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算命先生
論及蘇州,綠水繞白牆的秀麗景致,千色畫不盡,百媚說不完;而杭州,不僅風景秀美使人流連忘返,更是不亞於汴京的繁盛之地,戶口繁盛,往來輻輳,非他都可比。庸城雖小,卻也融合了二者的特點,娟秀美麗,安寧富饒。
地道的江南,有溫婉的柳、青石板的路、秀麗的湖以及古老的燈——畫家總喜歡用如此筆觸描繪江南風景,再添些荷花和美麗女子,就更加出彩。
庸城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城。
隻是夏乾清在此呆了二十載,再美的景色也被時間磨的一幹二淨。年複一年的柔媚衝刷著眼界,如此溫潤迷人卻讓人疲憊。
夏乾清一身青衫,站在庸城府衙的門外,靠著一棵還略微發青的銀杏樹。他聽著初秋的蟬鳴,擺弄著腰間的雙魚玉佩,等待衙差的通報。
乾清剛過弱冠之年,頭發也是鬆鬆垮垮的用帶子挽著。他眉清目秀,長相俊朗,又帶著幾分漫不經心。一雙黑眸不停的望向四周,像個好奇心旺盛的孩子。
他那一身極好的青藍料子,似流雲,似青山,似小溪,讓整個人都融入了周遭的如畫景致裏。
隻聽一陣急匆匆的腳步聲,乾清抬眼一看,是衙差滿是笑紋的臉。
“夏公子真是久等了,楊府尹在衙內,易公子早就來了,正商量事,小的這就帶您過去。”
“這就對了,這就對了嘛!易廂泉都能隨意進出衙門,我當然也能,”乾清得意的搖搖腦袋,一臉賊兮兮的看著衙差,“既然同意放我進去了,你瞞著老婆去青樓的事,便就此作罷。”
衙差聞言,汗如雨下:“庸城大小之事都瞞不過夏公子,還請夏公子高抬貴嘴,不要外傳——”
他話音未落,夏乾清的身影卻已消失不見。乾清溜進了庸城府衙的院子,一路小跑,朝後衙奔去。
這江南特有的園子。不及唐代建築雄渾的氣勢,而今的院子體量較小,絢爛而富於變化,玲瓏精致,呈現出細致柔麗的風格,反而怡情。此院種多種銀杏,有些還是青的,有些卻黃了,一片黃綠夾雜遮天蔽日,到了深秋必然是滿地金黃落葉。不遠處有個白石小橋,橋下引入湖水,湖旁是假山,旁邊設亭。緊接著是一大塊空地,也許侍衛衙差會在此聚集操練,緊隨空地的是兵器庫。
至於那塊空地,乾清並未多看,他穿過迂回的長廊,來到後衙屋外,在門口停住了。
他聽到屋內聲音並不嘈雜,屋裏顯然是有人的,但不知幾人,應該不多。隻聽得嘩啦嘩啦紙張翻動之聲,隨後是輕微的“咣咣”聲,像是瓶瓶罐罐碰撞的聲音。
裏麵居然沒人說話。
乾清繼續附耳細聽,卻“噗”一聲,像是什麽東西的塞子被打開,緊接著,一股草藥味撲鼻而來,這味道濃烈異常,能透過門縫直鑽乾清鼻中。
“易公子!你要幹什麽?”
乾清聽出,這是楊府尹的聲音。楊府尹,他是庸城地方官,大腹便便,眼看快步入知天命的年頭了。除了逛青樓之時,他整天穿著那身緊巴巴的官服,可憐那衣裳,也兜不住他被酒肉填滿的大肚子。乾清覺得楊府尹成不了大器,官做得不溫不火,不是什麽好人——吃喝嫖賭自然有,但是膽小也不敢犯事兒。
聽聲音,楊府尹在阻攔什麽。
乾清又聽著,那叮叮咣咣的聲音沒有停止,又是“噗”開啟瓶子的聲音,又是一陣草藥味兒。乾清鼻子靈,那味道和剛才的略有不同。接著,是滴答滴答**流動之聲,似乎是流到什麽東西上。
“天呐,竟然消失了……”
這是方千的聲音。乾清認得,方千是侍衛統領,身手不錯人也和善,比乾清略年長。二人自幼相識,自然熟悉。
方千膚色黝黑,為人忠厚,恪盡職守。原本是在庸城長大,自幼習武,幾年之前突然去了西北戰場。日前剛剛帶著一批將士歸來。乾清本就與他相熟,但也是多年未見了。
乾清想及此,卻又聽見“噗”一聲,又是一陣草藥味,這味道與剛才兩種截然不同。這是第三聲了,乾清心裏按捺不住,他決定進去。
剛要敲門,他停下了。因為他聽到了屋裏第三個人的說話聲。
有別於方千和楊府尹,那聲音乾清許久未聽卻很熟悉,有幾分冷清,溫和沉靜而富有禮節。這人說話聲音節奏剛好,聲音悅耳,這說話節奏顯然是可以刻意壓製住了,興許他本身說話,語速極快,不過為了清楚表達,不得以而為之。
“夏天,在短時間發生這種事並不奇怪。我在汴京就已看過他留下的紙張,同樣沒有墨跡,如此甚好。後人難以從筆跡著手再查他的蹤跡。不過,這種追求完美的人,越是這樣破綻越多。”
隻聽說話之人輕笑一聲,接著用波瀾不驚的口吻說道:“那麽,這種字跡消失的把戲,根源不是紙就是墨,或者紙墨均有問題。懂墨之人,研磨時加些什麽進去都有可能,草木殘渣,不同的泉水,甚至於血液。紙,漢代所創,魏晉南北朝興起至今它的改觀不大。這些都不好說,所以,我們隻能——”
聽到這兒,乾清不等通報,直接“砰”的一聲推門進去。
“夏公子!”楊府尹見了乾清,驚恐的叫了一聲。
乾清不作理會,好奇的盯著屋裏看,隻見三人圍在一圓桌旁,三人他都認識,胖胖的楊府尹,高大的侍衛方千。
還有,一身白衣的人,他背對乾清。
乾清認得他,太熟悉了,即便沒有看見他的正臉,那聲音和站立姿勢也是獨一無二。
這人背對門口,可以看見他挽著的黑發,還有時下文人最愛的白色方巾帽子。乾清已經夠高了,但是這人比他還高。在他的腰帶上,還別著一把稀奇古怪的扇子。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但這把扇子以某種金屬製成,折疊起來,形狀甚是怪異,顯然不是作扇風之用。
扇子旁邊還有一把劍,似乎有些年頭,緊緊的插在劍鞘裏。那劍鞘上的浮雕有些特別,絕對是精美之物。
帶著這些東西的人,是易廂泉。
乾清未能喊出他的名字,隻是被他手中的東西吸引。
楊府尹抬起手來,似是正要阻攔什麽。他看看乾清,又看看廂泉,一副欲哭無淚的表情。
廂泉手裏有三個小瓶,每瓶一滴,在紙張上留下三個墨痕,其中一張紙上的墨痕竟然在逐漸消失。
“墨需研磨,而這三瓶**與其說是墨,倒不如說是藥劑。等幾個時辰,看看痕跡如何變化。方才那瓶墨跡雖然消失,但速度太快。也許是濃度過高。”
楊府尹艱難的抬頭,他簡直胖的沒脖子了:“易公子從何處得來三瓶墨?”
“我來之前南行一趟,去找懂墨之人討來的。”說罷,廂泉拿起第三張紙:“這張紙的墨跡似乎消失不掉了。”
楊府尹慌了:“易公子,本官……要是京城派人來取紙……這可是物證。”
廂泉麵無表情,瓶子裏的墨倒出來一些,目不轉睛的盯著紙看,也沒什麽反應。
“就這樣還給他們。”
楊府尹見物證被折騰成這樣,自己定然無法交差,也不好說些什麽,無奈哀歎一聲,額頭滲出汗珠。廂泉聽他歎氣便覺奇怪:“怎麽,楊大人身體不適,可是中暑了?”
楊大人哭笑不得,在一旁的方千看見乾清站了許久,忍不住輕聲:“夏公子,有禮。”
乾清同方千幾年未見,見了他自然欣喜。方千若不是去當兵立功,也是在勤懇人家做工或耕田罷了。
能去西夏戰場,乾清很是羨慕。
乾清甩了甩腦袋,將不切實際的想法趕跑,笑著走上前來對二人行禮,又看看廂泉。乾清沒有同他打招呼。
不見廂泉多年,而他似乎未變,隻是眉宇間多了份沉穩。廂泉的麵容非常清秀,卻遠不足用貌若潘安形容。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廂泉卻不是如此,然而論及道家風骨,他倒是頗有這種意味。
乾清知道,人都有表象:廂泉的表象就是個有智慧的高人。
但實際呢?
乾清想到這,便忍不住笑:“捉賊重在‘捉’,你研究墨有何用?”
廂泉也笑了,道:“遼人的菜與中原的菜有何不同呢?”
“食材、用料、味道都不同。”
“那麽遼人的馬與中原的驢有何不同呢?”
“你想說什麽?”乾清開始不耐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西也是這樣。紙墨,也不過是水土與植物的產物,大地共生萬物,人也因此而生。既然萬物與人共生,就從根基尋起,這就是聯係。”
乾清暗暗“呸”了一聲,隻聽廂泉不緊不慢繼續道:“同一種植物,由於地域、季節不同,長出來就會不同。根據這種特點,可以從墨的材料,製作方法來判斷一個人他來自何方,去過何處,受過怎樣教化。就如同菜肴,馬匹與驢子,不同地域都是不同的。”
乾清聞言,越發不悅,便張口反駁道:“假設他是一個跑到中原的遼人,用了當地的東西,偷完東西就回故鄉去,你就無法解釋了。細碎的東西很難得出決定性結論。”
廂泉歎氣:“你為何還不明白,若要製作一件繡品,這些隻是絲線而已。青衣奇盜……他用的迷香的殘渣,繩索的材質,留下的衣服碎片,統統要查。這次之後還要辨別他的身形,他的武學套路,武器形狀。這些東西集合起來才能稱為線索。即便抓不住他,幾次犯案累積下來,也能將他的身份地位大致定下。”
楊府尹聞言哀歎一口氣,低聲說道:“話這麽說,可那賊其實都得手十四次了,我們還是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
他的聲音一點點沉下去,底氣越發不足。
作者有話要說:1.筷子,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一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在本劇書中,為了大家的方便把箸改成了筷子。
2.本劇廣播劇預告第一彈今日送出,配易廂泉的是男神啊~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