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常熟
張年輕的時候尚不如譚延闓這般,他和潘祖萌都為了培養自己派係的接班人而進行拉攏,更不要說條件比張好上數倍的譚延闓了。不過翁同龢心中也挺尷尬的,為了能夠讓張在這次會試中順利過關在殿試中得狀元,他甚至讓譚鍾麟將譚延闓的考期延後一年,這人情可真是欠得太多了。
翁同龢非常和藹的拉著譚延闓的手,親自向他介紹了客廳中的眾人——誌銳、文廷式、汪鳴鑾、盛、黃思永……當然還有那個春風滿麵的張。
“看來這小子終於熬出頭了啊!”當翁同龢將譚延闓拉到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麵前介紹他便是張,譚延闓好好打量了一番張,一邊心中腹誹的想到。
“世兄大名小弟早就聽家父念叨過,《善後六款》等文章皆出自世兄手筆,小弟佩服!”譚延闓笑著拱手說道。
張科舉之路一直就走背字,麵對小他一半的譚延闓,他甚至都有種要鑽到地縫裏的心思,不過譚延闓會說話,並沒有提科舉之事,反而讚賞他在中法之戰的時候寫的幾篇文章,倒是讓他心中格外的好受一些——正是因為這幾篇文章,他才會更加收到翁同龢等人的賞識,甚至還有機會去了朝鮮,投入到了吳長慶的麾下,別看吳長慶是個武夫出身,但是卻自來就有尊重讀書人的名聲,張在那裏過的很舒適,後來吳長慶死後他才回到家鄉。
“世兄少年名動科場。《勸學篇》一出我等皆退避鋒芒。佩服地是我們!”張笑著說道。
“季直會試取了三十名,過幾天就要靠殿試了,你們幾人應多多親熱一番!”翁同龢看到譚延闓並不在意推遲一年考會試。對張並無敵意,心中更加高興了。
譚延闓聽後稍微一遲疑——“有翁同龢地大力幫忙,才拿了一個三十名?到底有沒有搞錯?!”
譚延闓知道科舉考試和後世的考試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地考試相當一部分都是客觀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第三種可能,像作文這樣的主觀題分數並不占主導地位。科舉考試八股、詩文、策論。項項都是主觀題,答題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隻要不名目張膽的挑戰統治階層的權威,那卷麵基本上就算合格。至於取進士、會元乃至狀元,這考官和考官的看法也有很大地差別,像譚延闓在鄉試中碰到的考官江標有洋務背景,自然是在相關文章裏麵要積極一些,若是碰到了清廷中比較頑固的保守派。試卷中涉及到洋務變革等內容,就算你的文章花團錦簇書法再好,也沒有可能奪魁。
這次會試是翁同龢來擔任主考,在判卷上對張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無論如何這會試第三十名是說不過去的,若是前五名還差不多。
“莫非是翁同龢老眼昏花又看錯了卷子?這張也太倒黴了吧!”譚延闓心中暗暗想到。
譚延闓不知道的是翁同龢並不是會試的主考而是殿試地主考。會試主考是李鴻藻,不過李鴻藻最近幾年越發頹唐了,不大管事,全都是副主考汪鳴鑾在做主。中的考官都知道汪鳴鑾是翁同龢的人,老翁同學這幾年來隨著光緒親政水漲船高,眾人也就隻唯汪鳴鑾馬首是瞻。可惜汪鳴鑾和翁斌孫在閱卷的時候又認錯了卷子,汪鳴鑾拔置第一地卷子考官們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他心中倒是挺得意的,急急拆開彌封一看,被定為第一名地卷子是陶世風,搞了半天又鬧了個烏龍出來!
“恭喜世兄了,延闓在這裏借世伯的福氣預祝世兄能夠金榜題名!”譚延闓反應極快,張的科舉遭遇早就傳開了,如果他在這個時候稍微遲疑的話,恐怕張的臉麵上不好看。
按例這種聚會是不可能的,殿試舉行在即,張身為殿試考生來拜訪翁同龢這不合體例,汪鳴鑾、盛、誌銳等人都是參與這場殿試的考官、收卷官,若是傳了出去必定引起軒然大波。不過譚延闓也看出來了,翁同龢並不在乎,堂堂帝師何等尊耀,又有那個不開眼的來彈劾他?
在聚會上翁同龢比張還要春風得意,看來翁老頭的尾巴已經翹上天了,在這個翁同龢最為得意的時候,往往也是他最危險的時候,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這老家夥若是明天被罷官回家的話,譚延闓一點也不會懷疑,現在他在思量著不對翁同學示警了——這樣的人若是沒有大城府,別人在這個時候來勸他搞不好他會反咬一口。
“還是老頭子說的對,翁同龢不過是個書生罷了,少年得意中了狀元,後來
朝帝師,光緒皇帝甚至就是他親手帶起來的。翁同是太順利、太簡單了,幾乎沒有什麽人暗算過他,不像老頭子早年多次得罪慈禧還有其他朝中大員那樣行走在危險的邊緣,日日反省、戰戰兢兢的走好每一步,這幾十年的帝師當下來連老頭子的一半水平都沒有,他能夠活到今天也算是異數了!”譚延闓看著紅光滿麵的翁同龢不斷的接受文廷式等人的敬酒,那份得意勁就不用提了,心中便壓下了示警翁同龢的想法。
—
翁同龢也知道譚延闓身上背負了譚鍾麟的秘密使命,文廷式、誌銳等人雖然都是他的心腹,但是譚鍾麟是除了張之洞和李鴻章之外最為炙手可熱的疆臣,現在的排名甚至要高過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劉坤一,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於他有個好兒子。
疆臣和樞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都是最為頂級的那層存在,它們之間互有分工,但是自曾國藩為了剿滅太平天國而獨攬大權將疆臣的權力放大了無數倍。地方地財賦、軍事等權力都把持在疆臣手中。疆臣和樞臣之間地平衡終於被打破了。盡管在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已經幾十年的今天,這麽長時間內中央和地方的鬥爭從來都沒有消停過,隨著曾國藩兄弟兩人地故去。李鴻章則稱為疆臣之首繼續和中央玩著這場沒有終結的遊戲。
“小總督”的外號早就傳遍京師,誰都知道譚延闓說的話就等於是兩廣總督譚鍾麟說的,從閩浙總督到兩廣總督,譚鍾麟都是不問世事的,放手讓他地兒子來辦理所有的督署事務,甚至連信件都是譚延闓來代寫——譚延闓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是和翁同龢平等的。至於文廷式等人根本不夠這個資格。況且翁同龢雖然現在是春風得意,但是在剛才的宴席上,他也悉心觀察了坐在他下首的譚延闓,那份氣度真是不敢相信這個少年隻有十八歲,話雖然沒有少說,但是除了讓場麵上更為熱烈之外,翁同龢細心一想譚延闓的話說了半天都等於恭維人的廢話,場麵話能夠說到這個份上。也真是令他歎為觀止地。
翁同龢雖然和李鴻章與張之洞比起來還顯得非常稚嫩,但是在京師重地這個一壇渾水的地方待上幾十年,對於官場上的經營也是深得三味。他看得出來這個已經四五年不見的少年心中還是非常高傲地——他看不起張,他有這個資格。張在哪個方麵都不如譚延闓;他看不起誌銳、文廷式……這些人寫些無病呻吟的詩詞還是這麽回事,但是都是漂亮地花瓶。肚子裏麵沒有一點真實的材料。
翁同龢看得很準,譚延闓心中確實是看不起他們,他心中甚至還在奇怪,難道老翁同學在北京經營了這麽多年就找到這麽幾個隻會吟詩高談闊論的“廢柴”?單單就是從這點來考量,不要說是李鴻章,就連張之洞也比翁同龢有能耐的多,若是上一代的仇恨繼續延續下來,若是清廷不會在十數年內關門大吉,那老翁同學的這些學生肯定都會被張之洞或是李鴻章的門生收拾幹淨!
盡管翁同龢看準了譚延闓的心思,但是他卻更加欣賞譚延闓了——想當年自己也不是像這個少年一樣,少年成名,年輕氣盛當是我輩中人!想想他老子譚鍾麟當年不是在翰林院中一個小小的翰林便敢和如日中天的文淵閣大學士倭仁作對,出手救恭王於水火之中,做了常人敢都不敢想的事情——“這父子兩人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翁同龢心中欣喜的想到。
不要以為隻有洋務派重視後續人才的培養,像以樞臣為主導的清流派也是非常注重人才培養的,要不然翁同龢、潘祖萌和童華等人也不會在十年前便開始提拔張了。張之洞培養人才不像李鴻章那樣非要有老鄉或是姻親關係,人才的來路比較廣,但是卻沒有李鴻章那樣占了先天的先手和經營時間長,相比之下清流派的人才培養比洋務派的境況還要慘,否則一個四十歲還沒有走完科舉之路的張也不會成為香餑餑——實在是人才稀少又難得啊!
“世叔,請過來看看,侄兒可是大老遠給您老帶了不少好東西來!”當宴會結束後,眾人酒足飯飽都陸續散去,翁同龢便邀請譚延闓到他的書房一敘,而譚延闓則讓人帶上一個大包袱,這讓翁同龢感到非常奇怪。兩人在書房剛剛坐定,譚延闓便將手中的包袱放在一張茶幾上,慢慢打開讓翁同龢過來一起看看。
“哦?腐衣、鴨囊?還有臘雞?!”翁同龢看到包袱裏的幾樣江南特產,心中立刻感到一股暖流——還是譚文卿最知他心!
這幾樣
產是譚鍾麟特意讓譚延闓在途徑上海的時候采購的,門極高的學問,尤其是送禮的對象是翁同龢這樣的清流首領,那些黃白之物就算再多在翁同龢的眼中也是落了下成,熟悉翁同龢性格的譚鍾麟可不會幹這樣的傻事,圖遭翁同龢的鄙視之外不會有任何結果。譚延闓對這幾樣禮物也是非常滿意——翁同龢做為帝師常駐京師,據說光緒皇帝對他非常依賴,簡直是把翁同龢當成爸爸一樣來看待。這樣一來除了讓翁同龢的政治地位更加穩固之外。還使得他很少能夠回到家鄉,就是自家的祖墳破敗地不成樣子,才好不容易從皇帝那裏討來兩個月地假期。得以回到家鄉常熟重修祖墳。
想這樣一個自學成進入仕途之後就沒有回過家鄉的人,最能夠打動他的東西莫過於幾樣非常簡單地家鄉特產,從“家鄉”親情出發來送禮,對付這樣的人可以毫不費力的攻破對手的心理防線。譚延闓對老頭子這一手佩服的了不得,現在看到翁同龢從包裹中拿出一瓶紹興黃酒,雖然還沒有開泥封。但是老頭子那份陶醉的感覺已經讓譚延闓知道他這份禮送地非常貼心、非常成功!
“家父說世叔少小離家甚少回鄉,少不得不堪思鄉情重,所以特命侄兒在路上買了些江南特產,這臘雞京師也有,不過父親特意囑咐一律從江浙采購,京師所產味道不正,恐不合世叔胃口……”譚延闓在一邊恭敬的說道。
“好!好!好!知我者譚文卿也!世侄站著幹什麽?快坐下,你父親還好吧?”翁同龢拉著譚延闓一同坐下笑著問道。
“家父身體健朗。每日依舊是練字打拳,閑時有空便到廠肆走走看看有什麽新奇玩意,可惜廣東、福建不比京師,世麵上的東西不精。這麽長時間也沒有收到什麽好東西……”譚延闓笑著說道。
“嗬嗬,那是自然。世侄來京師一次不容易,有空去琉璃廠的德寶齋,他們的掌櫃的劉振卿是老夫的至交好友,店中收集的玩意也不錯,世侄到他那裏去一趟必然不會空手而歸!”翁同龢笑著說道。
清季大臣們都有收藏古玩地興趣,就如盛的院子“意園”,以富收藏而知名京師,意園中有三件珍藏——宋版《禮記》,蘇黃合璧的《寒食帖》和刁作胤的《牡丹圖》,合稱“意園三友”。學生都是如此,更何況老師?翁同龢地收藏更是豐富,加上身為帝師之尊,年俸和手下的“冰獻”都不是小數目,購買起自己喜歡地東西也大方,而且光緒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老師好收藏,宮裏麵的東西也沒有少賞賜,那可是件件珍品。幾十年累積下來,雖然很少有人看過翁同龢的珍藏,但是就是用腳丫子也可以想到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了的。
與翁同龢一樣,譚鍾麟也很喜歡收藏,做為和譚鍾麟最為親近的兒子,老頭子的收藏品他都見過,雖說自己並不專精這些東西,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對於收藏也頗有眼力。廣博的學問加之見識又廣,譚延闓鑒別古物的本事也是令老頭子頗為欣賞的一麵,不過老頭子在京師待的時間比較短,早年的時候一個默默無聞的翰林非常清苦,俸祿都貼補家用了,哪裏來錢去滿足自己的愛好?也就是任疆吏這些年,自己收藏和手下的孝敬使得譚鍾麟的收藏也開始豐富起來,但是和翁同龢這樣家學淵源的世家相比,那還是非常單薄的。
不過譚延闓倒是真的對這些古玩收集很上心——在他的記憶中清末文物流失極為嚴重,很多國寶級的文物都是在這一時期流失到海外的,等到辛醜事變發生後,中國的北京將會贏來第二次災難性的洗劫,就連慈禧太後挖空心思挪用海軍軍費修建的頤和園也被洗劫一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譚延闓雖然不時的收集一些古玩,但是這項愛好是離不開巨額資金來支持的,他當然不可能將自己手上辦大事的資金挪過來收購古玩,在他眼中古玩雖好但終究是個死物,將有用的錢用在增強國家實力培養人才上才是最有用的,隻要自己實力夠強,強到屠英滅美的地步,大可以光明正大的將過去流失的文物再搶回來。不過譚延闓並不會做這樣的白日夢,目前他所能夠做到的也僅僅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的保護好一些文物,當然像敦煌莫高窟這樣在十幾年後遭到洗劫的重點文物區域,譚延闓估計到那個時候自己應該有能力避免這樣的災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