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必須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提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來”字念什麽?

答:念“淶”。

再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去”字呢?被問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頓時語塞,有的甚至當即斷然回答: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而實際上,這個“法”字的使用頻率遠比“淶”字高得多。一般情況下,認識“淶”字的人不會不認識“法”字。那麽問題出在哪裏呢?這就是思維定式的作用了。

三點水加一個“來”念成“淶”,這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聲”字。當你回答了這個簡單的問題之後,一種思維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當提問者借漢字中“來”與“去”相對應的定式發問時,你多半會立即按照“左形右聲”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而“法”卻並不念“去”,於是立即否定了這個常用字的存在。

問題就是這麽簡單,卻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議。當然,這種“定式”必須有其成因——形成這種定式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若以同樣的問題向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發問,“上當”的人就很少。這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形成這種定式的知識結構。

這是“慣性”造成的思維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間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辦法,就是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哈佛剛畢業的女大學生菲娜到一家公司應聘財務會計工作,麵試時即遭到拒絕,因為她太年輕,公司需要的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會計人員。菲娜卻沒有氣餒,一再堅持。她對主考官說:“請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參加完筆試。”主考官拗不過她,答應了她的請求。結果,她通過了筆試,由人事經理親自複試。

人事經理對菲娜頗有好感,因她的筆試成績最好。不過,菲娜的話讓經理有些失望,菲娜說自己沒工作過,唯一的經驗是在學校掌管過學生會財務。他們不願找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做財務會計。人事經理隻好敷衍道:“今天就到這裏,如有消息我會打電話通知你。”

菲娜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人事經理點點頭,從口袋裏掏出1美元雙手遞給人事經理:“不管是否錄取,請都給我打個電話。”

人事經理從未見過這種情況,竟一下呆住了。不過他很快回過神來,問:“你怎麽知道我不給沒有錄用的人打電話?”

“您剛才說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沒錄取就不打了。”

人事經理對年輕的菲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如果你沒被錄用,我打電話,你想知道些什麽呢?”

“請告訴我,在什麽地方不能達到你們的要求,我在哪方麵不夠好,我好改進。”

“那1美元……”

沒等人事經理說完,菲娜微笑著解釋道:“給沒有被錄用的人打電話不屬於公司的正常開支,所以由我付電話費,請你一定打。”

人事經理馬上微笑著說:“請你把1美元收回。我不會打電話了,我現在就正式通知你,你被錄用了。”

就這樣,菲娜用1美元敲開了機遇的大門。

求職時,被人拒之門外的事時常發生,你是否做過像菲娜這樣打破常規的事呢?答案大都是沒有,為什麽我們沒有那樣去做呢?不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一定會被錄用,是我們習慣了等別人給自己機會的思維定式,卻不會為自己創造性地爭取機會。

“絕路”是因為我們斷絕了思維的去路,拿出氣魄,拓展思維的空間。擺脫了思維定式,智慧就能閃爍創造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