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下)
楊應麒將捐錢給慧觀建寺的商人、士人都罵了一頓,等他停下,慧觀才微笑道:“助公家讚佛門,都是積德行善。”
楊應麒冷笑道:“錢是落在你老和尚手裏,你自然這樣說。”
慧觀也不生氣,說道:“貧僧來津門也有兩月了,暗中看七將軍建製理政,雖古之管仲、商鞅亦不能及……”
楊應麒沒等他說完便擺手道:“少來!這兩人我是不敢比的!”
慧觀微微一笑,繼續說道:“今日一席話,更見七將軍是通情達理之賢人,卻不知為何對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見。”
楊應麒笑道:“老和尚,我看你也不是迂腐之徒,既然如此,我便跟你敞開了說。自來為政者隻要不太昏庸,無不對佛家又愛又恨,你可知道為什麽?”
慧觀道:“我佛家導人向善,勸人積德,朝廷自然要愛我。至於說為何憎恨,貧僧卻不解了。”
楊應麒罵道:“老和尚自己賣瓜自己誇!好,我便把曆代朝廷恨你們的事情一一說來。第一件,就是想做和尚的人太多。做和尚雖然不能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卻有諸般好處:既不用納稅,又不用服役,且有四方施主供奉,乃是天下間第一清閑瀟灑的歸宿。所以崇佛風氣一開,剃度落發的人便如蜂趨蜜!對朝廷而言,和尚多了,種田行商、交糧納稅的人便少了!對世俗而言,人人都去做和尚,傳宗接代的事情怎麽辦?所以一到了僧多為患時節,如何叫朝廷不恨你們,如何叫儒生士子喜歡你們?”頓了頓又道:“其實剃度的人過多,對佛門本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那麽多和尚,真心向佛的有幾個?大多還不都是身上披著袈裟,心裏想著酒肉,**挺著**棍?難道多了一大堆濫竽充數的光頭,佛祖便會高興不成?隻怕不見得吧。此是第一弊。”
慧觀點頭道:“七將軍說的是。”
楊應麒繼續道:“朝廷恨佛門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和尚們占著太多俗產。和尚本該四大皆空,戒貪戒癡。但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飯穿衣,所以我佛在世時也要去乞食,否則何以維持這副臭皮囊?隻是你們佛門中的那些假和尚,卻常常幹出貪占田產財貨的俗事!口裏阿彌陀佛,兜裏富可敵國!天下財貨本有定數,這邊多了,那邊就少了。且有錢的和尚必好斂財,好斂財的人生性必吝!性吝之人拿到錢財便到死不肯吐出來用!世間財貨如人身上血脈,流動則康健,滯塞則病死。財貨死在你們和尚廟裏不肯流出來,則民生必因之而病,你們小貪則民生小病,你們大貪則民生大病,民生大病則天下危亂,社稷震**。此弊若和第一弊交相發生,為禍更大!如你方才所言,家國危亡,佛門焉能獨存?大家一起倒黴,你們和尚也別想躲得過去!到了那個時候,隻要是個明智點的皇帝宰相都要滅佛的!結果是假和尚連累了真和尚,壞和尚連累的好和尚!此是第二弊。”
慧觀口宣佛號道:“好一句假和尚連累了真和尚,壞和尚連累的好和尚!”
楊應麒道:“第三,便要說到更具體的事情了。你們佛家喜歡興建寺院,這也就罷了,偏生又喜歡造偶像。金佛像也罷,銅佛像也罷,這金銅都是我神州大地頗為缺乏的物產,偏偏又是國家必備之物。小佛成百上千斤,大佛萬斤十萬斤,一座大寺十尊佛,便要耗費十萬數十萬斤銅。老和尚,你可知十萬斤銅能造多少錢?我遼東又能有多少金、銅來供你佛門揮霍?所以隻要是我主政,便萬萬容不得這等事情!其實參佛當以了悟為主,渡世當以濟民為德,修那麽多大佛像有何作用?若這些佛像既誤了民生國事,又害了百姓黎民,則佛像修得越多越大,你們和尚造的孽便越深越重!當日梁武帝飯僧百萬,建寺逾千,達摩卻說他未曾立什麽功德,便是這個道理!此是第三弊。此外種種,尚有不少,我也不多說了。但就算佛門隻有這三弊,我也絕不允你建寺傳經。”
慧觀聞言道:“七將軍所言三弊,是真和尚亦深惡之。卻不知七將軍有善法療之否?”
楊應麒笑道:“除弊之法,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假和尚們苦不能行而已。”
慧觀微也笑道:“若真和尚呢?”
楊應麒道:“真和尚自然行得。”
慧觀道:“願聞其詳。”
楊應麒道:“除第一弊,便是選真去偽。但凡剃度,不得私下行之,須仿科舉,察其品行端正否,考其佛經通熟否,問其佛理明晰否。若三者皆備,則為有心向佛者,許其為居士。命之行於僻野之鄉,行善積德,或三年,或五年,或十年,期滿再考,若中,則可為和尚。如此,則能存真和尚,去假和尚。世間有一萬個真和尚,勝過一萬萬個無心向佛的禿頭。老和尚你說是麽?”
慧觀微微一笑道:“七將軍所言甚是。大宋對佛子也有考核之法,隻是不甚嚴格爾。”
楊應麒心道:“我當麵罵禿頭,他居然半點不怒,這慧觀好涵養。看來這事可借他來辦。”便繼續說道:“除第二弊,要點就在端正佛門子弟用錢的態度!”
慧觀問道:“如何端正?”
楊應麒道:“佛家募錢財何用?一是自養,一是濟世。自養需設製度,方丈月錢幾何,長老月錢幾何,知客月錢幾何,沙彌月錢幾何。若所取過其所需,這和尚便是貪!便是六根不盡!至於募錢而來的錢財,若自養有餘則當用於行善濟世,而不是去滿足和尚們的私欲。濟世亦需立製度,依我看,佛門濟世以如下五事為先:一是義葬,平時收斂鰥寡孤獨老病無能自葬者,瘟疫災荒則收無主野屍,火化入塔,頌經超生;一是義醫,募名醫,或自習醫術而為醫僧,給貧者施醫贈藥;三是義食,常開粥廠以待貧者;四是義學,收三教經書供寒士研讀,設學僧教貧家小兒識字;五是義倉,豐熟之時則收購稻麥,以待災年助農賑貧。”
這五件事情楊應麒說一件,慧觀念一句善哉。五事說完,慧觀道:“隻是一個小廟,未必能有這許多錢財。”
楊應麒微笑道:“這些善事,其實都是為政府之助。如義倉一項,並不是要佛寺獨立解決災厄,政府自然另有備荒之倉,佛門義倉隻是補充而已。而若佛門弟子能本著良心辦這等好事,當寺院財竭之時,公家豈會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