

普天之下人皆有銘,皆不逾矩,才和諧、太平。

官有銘。君是最大的官,《盤銘》即商朝開國君主成湯所作。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字麵意思是天天洗澡,天天潔淨,越來越潔淨。寓意則是警戒自己不可一日怠政,特別要在“德”上日新月異。

史稱“殷有盤銘,周有欹器,或戒以辭,或警以事”。欹,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孔子遊曆至魯,見魯桓公之廟有是物,不識,守廟人告以“宥坐之器”。宥同右。此人君置於座右戒其“滿招損”,是很奇特的座右銘。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作《盥盤銘》:“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盥盤,洗手盆。武王在洗手時從盆中的水聯想到人如果掉到深淵裏會怎樣?掉到深淵裏也比陷入一幫奸佞小人的包圍中好,因為“溺於人”就沒得救了。武王作是銘警戒自己近賢遠小。

士有銘。士,知識分子,他們共同的“銘”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終會分道揚鑣。極少數士有幸當上官得到治國平天下的機會,會把“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引為座右銘,力爭做個好官。背棄此銘的官必定淪為貪官汙吏。絕大多數士還是得做民,會引“窮則獨善其身”為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東漢人崔瑗的《座右銘》幾乎道盡了獨善其身的準則。

商有銘。經商致富者多以“好行其德”為座右銘。範蠡助勾踐滅吳後,辭高官變姓名下海經商,決絕政界。旋即致富,數次盡散千金之財“與貧交疏昆弟”,開我國“裸捐”之先河,也是官商脫鉤之典範。司馬遷讚其“富而仁義附焉”,後世奉其為“商聖”。

民有銘。很多書籍幫著“銘”,也“銘”得不錯,如《菜根譚》之類。但那畢竟是文人代筆,文縐縐,販夫走卒不見得看得懂。民間存有很多老百姓自己創作的“銘”,刻於骨銘於心,代代口耳相承,堪稱家訓,如“好好過日子”。不要小看“好好過日子”,它包含遵紀守法、恪守誠信、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等多項內容,樸實而雋永。

人皆恪守“銘”,天下享太平。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共產黨員的座右銘則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下旬外出考察時,給參加座談會的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可作為各級官員的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經典座右銘之外的補充座右銘。堅持好這個“銘”,我們黨就有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