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重點
“一帶一路”的倡議一經提出,便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沿線各國資源各不相同,經濟互補性很強,彼此合作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五通”,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合作的重點。這“五通”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一帶一路”戰略的政策溝通
政策溝通是“五通”的頂層設計,既為“五通”開辟道路,又在政治層麵上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根據《中國企業國際化》藍皮書,我國企業“走出去”遭遇風險的25 %是政治層麵引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製度各不相同,其政治風險顯著,再加上中東地區深受各大國博弈的影響,政府更迭頻繁,法律製度不健全,外資準入製度比較嚴格等,都為“一帶一路”跨區域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政策溝通能夠促進沿線各國形成合理的頂層設計,通過加強政治互信、深化區域間合作,達到利益深層次融合,形成自上而下的協調機製,保障“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
截至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間已經建立起多種政策溝通機製,如亞歐首腦會議、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製、上海合作組織的政府首腦定期會晤機製與部門領導人會談機製、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等。但是這些政策,僅限於高層互動、溝通,缺乏相應的地方聯動機製,並且這些政策相對獨立,或者相互排斥,更有相互疊加等缺陷。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應該以中心沿線城市為支撐,合理利用現有的高層政策溝通機製,建立更多區域、更多城市間的合作,力求形成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的溝通機製,以多元開放為基本準則,與成員之間已存在的和正在建設中的多邊機製齊頭並進,包容互動。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國和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會協調自身利益和公共性之間的關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並不謀求主導地位,而是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尋求各成員國之間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中國會以公共性和長遠利益著想,做出適當的讓利,以順利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同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項目推進為突破口,重點放在重大項目上,以務虛向務實轉變,以實質性合作為主導推動基礎設施、經貿等方麵的一些重大項目的實施。
“一帶一路”戰略的設施聯通
目前,亞歐之間很多地方還尚未達到互通互聯,這種現象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方麵:第一,由於政治和經濟原因,亞歐大陸上許多交通運輸路段都已經廢置了很多年,交通運輸能力有限,相關基礎設施比較陳舊,一旦通行,運輸成本勢必會很高,對各國並不劃算。第二,由於各國使用的交通運輸標準並不相同。例如,俄羅斯和許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使用的鐵軌標準是1520毫米的寬軌製式,而中國和許多歐洲國家則使用1450毫米的國際標準軌製式。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標準對於相關國家的交通往來帶來了巨大的不便。而關鍵路段的不暢,使得本來通行能力就低下的各國之間的空間距離被不斷擴大。
“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並不僅僅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麽簡單,而是建立在“綠色低碳、環境友好”基礎上,強化基礎設施實施的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這個理念是一個三位一體的係統化工程,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基礎,以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戰略要點,以信息互聯互通建設為技術支持,從交通、能源、信息三方麵把“一帶一路”打造成一個高效的聯係網絡。
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總結為由未通到打通,由打通到暢通。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就必須解決“不連”“不通”的問題,積極組建航空和水運為先導、公路為輔、鐵路為動脈,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和樞紐港站、現代通信網絡為一體的國際立體運輸大通道,完成由未通到打通的目標。而由打通到暢通是一個長期目標,這包含了硬件與軟件兩方麵的要求。
硬件上,需要從陸路、水路、空路等方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海、陸、空運輸線的載荷能力,提升公路、鐵路、海港、空港的基礎設施水平,促進海港、空港與陸上交通樞紐的連接,提升海、陸、空三線的聯運能力,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提升交通路線的抗風險能力。
軟件上需要建立現代化的交通運輸體係,特別要考慮各國不同的技術標準體係,形成兼容各國規範的運輸規則,重點解決國際通關慢、預計換裝速度慢、效率低的問題,保證通關、換裝的便利性,更要推動交通運輸的信息化合作,全方位提升交運通達水平。
二、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在所有實施的戰略互聯互通中,能源的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中的戰略要點,因為它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中亞和西亞地區身處“一帶一路”戰略的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處,而且又是世界石油的重要產地。世界上大部分石油產自中東,因此是世界大國必爭之地,當地政局不穩定,導致石油管道的安全性受到重大威脅。“一帶一路”建設將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的安全,它是能源基礎設施合作的重中之重。“一帶一路”建設堅持互利共贏的目標,幫助當地能源企業提高產能,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主要體現在雙方公路、鐵路、水路、航空、油氣管道、跨境輸電網絡等關鍵基礎設施的無縫連接,雙方通關便利措施和政策實施,及雙方相關產業的無縫對接,雙方民間往來、人文交流及精神層麵的交流實現無形連接。這就要求,“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僅是在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等硬件上加強建設,也要在政策和精神層麵等軟件上加強建設。
三、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
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技術支撐,更是交通與能源合作信息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對“一帶一路”建設影響巨大。不管是物流信息化還是智能電網的實現,都離不開信息化支持,而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將為物流信息化與能源設施合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此外,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還大大拓寬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渠道,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與民心相通插上信息化的
翅膀,助力“五通”的實現。
“一帶一路”戰略的貿易暢通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一帶一路”戰略模式的提出,旨在將邊境對跨區域合作的抑製效應轉變為催化效應,促使“一帶一路”沿線上各成員方之間的優勢再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不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深化各國互利合作的關鍵所在。
“一帶一路”模式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重構經濟格局,使得原有潛在的比較優勢顯性化,在此基礎上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並且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使得各成員方之間及其內部的貿易投資成本下降。
總體來看,貿易暢通旨在使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而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又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貿易自由化將使得區域內經濟交流更為頻繁,相關的“知識”也能更好地在區域內進行傳遞,從而為區域內跨境投資提供有利條件。跨境投資能夠更合理地利用各國的非貿易要素,放大各國原先的比較優勢,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促進貿易發展。
一、貿易自由化
貿易自由化是“貿易暢通”的重點之一。經濟危機以來,非關稅壁壘高築,大大阻礙了國際貿易的進行。同時,貿易結構不合理、貿易差額巨大等現象,都加大了貿易摩擦。為了達成貿易自由化目標,降低非關稅壁壘、優化貿易結構、促進貿易平衡勢在必行。因此,貿易自由化的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降低非關稅壁壘
非關稅壁壘又稱非關稅貿易壁壘,它主要包括通關環節壁壘、進口禁令、進口許可、技術性貿易措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服務貿易壁壘等。其中,主要的非關稅壁壘有通關環節壁壘、技術性貿易措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三大類。自烏拉圭回合談判以後,世界各國的貿易關稅都大大降低,但各類非關稅壁壘卻層出不窮,大大限製了國際貿易的進行。
通關環節壁壘往往設置繁複的通關程序,產品通關會消耗大量時間,外貿企業在通關過程中也會大量消耗財力物力,使得貿易產品不再有競爭優勢。而技術性貿易措施則通過技術檢驗標準、衛生檢疫標準等嚴格的限製性標準提高進口產品的技術要求,從而限製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和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本身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保護人類、動植物的健康,但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常常有違等效性、一致性、透明性等原則,從而形成貿易壁壘。
非關稅壁壘往往有更強的傾向性,其效果也較關稅壁壘更為直接,所以日漸成為貿易保護措施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技術性貿易壁壘,覆蓋產品範圍廣、隱蔽性好,在近年來更是迅速增長。非關稅壁壘已經大大阻礙了國際貿易。以中國為例,2012年,我國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685億美元。從出口地區來看,歐盟實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企業出口影響最大,因之產生的直接損失占全年直接損失總額的32.6 %。
(二)優化貿易結構
貿易結構不合理,是困擾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巨大問題,也是貿易摩擦的誘因之一。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而在資本密集型或者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缺乏競爭力。以中國為例,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並不合理,在服務貿易方麵發展緩慢,而在加工貿易品上又過度集中,且部分產業如輕工業的外貿依存度過高,這不但阻礙了一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很容易招致貿易摩擦。
過大的貿易差額也是產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2008年以前,歐盟對中國之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最高時達到了1600億美元,大大加劇了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雖然在2008年以後,由於歐債危機,中歐之間的貿易差額得到了控製,但過大的貿易差額始終是產生國際貿易摩擦的隱患。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將以優化貿易結構、促進貿易平衡為重點。
二、投資便利化
投資便利化相對於貿易自由化來說同等重要。與傳統的貿易合作模式相比,投資合作對成員方當地市場的衝擊較小,不僅能通過產業轉移、反向技術溢出、產業關聯等效應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以及就業,改善當地生活環境以及產業環境,還能促進貿易發展,拓展成員方之間的貿易合作。而現今跨國投資的障礙,一是缺乏足夠有效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以及由各國稅製、稅法區別所產生的國際雙重征稅問題;二是以準入壁壘、經營壁壘與退出壁壘為主的三種投資壁壘。而投資便利化就是從這兩方麵著手解決貿易暢通的問題。投資障礙的消除更能夠深化國家間經濟交流與合作,而通過投資壁壘的消除,“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能夠逐步拓展投資領域,深化區域內國家經濟合作,構建國際經濟合作新局麵。
(一)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
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一般包含了投資的準入、待遇、爭端解決機製等一係列重要條款。但目前,發達國家在雙邊投資協定的製定中存在更多的談判經驗和資源優勢,發展中國家在締結協定中存在一定的劣勢,如何在尋求外資進行開放的過程尋找合理的平衡,為權利的維護和爭端的解決奠定基礎,是現階段發展中國家所要注意的重要方麵。因此,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是投資便利化的第一步。
隨著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跨境投資的一種主流模式,國際投資的另一障礙——國際雙重征稅也逐漸顯現了出來。除了少數采取極低甚至不征所得稅的“避稅港”以外,世界各國都普遍采取了征收所得稅的稅製。而且各國對所得稅征稅範圍的劃定與認定規則不同,所以跨國投資所得常常會由於不同的認定規則而需要同時向母國與東道國進行繳稅,這就導致了國際雙重征稅。
(二)消除投資壁壘
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設置投資壁壘的方式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國家法律、法規,直接限定某些領域為限製或禁止外商投資,同時,也會采取限製外資持股比例或設置當地人員雇傭壁壘等。而發達國家在投資壁壘的設置上則顯得較為間接,例如美國,常常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外資企業進行嚴格的國家安全審查,從而間接地限製了外商投資進入。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這種投資壁壘往往更難逾越。以中國為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由於投資壁壘而導致失敗的案例,往往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這種種投資壁壘的設置,不僅阻礙了經濟合作的深化,更導致了經濟潛力被壓抑。基於此,“一帶一路”建設發出了“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的倡議,同時,中方也積極表態“歡迎各國企業
來華投資”。
投資壁壘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緣於投資保護主義,但還有部分是由於某些外資企業過於追逐短期利益,罔顧當地風俗習慣,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未能盡到相關社會責任,引發東道國民眾不滿,最終使得東道國設置投資壁壘。
(三)推動產能合作
以重點跨境產業園區的建設為戰略支點推進投資合作,將跨境產業園區打造成“一帶一路”經濟帶上互利合作的典範。另一方麵,以產能國際合作為路徑推動企業進行有序跨國轉移,通過國際產能合作的方式將成員方境內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國際轉移,從而優化境內與目標方產業結構,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其中產業國際轉移的主要內容為產業區域的梯度轉移、產業層麵的梯度轉移以及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的梯度轉移,而在轉移模式上可同時應用美國式的優勢產業轉移模式和日本式的邊際產業轉移模式,即高端擴展道路和低端擴展道路相結合的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的資金融通
一、深化金融合作
金融與經濟相輔相成,經濟的穩定能夠促進金融發展,良好的金融環境又能夠促進資金在不同地區、產業間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資金融通”力求建立亞洲貨幣穩定體係、良好的投融資體係、信用體係與監管體係。良好的投融資體係能為“設施聯通”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穩定的貨幣體係能為“貿易暢通”掃除障礙,信用體係與監管體係能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
(一)建立亞洲貨幣穩定體係
“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為戰後經濟複蘇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支撐,然而其體係下的內在矛盾也誘發了戰後的多次金融危機。由此可見,合理穩定的貨幣體係能強有力地推進“一帶一路”各成員方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一帶一路”的覆蓋國家中,歐洲發達國家已經擁有了較為合理的貨幣體係,而反觀亞洲,則缺乏相對完善而穩定的貨幣體係。因此,“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建立合理穩定的亞洲貨幣體係進程勢在必行。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以及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占中國全部貿易額的比重已經超過13 %。至2014年12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
(二)建立良好的投融資體係
資金融通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而良好的投融資體係恰恰是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同時,投融資體係的建設應使融資渠道多樣化。
首先,應推動第三方融資平台建立。第三方融資平台融資成本相對高,但往往操作靈活,滲透性好。在建設過程中,應結合現有的金融合作體係,“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同時,努力“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
其次,應大力推動債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債券融資雖然麵臨著更多的融資約束、更為嚴格的審核製度,但其一次募集的資金量大,且擁有較低的融資成本。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投融資體係,亞洲地區融資中債券融資比例要低得多;同時亞洲債券市場存在著嚴重的分割,無法發揮債券融資的規模優勢;亞洲的人民幣等主要貨幣,其相應債券的國際化程度較低,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二、加強金融監管合作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都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陷入蕭條的泥淖。事實證明,不論是金融體係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還是金融體係最為發達的美國,一旦缺乏良好的風險防範機製,金融危機都將悄然而至。同時由於金融合作的加強,金融危機將會以前所未有的強度在各個經濟體之間快速傳導。
加強金融合作,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支撐。但同時,金融合作的加強也增加了一國的金融危機迅速傳導至其他國家的風險,易將沿線國家都卷入其中。而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建立完善的信用體係,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帶一路”戰略的民心相通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外交場合提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一、民心相通,首先需要雙向的文化理解
民心相通,首先需要不同文化的彼此理解,其次是文化溝通。對彼此文化的理解是順暢溝通的前提。沒有對他國文化的理解,溝通勢必困難重重。
就文化理解來說,它既包括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包括中國對沿線國家文化的理解。這種不同文化的彼此理解,不應隻是中國文化的單向輸出、展示推廣,讓他國配合中國、了解中國,更需要的是中國普通人理解他國。
從目前民心相通的實踐來看,促進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國家投入的重點。截至目前,我國在海外開辦的475所孔子學院,文化部在海外建設的20多個中國文化中心,以及在其他國家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都屬於此類。它們對於改善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做了很多工作。
那麽,如何加強對沿線國家文化的理解呢?“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都不可缺少。首先,國人可以走進這些國家,實地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加大力度支持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學生直接走進沿線國家進行深度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請進來”,是指可以邀請這些國家各個領域的相關人士來中國進行人文交流,這種交流不隻是在沿線國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也包括在沿線各國人民之間展開。
二、民心相通的落實在於文化溝通
民心相通,必然要落實在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與互動中,落實在海外工程建設、商貿投資、外交、休閑旅遊、移民、跨國婚姻等具體活動中。這不僅意味著加強與沿線國的人文交流,也要在民心相通的高度去把握各種領域、各種群體的交往。
文化溝通,務必有所準備。各種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教育與培訓是應有之義,需形成行之有效的對相關派出人員進行培訓的課程與教育的機製,並能實質性地為對外交流的企事業員工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例如: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高校在考古援助、文化遺產、曆史等多方麵與沿線國家高校形成合作平台;設立若幹跨文化溝通的培訓基地,形成外交人員、派駐海外的企業商務人員、工人、導遊的跨文化培訓機製和培訓體係;設立若幹科研平台,將分散在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沿線國家進行研究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形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的人才儲備庫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