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被逼無奈的閻錫山
一路由楊興親自指揮第5軍、第10軍、第15軍從西麵殺來,一路由副國防部長熊克武率領李宗仁指揮第6軍,第11軍從南麵殺來。
電令薛嶽率領13軍,從山東攻入河北,電令劉湘率領第4軍,沿著京漢線趕到邢台,以對河北李景林部進行圍剿。
此時,濟南已經『亂』成一片,張宗昌這個三不知督軍心驚膽顫,帶領自己新收編的1萬人馬逃出濟南。
而以善戰聞名的薑登選也看到國民革命軍勢大,所部可能陷入孤軍深入境地,也率領其部向北逃竄。
民國14年11月上旬,國民革命軍占領濟南。?? 愛國軍閥473
確定結合陳調元的12師,第2旅的基礎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唐式尊。
當即召集全軍師以上軍官商量下一步對策。
在這個時候,在孫嶽帶頭投奔國民『政府』的巨大影響下,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在內外交困下,不得不通電全國,宣布同意國民『政府』改編條件,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8軍,閻錫山自任軍長。
外部原因,除了白俄師、日本旅相繼被殲滅,國民革命軍結束民國初年混『亂』,一統全國之局麵逐漸形成之外,更為重要的,國民革命軍以在三麵對山西形成包圍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慣於見風使舵的閻錫山為了適應天下大勢,隻好宣布歸順國民『政府』。
閻錫山為何如此快的接受整編要求,是因為在上月,鄧錫侯率領26軍從甘肅蘭州,楊虎城率領第14軍從陝北出發,對盤踞寧夏的馬麟部展開攻擊。
在孫文國喪期間,雖然南北實現停火,但是顯然盤踞寧夏的馬氏集團不在停火範圍之內。
如此,在經過一番休整後,已完全按照騎兵進行編製的楊虎城14軍與鄧錫侯的26軍突然出動,東西夾擊,以對馬麟殘部進行清剿。
為了適應西北作戰需要,14軍、26軍各轄兩個騎兵師,每個師有3個騎兵團,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行動異常迅速。
國民革命軍出動迅速,馬麟猝不及防,在1個月猛攻之後,馬麟不得不放棄在寧夏的防守,通過大沙漠,翻過祁連山,向河西走廊退卻。
在占領寧夏後,楊興下令組建甘肅(包括甘肅、寧夏、青海)建設兵團,在三年內,從川省、兩湖地區、河南地區招募10萬青壯,組建內蒙古建設兵團,由『政府』提供資助,在該地區種植棉花、種植商品糧,種植經濟作物,在農閑的時候,每年需進行1月軍訓。
國民革命軍占領寧夏,隨後兵鋒一轉,以楊虎城之14軍進入河套平原與鄂爾多斯大草原,以從北麵威脅山西安全,以鄧錫侯之26軍進攻河西走廊,以鏟除馬氏**在河西走廊的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國民革命軍將對自己三麵包圍態勢即將形成後,閻錫山感到問題嚴重『性』,與幾個幕僚商議。
總參議趙戴文,手下大將商震、傅作義等人勸誡道:現在,10分天下,國民革命軍已經占據7分,近日又相繼殲滅白俄師、日本旅,大敗張宗昌部,聲威震天,不出意外,國民革命軍將於這幾年完成國家一統。
百川公本為同盟會骨幹,早在20年前就與總理製定南北呼應的戰略,在辛亥革命的時候,百川公兵出娘子關,斷絕南北交通,如此引得總理厚愛。
後來,雖然百川公與黨人越走越遠,但百川公完全可以用形勢惡劣來形容,環顧周圍,皆為北洋環視,百川公坐視身不由己而已。
閻錫山搖頭道:諸位,這些我也知道,就擔心楊興給穿小鞋啊。你看看,他雖然沒有公開說老夫什麽,但是一些報紙竟然聲言我為投機者,背叛革命事業,竟然說我殘殺革命同誌啊。
趙戴文點頭道:百川兄,你的擔憂也是我們的擔憂啊,伴君如伴虎,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他路可走啊。百川公,現在不起義響應,異日國民革命軍擊敗奉張後,就是不兵伐娘子關,隻是幾個電文,也夠我們受的啊。
閻錫山驚訝道:蒙對弟兄們不薄,難道弟兄們會背叛蒙嗎?
商震滿臉鐵青,點頭道:百川公,此事難說。百川公,即便手下弟兄們忠於你,但若真正兩軍交戰,下麵弟兄們的士氣必受影響,如此怎麽與國民革命軍抗衡呢??? 愛國軍閥473
閻錫山大驚,轉身對身邊總參議趙戴文道:次隆兄,這你不是不知道啊。國民革命軍定都武漢後,我多次派出使者前往武漢談判,希望將國民革命軍改編為2個軍,希望將綏遠劃歸我們管理,但就是這樣簡單要求,楊興就是不鬆口啊。
趙戴文『摸』了『摸』胡須道:百川兄,楊征東連續殲滅白俄師、日本旅,聽聞在攻擊白俄師的時候,決心是非常之大的,如此看來,這個楊征東還是有民族氣節的。
反觀百川兄,先後與袁世凱、段祺瑞眉來眼去,在國民革命軍北伐過程中,盡提條件,如此楊興怎麽可能輕易應允條件呢?
百川兄,你看這樣可以不?我驅車趕往楊興大本營,以商討整編條件,你看如何?
看見自己總參議如此,閻錫山大喜,當即命令趙戴文全力處理該事件。
在濟南城中,趙戴文連連解釋閻錫山孤懸北方,投靠袁世凱、段祺瑞等人都非『逼』不得已,如此方求得楊興良久。
但是,在對易幟條件方麵,又再次觸礁。
當何應欽提出將派國防大學學員,政工幹部進駐第18軍的時候,閻錫山在山西有建立軍校,不需要國防大學學員。
看到談判即將陷入僵局,楊興笑道:次隆先生,望百川公千萬不要誤會。對山西軍隊戰力,興多有耳聞。其部猛將頗多,對於派國防大學學員,政工幹部之事,就此作罷,萬勿再提。隻要大家共同驅逐張作霖,統一全國,百川公就為共和功臣了。
內心暗自琢磨道,閻錫山對軍事來說不咋地,但在政治方麵,曆史上還是有所建樹的。
1917年10月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煙、天足、剪發(男人剪辮子),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這在中國北方是破天荒地的大事,並認為進步力量。
1918年4月以後,閻又推行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閻認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他改編村製,以5戶為鄰設鄰長,25戶為閭設閭長,村設村長,代行警察職務,加強行政管理;頒布《人民須知》和《家庭須知》,宣揚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頒布《村禁約》,設立村公所、息訟會、監察會、人民會議等機構,對販賣和吸食毒品、窩娼、聚賭、偷盜、鬥毆、遊手好閑、忤逆不孝等壞人進行感化教育和處罰;
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麵,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因此,閻錫山對政治的熱情非常高漲,一聽說未來各省將不設督軍職務,省長不管軍隊,他隻能選擇任軍長或者任省長時,談判立即陷入僵局。
趙戴文懇求道:閻百川先生在政治上造詣頗大,可否同時兼任省長與督軍。
楊興搖頭道,現在國民『政府』政策,那就是軍政分開,若是要帶兵,就任命為軍長,若是不帶兵,就任命為省長。而所部軍餉、糧草裝備,由國民『政府』統一撥給。
看到趙戴文微微皺起眉頭,笑道:當然百川公是可以例外的,要知道百川公乃革命前輩,統轄山西多年,在十年內,山西全境的軍事、行政由閻百川統一管理。十年後,百川公就需要選擇,到底留在軍界還是政界。
不過,臨末,趙戴文再次提議要求,國民革命軍以胡景翼所部為主體整編了2個軍,如此山西部隊也需要整編為兩個軍。
楊興笑道:“閻百川先生人心不足,現在打仗又不是過去那樣完全靠人堆,山西最多放一個師,而綏遠也最多一個師,如此綽綽有餘。”
來使說道:“總司令,山西現在有大軍10餘萬人,若是僅僅一個軍的話,你說弟兄們將放在那裏?”
楊興一笑道:“可以發放路費,遣散費回家啊。或者可以編入建設兵團啊,弟兄們多了,鄉親們苦啊?”
趙戴文微微皺起眉頭,擔憂道:“總司令,如此恐激起兵變啊。”?? 愛國軍閥473
楊興站起來,來回渡著步子,良久笑道:“前清時,全國僅僅計劃編練18個師,現在已經不止了。全國眼看就要統一了,若是還保留這樣多軍隊,除非有野心吧。”
趙戴文一聽,大驚失『色』,繼而正義淩然,站起來爭辯道:“總司令,閻百川是老革命黨人,現在是革命黨人統一天下,又不是北洋軍閥,怎麽還有野心呢?”
總司令,若是閻百川不顧臣屬名分已定,還想反對什麽中央『政府』,如果真有那麽一天,我就跳黃河。
楊興內心一驚,暗想此君還頗為正派,看來不能等閑視之。
既然如此,那幹脆來明的,將未來國民革命軍構成合盤托出。
未來全國陸軍將保留60個師,既然如此,當即回複到:“既然如此,告訴閻百川,考慮到他的困難,其部還是一個軍的編製,所部轄4個師,這種讓步已經夠大了,在國家統一後,其部轄將縮編為3個師。”
全國統一後,裁軍是必然的,一聽在未來所部竟然按照甲種軍進行編製,能夠轄3個師,趙戴文頗為滿意,當即回電給閻錫山,國民『政府』已經同意閻錫山主要談判條件。
在接到趙戴文電文後,閻錫山於次日在太原宣布就任山西省省長,國民革命軍第18軍軍長。
如今孫嶽部已經接受整編,張作霖奉軍在張宗昌部被擊潰,白俄羅斯師、日本旅被全殲,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也有從南口南下之意圖,直接準備攻擊京津冀地區,若再不接受整編,不但自己在這場戰爭中難以收獲任何利益,更為重要的,當國民革命軍收拾完奉係後,必然會將矛頭指向桀驁不馴的自己。
要知道,對付反抗軍閥,楊興手段是非常殘暴的,並且還非常有效,競爭對手不僅僅在軍事上被打敗,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將遭到清算。
況且,閻錫山在山西經營數年,山西不但建立比較完善的兵工廠,其個人財富也在數百萬個大洋之眾,若是膽敢對抗『政府』的話,國民革命軍進入山西後,閻錫山及其親信必然會遭到清算。
另外,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革命軍已經對山西軍隊進行參透。在這幾個月,閻錫山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國民革命軍參謀次長李烈鈞已經到太原2次,每次都會見商震、傅作義、孫楚、楊愛源等手下大將,一有空就對山西軍官,工商業者進行演講。
山西軍隊官員,商人對國民『政府』做法也表示理解,若是不接受整編,誰知道會出現什麽狀況。
況且,聽聞李烈鈞通過爭取老同盟會會員發展秘密黨員的做法,在山西各縣已經秘密建立起中國果名檔分支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若是自己反對整編的話,國民革命軍能開到之日,就是自己覆滅之時。
既然如此,隻有含恨接受了整編要求,含恨承諾向孫嶽的第16軍供給糧草彈『藥』
聽如此說,趙戴文大喜,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