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概念及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政府的頂層設計,它旨在借用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概念及內容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英文拚寫為“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縮寫是OBAOR或OBOR。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製,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製,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曆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牽頭編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總體規劃中,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 %和29 %。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的基礎上,由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合作區域,包括我國西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西南重慶、四川、雲南、廣西四省市區。這些地區資源豐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21世紀初,古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再度活躍。中亞各國希望與中國在多領域擴展合作,希望中國在交通、郵電、紡織、食品、製藥、化工、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生產、機械製造等行業進行投資,並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麵進行合作,為這塊沃土注入肥料,使其重新煥發生機。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中國的有識之士,看到了未來這裏將是中國經濟騰飛的新起點,於是開始研究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曆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的統稱,最早開辟於秦漢時期,從今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往來於南洋和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五省市。

中國著眼於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曆史起點。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提出: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限於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麵,增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麵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

2015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宣告“一帶一路”進入了全麵推進階段。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係列報道《一帶一路共建繁榮》,並發布“一帶一路”的版圖。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

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具體的“一帶一路”路線如下:

1.北線

A.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韓國—日本海—紮魯比諾港(海參崴,斯拉夫揚卡等)—琿春—延吉—吉林—長春—蒙古國—俄羅斯—歐洲(北歐,中歐,東歐,西歐,南歐)

B.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

2.中線:

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3.南線:

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內羅畢—雅典—威尼斯

4.中心線:

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新疆—中亞—歐洲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豐富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是一個內涵豐富、涉及麵廣、包容性強的巨大發展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對深化我國同中亞、南亞、西亞、北非以及歐洲的相關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係,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有著重大戰略意義。那麽,“一帶一路”戰略有著怎樣的豐富戰略內涵呢?

一是重啟古絲綢之路,傳承現代文明。古絲綢之路開辟於秦漢,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隨著曆史的遞進,在漢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從中國的陸上和海上把絲綢、茶葉、瓷器、冶鐵等商品和技術輸出海外;同時,把海外的各地特產帶回國內,實現了最早的古代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中國先進文明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了海外,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而且提高了沿線人民的生活水平。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互通有無、互惠互利之路。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都願意選擇互惠互利的公平貿易來發展自身,並在物產交換、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充分體現平等相待、彼此認同的精神。今天重新提出“絲綢之路”,就是要延續曆史的精神,傳承並提升古代文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麵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大戰略棋局。

二是相互開放,海陸並舉。“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是對國內沿海部分的開放,也是西北內陸地區的開放。國內開放與國外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溝通,無論是現代交通運輸還是信息網絡連接都是雙方的相互開放,這是“一帶一路”戰略對外開放的核心。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發展不平衡,開放程度高低不平。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無論是中西部內陸地區還是東南沿海地區,都要擴大開放,實施全方位開放。“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海陸並舉,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上鐵路、公路等通道。這些通道從中國到中亞、東南亞、西亞到歐洲,形成若幹條陸上大通道、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新航線,也就是現在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陸海連接雙向平衡。“一帶一路”將打破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循環和地緣空間格局。

三是貫穿東西,連接南北。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東西,連接南北,其主線是東西兩個方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最初從東南沿海開始向東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則考慮連接亞歐大陸橋,向西開放。我國西部地區由過去開放的末梢變為開放的前沿。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相對均衡化,也必將促進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當然也考慮到南北向與國際的貨物運輸、貿易往來,除了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有北方對接“草原絲綢之路”連通東北亞的蒙古、俄羅斯等陸路通道,開辟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新局麵。

四是概念先行,緊跟落實。“一帶一路”是一個倡議,是長遠的國家戰略。“一帶一路”是一個機製,是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由於它的邊界不是完全確定的,它所涵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目標也不會是完全清晰的,因而我們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一個戰略概念。從提出初期的基本構想到現在推進的過程看,這一戰略概念正在步步落實。比如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大通道建設、陸上和海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和礦產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產品和投資“走出去”、油氣管道在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製建立,這些都是由概念轉化的成果,“一帶一路”戰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已經變成實實在在可以落實的工作。

五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我國自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們可以利用“一帶”和“一路”的市場及資源,保障我國能源需求的安全,實現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為多餘產能找到出口。“一帶一路”戰略能夠加強我們和沿線周邊國家的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建立起新型的夥伴關係。“一帶一路”戰略能夠使中國與相關國家實現互利共贏,一方麵,中國的發展會對絲路沿線國家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如帶動這些國家的優勢資源開發、滿足這些國家對中國工業品和生產技術的需求;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充分考慮到周邊相對落後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現實困難,出巨資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並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這些都會使沿線國家獲得真正實在的好處和利益,從而實現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成為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戰略,科學規劃重點布局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其科學規劃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4年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後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獲計劃和領域。初期規劃應當依托已有基礎,分層分類,先重後輕,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依托已有基礎是指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資源,避免大量新建和新增投資,避免重複建設,尤其是通道建設、港口和口岸建設。分層分類是指要明確國家、地方、城市不同層次的分工,確定不同類型地區的重點任務。先重後輕是指對影響全局的重大項目優先部署,比如幹線通道、基礎網絡、互聯互通關鍵環節。先易後難主要指對國家間關係相對穩定、合作意願強烈、容易達成共識的項目優先考慮,對那些盡管有合作意願、但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無法實際達成共識的、前景不明朗的項目,要暫緩開展,嚴控風險。

在空間布局上,要按照以線串點、以點帶麵、內外對接、循序漸進的思路展開,規劃好海陸兩方麵的通道、重要的節點城市和口岸以及國內重點建設區域。互聯互通建設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和前提,既包括鐵路、公路、航空、管道、海路,也包括電信、互聯網、物聯網。目前亞歐大陸橋已經在絲路經濟帶上發揮骨幹作用,今後還要加快中國與東盟國家大通道的建設,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中俄中蒙大通道的形成。重要節點城市和口岸主要是指陸上和海上的交匯點,要重視那些海鐵聯運條件好、港口功能強、腹地廣闊的城市,如華北地區的天津、華東地區的連雲港和寧波、華南地區的深圳以及北部灣。從國內區域層麵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的是,陸上重點在西北地區,海上重點在東南沿海地區。

“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戰略實施的進度和程度不是僅僅由中方一家決定的,而是要靠沿線相關國家的認知和共同努力,因而國家層麵的對接十分重要。在國家層麵上,重點是要圍繞“五通”著力推進。第一,政策溝通是關鍵。第二,道路聯通是前提。第三,貿易暢通是核心。第四,貨幣流通是手段。第五,民心相通是根本。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尊重各國的文化習俗,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我國西北省區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古絲綢之路途經的國內省份主要在陝西、甘肅、新疆等西北地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使其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西北地區有全國經濟發展需要的礦產資源以及生物和旅遊資源,不僅豐富且組合條件好,廣袤的土地也為經濟開發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西部大開發以來,西北地區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均得到很大改善,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將使西北地區偏僻的地理區位劣勢得以改變。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必將進一步完善西北地區的基礎設施,促進西北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優勢資源的開發,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並為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國內區域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省份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有大港口的地方都能成為起點,特別是有遠洋航線、對外貿易發達的城市,要成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依托這些重要節點城市及港口,促進我國與東盟、南亞、北非等國家的經貿合作。

國際區域,對於陸上“一帶”,中亞地區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以及土庫曼斯坦是重點和優先。對於海上“一路”,在布局和起步階段,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應作為東南亞地區的重點國家,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和印度應作為南亞地區的重點國家。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都將使我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必將迎來一個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