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聊著,第一個涼菜很快上桌了,李文歸先動了筷子,他說,小張,趕緊吃菜。
兩人邊吃邊聊。
李文歸突然問:“周楠還好嗎?元旦三天假她沒說要來看你嗎?”
張岩點點頭,說:“她問過了,說要來看我的,被我拒絕了,我想盡快把書稿寫完!”
李文歸剛要責備他,突然想起張岩曾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寫小說不能拖延太久了,不然影響會很大。
他不得不責怪起自己來。他說:“小張,寫傳記這件事,我很抱歉,耽誤了你好多寶貴的時間,晚上休息不好,周末還抽不出空來,跟心愛的人兒聊聊感情。”
張岩擺擺手,說:“不礙事的,李總,您千萬不要這麽說。寫小說是我的愛好,何況是您的創業史,真的很有意思,相信這將是我寫得最成功的一部。
“如果運氣好一點,在市文聯雜誌上刊載,或者,能評上市裏的資助項目,將來有可能會出版成書,那樣,對我來說,對您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對不?所以,兒女情長先放一邊,我想,周楠作為一名記者,她能理解我的。”
說完,李文歸還是歎了一口氣,他說:“事是好事,但美好的時光不是常常有的。這樣,你先好好寫小說,等寫完了我給你放假,你好好休息幾天,去定北市找周楠逛逛公園。”
他接著說:“後期重點情節不多了,趁這兩天假期,我給你多講一些。我可不希望因為寫書而耽誤了這段美好的感情,那樣我將後悔一輩子,對你來說,我也是個罪人!”
張岩笑了,說,言重了李總,沒那麽誇張的,在寫作這件事上,周楠一直是支持我的。您大可放心,文人之間惺惺相惜,她會理解我的,她也希望我以事業為重,兒女情長次之。
“可感情這事,如果拖久了,真會淡了的。別想那麽美好,好好寫,寫完了我給你放幾天假,出去好好透透氣、散散心。”李文歸笑著說。
“謝謝李總。”張岩開心得像個孩子。
“你剛所說,書稿如果能出版成書,我大力支持,需要資金的話,你盡管開口。我不光是希望讀者能看到我的創業史,更希望以此喚起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在三觀選擇上,在人情世故上,在為人處世上,等等,希望對他們有所啟發。”
李文歸說。
張岩點點頭,說,一個人的曆史,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無論從哪方麵講,總有一個亮點,像黑夜裏的星光,照亮他們腳下的路,或者,像一束精神的之光,照亮他們幽暗的心城。
這樣的故事傳播下去,自然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最大的期望,便是以此喚起他們心中向上生長的欲望。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像一滴墨水,無形中感染著這個或好或壞的社會。”
李文歸說完,張岩心中頗受觸動,他說:“李總,您所言極是,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其實是帶著一種使命而來的;無關使命大小,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當中,做一個發光的螢火蟲,用心照亮暗夜,生命便有了意義!”
李文歸認可地點點頭,他舉起酒杯:“幹一杯!”兩人碰杯,一飲而盡。
所有的菜都上齊了,兩人邊吃邊聊。
閑談中,李文歸又扯出一個話題,那就是關於高山村的植樹造林問題。
他說,自韭菜灣第一片綠化林栽種後,在往後幾年裏,在爹和他的帶領下,一直沒有停止過植樹造林的義務活動。
李家崖臨近洮河岸邊,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在方圓幾十裏外,山坡上卻是光禿禿的。下雨出現滑坡影響出行不說,一眼望去,一片不毛之地,看著心生荒涼。
每每刮大風的時候,由於植被稀少,山坡上的黃土就會被風卷起,滿眼望去,沙塵鋪天蓋地。在當地,這成了一種土特產,他們對外人說,大風起時,我們又要吃土了。
鑒於這種情況,李文歸帶領鄉親們每年開春開展一次義務植樹活動。
如今,李家崖附近的山頭上,綠油油的一片,大樹紮根黃土地,家鄉不僅好看了,沙塵和滑坡也大大減少了。
2006年,爹救人犧牲後,他當上了高山村的村委書記,其中有一項工作,他以李家崖為例子,把植樹造林綠化家鄉的任務推廣到了十裏八村。
他召集各個村的村長開了一次大會,重點把植樹造林的事說了一遍。他說,綠化造林,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的任務,短期看沒什麽效果,但長期看,等小樹苗變成了樹林,將大大造福於子孫後代。
人們知道,大樹紮根黃土,其強大的根係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流失;其次,綠化造林,對家鄉來說,也是一次外科手術,有很好的美化和裝飾作用。
再次,植樹造林,能有效地減弱大風的速度,對農田和房屋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還有一點,保持黃土濕潤,減少沙塵暴的傷害。
總而言之,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最後,在李文歸的動員下,高山村下屬的幾個自然村,在每年春天,都會進行一次義務植樹勞動。
十幾年過去,曾經的小樹苗早就長成樹林了,對家鄉的建設和保護,今天看來,無疑是一件很重要的決策。
說到這裏,李文歸臉上露出了十二分的自豪感。他說,經過多年的實踐勞動,村裏人的環保意識增強了,集體意識也增強了。如果有時間,抽空走一走,哪個村裏不是綠樹環抱?
李文歸慨歎地說:“若幹年後,等我離開了這個世界,勝利公司的影響會不會被人們所提起,但我敢肯定,曾經我號召大家植樹造林的事,一定會被子孫後代所讚揚!
“我猜想,孩子們會喊著我的名字說:高山村的諸多樹林,是當年一個叫李文歸的老漢動員栽種的!那樣,我死而無憾。
“將來一天,等我要走了,我會囑咐兒女們,一定要用我親手種過的樹幹封住我的墳墓。多年以後,骨頭和木頭一起化成灰,滋養土地,生生不息。”
聽著李文歸如此坦然的講述,張岩打心裏佩服不已。這個人,真的為一方百姓做了好多實事。
若幹年後,等他走了,人們一定會記得他生前所做的一切。
這樣想來,他突然覺得自己責任重大,關於這部傳記的書寫,作為一個業餘寫作者,不知道能否達到讀者的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