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統一了自己心中的那把標尺後,就會發現,標尺也有著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甚至和現實邏輯背道而馳。所謂的現實邏輯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各項事實及定律,像是酗酒和抽煙對身體不好卻有無數煙民與酒鬼樂此不疲;違法犯紀必定會受到法律的製裁卻不乏前仆後繼的以身試法者。所以,我們在給自己量身打造好屬於自己的標尺後,在不違反法律、道德的基礎上,應該讓選擇符合自身的利益。

在澳大利亞的一所大學裏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快下課時教授對同學們說:“我和大家做個遊戲,誰願意配合我一下。”一個女生走上台來。

教授說:“請在黑板上寫下你難以割舍的二十個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鄰居、朋友、親人,等等。

教授說:“請你畫掉一個這裏麵你認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劃掉了一個她鄰居的名字。

教授又說:“請你再畫掉一個。”女生又畫掉了一個她的同事。

教授再說:“請你再畫掉一個。”女生又畫掉了一個。

最後,黑板上隻剩下了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室非常安靜,同學們靜靜地看著教授,感到這似乎已不再是一個遊戲了。

教授平靜地說:“請再畫掉一個。”

女生遲疑著,艱難地做著選擇……她舉起粉筆,畫掉了父母的名字。“請再畫掉一個。”身邊又傳來了教授的聲音。

她驚呆了,顫抖地舉起粉筆緩慢而堅決地又畫掉了兒子的名字。緊接著,她哇的一聲哭了,樣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靜了一下,問道:“和你最親的人應該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為父母是養育你的人,孩子是你親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尋找的,為什麽丈夫反倒是你最難割舍的人呢?”

同學們靜靜地看著她,等待著她的回答。

女生平靜而又緩慢地說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會先我而去,孩子長大成人後肯定也會另築新巢,真正陪伴我度過一生的隻有我的丈夫。”

當我們麵對這樣的選擇時,我們的答案又是怎麽樣的呢?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的利益都不一樣。曾經看到過這個故事後麵有一位網友這樣留言道:

夜更深了,我忽然覺得孤單,我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的身上,我會不會一下就能寫出二十個難以割舍的人的名字,我會不會在自己的父母和丈夫之間猶豫,我也很想知道,究竟放棄哪一樣會讓我感覺更痛苦。但我明白故事的意思:生活就像洋蔥,一片一片地剝開,總有一片會讓我們流淚,不要害怕被別人誤會。生命不是用來更正別人的錯或證明自己的對——生命是用來生活的,要活出自己的本色,活出自己的效益,活出自己的價值。

雖然現實生活中,很少有這樣殘酷的抉擇,但總是有著許多類似的選擇。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在做決定時,可能以父母親友、社會或道德的標尺來作為判斷依據。如此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很難會是個好決定,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也令人懷疑。因為隻有你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麽,隻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效益點在哪裏。

還有一個常見的情形便是高考後選填誌願。本來要選擇什麽專業什麽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卻會受到社會價值觀、父母的期望等因素的影響而做了錯誤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覺得,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得已的。做決定的人有太多的苦衷和無奈,認為或許這種決定才是完美的決定,能夠使大家皆大歡喜。這種想法卻是大錯特錯,因為世上沒有完美的選擇。記住,當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滿足眾人的要求時,隻有符合自身效益的決定,才是正確的決定。

被別人左右了選擇,就等於被別人左右了人生。世上最完美的選擇就是屬於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