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幹部辨析
“三不”幹部,是群眾形容某些幹部的老詞,既有褒義也有貶義。
幾年前,它一方麵指“有功勞不伸手,有苦勞不計較,有疲勞不抱怨”的優秀幹部,另一方麵也指那些“寫不了、說不了、做不了”的庸碌幹部。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眼裏的“三不”幹部又指下麵一類人:有些幹部“深入群眾”時,一不會“融入”,報告講話口若懸河,麵對群眾啞口無言;二不願“心入”,吃喝遊玩時間充裕,群眾工作抽不開身;三不敢“深入”,表現政績爭先恐後,遇到矛盾騰挪躲閃。
群眾是幹部的服務對象。幹部不能“自說自話”,善於聽取群眾意見是教育實踐活動的關鍵。轄區內是否“一民不安”,有何“民間疾苦”,不能靠閉門猜想,幹部要去調研,要去聽。
在聽取群眾意見時,有些幹部表現為另外一種“三不”:不想聽、不真聽、不全聽。不想聽,是因為習慣了下命令,適應不了“做人民的小學生”;不真聽,則是群眾你說你的,聽完仍我行我素;不全聽,就是記下肯定成績的話,舍棄批評挑刺的意見。
有同誌認為,以上這兩種“三不”,本質上是“四風”問題的翻版,而踐行群眾路線須力戒“虛招”,需要有另外一種“三不”:不擺架子、不走過場、不踢皮球。
不擺架子,才能打開群眾心扉。1961年初,劉少奇到湖南農村調查研究。起初,很多群眾不敢講真話。劉少奇說:“我們下來調查,是請教你們,向你們學習……中央也好,省委也好,縣委也好,要靠你們講真話。”說完恭恭敬敬向大家鞠了個躬。這樣一來,大家打消了顧慮,話匣子像水閥一樣打開,爭著向少奇同誌匯報。
不走過場,要求長期化製度化。山東煙台福山區,從2011年開始,一個幹部對接20戶農家,去聽各種心聲,並聯係區鎮政府部門單位,解決農戶實際問題。為了防止“走形式”,區裏建立製度,要求一月至少一個電話,一年至少拜訪一次,並向農戶做回訪。3年來,這一製度正在發揮效用。“低保不公平”,“賣菜賣不出去”等問題,都在聆聽中獲悉,並逐步解決,民眾測評滿意度則不斷上升。
不踢皮球,才能真正建立威信。了解群眾意見,隻是開始,接下來要答複,要解決。那就不能說官話套話,不能來回踢皮球。青島市長及各區(市)長公開電話,要求對所有群眾來電要服務到底,不允許再疏導群眾撥打其他電話。這樣一來,避免了踢皮球,節約了群眾辦事時間。
推動教育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我們需要哪種“三不”幹部?答案一目了然。顯然,我們不需要“不會融入、不願心入、不敢深入”、“不想聽、不真聽、不全聽”的幹部,而需要更多“不擺架子、不走過場、不踢皮球”的幹部。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優良傳統,有些還上升到製度層麵,成為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比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實事求是為精髓的思想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等。這些行之有效的“路線”,都有一根紅線貫穿其中,那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沒有群眾路線作為基礎,我們的基本路線、思想路線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樹,將會失去生機和活力,民主集中製既不能很好地“民主”,也不能很好地“集中”,辦不好事情,更辦不了大事。
從此意義上講,我們的黨員幹部在工作中,“不擺架子、不走過場、不踢皮球”,不僅身入群眾,又心入群眾,和群眾一起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才有可能落實好黨的基本路線、思想路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