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王位
四月二十,公孫策率兵回夏城,開始著手軍製改革。
這次出征他深深的感受到了部隊有些散亂,基礎建製完備,但是缺乏中級組織結構。以前軍隊都是按部劃分,出征時以部為單位,組建軍一級單位。
這是為不久之後稱王做準備,國家的雛形還沒有固定,現在更改,難度要小於以後。以後政權越來越完備,緊緊綁在一起,想要更改軍製,就要有揮刀出血的準備。
直到四月二十五,公孫策才將內部梳理好,在朝陽宮議事。
公孫厲首次出現在這種高級軍事會議上,他坐在公孫策常坐的位置上,而公孫策則坐在他右首,公孫厲左首是手按腰間刀柄而立的韓振龍。
公孫策掃視殿中列坐的文武,除了上黨郡的將軍,其餘各地能來的都來了。就連被扣在鹹陽為質的李儒、董越等人都在。
“以前我們打仗,規模撐死幾萬人。各部建製分散,靈活多變,指揮起來很是稱手。這次攻晉之戰,晉陽兩軍規模達到了近驚人的五十萬人!”
“以往的部曲製度雖然靈活,但在拚力量,拚組織力量的大會戰中,部曲製度太過分散,最不適合於大軍團決戰!”
“所以我決心改革軍製!軍權的重要性眾人皆知,所以改革軍隊建製,必須要果決,不能因為小部分人反對而拖延!你們各部奠兵依舊歸你們指揮,但所屬權要收歸我有!”
公孫策麵容嚴肅,不由扭頭望向郭亮。
這次軍製改革隻是名義上收繳軍權的最終歸屬權,損失最大的不是投靠公孫策的傳承宅而戍亮!
董卓手下五萬西涼軍,這以後都戍亮的財產。這五萬人整整占了河東軍四成多!
郭亮露出一個苦澀的笑容,緩緩點頭。
他很多朋友都在勸他不要讚同軍製改革,因為這樣一來公孫策將來對西涼軍下手,可以說是師出有名,無人能擋。
“這次軍製改革,隻是將原來分散的部曲製再加上軍衛兩級。同時規定,一部兩千人,並形成定製,方便調遣。而麾下天兵不足兩千人的,相互拚組,以戰功武力挑選領軍校尉。”
“二至五部組建一軍,軍有封號,若有戰功彪炳,功勞甚大的部,也可有封號。這就是領軍校尉和封號校尉的區別,軍中缺將軍,則以封號校尉優先充任。”
“凡出征之時,七軍為一衛,一衛軍力在三萬到七萬之間。所以衛並不常設,平時領軍的還是將軍一級。現在說說以後的軍隊規劃,有不同意見可提出討論。”
公孫策雖然這樣說,可郭亮不挑頭,誰敢不滿?而且現在就是亂世,衛哪能不設置?
“我河東軍一共步騎十二萬人,上黨一郡就占去了一半。因上黨郡可能隨時都會爆發戰爭,所以那裏設立兩衛。北上黨郡設置驍衛,統轄三個滿編軍。以高順為驍衛大將軍,趙雲、李青雲為驍衛將軍。”
“南上黨郡設置左衛,統轄三個滿編軍。以董卓為左衛大將軍,牛輔、張濟為左衛將軍。另任命董卓為上黨太守,可臨陣轄製上黨眾軍。”
“另外平陽郡設置武衛,統轄七軍三萬六千人。以公孫英為武衛大將軍,郭亮、馬超為武衛將軍。”
“平陽郡施行軍屯,來年再說開發問題。”
“河東郡設置右衛,統轄五軍兩萬八千人,由我親自統率。張遼、謝艾為右衛將軍。另設置南北宿衛軍,以曹性為北宮將軍,成廉為南宮將軍,分別統轄千人。”
以後河東軍重心將會移到上黨地區,同時采取精兵在內的策略。公孫策在平陽郡安置的七軍,都是戰力不強,平均三流中等的部隊。
不要以為三流中等很弱,三流之下還有末流,末流末等天兵,單挑群戰都能打敗訓練三個月的普通軍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普通人是可以殺死天兵的!
而河東軍的右衛,人數在四衛之中最少,但平均都是二流末等。宿衛軍更是精銳,都是二流中等和二流上等的精銳。
至於諸衛統轄下的軍,有的軍有封號,這些都是隨公孫策一路殺出來的大軍。而新組建的軍則沒有封號,隻有番號,諸如武衛第一軍之類的,統軍將軍隻是中郎將,也沒有封號。
全部軍隊規劃完畢後,開始商討建國事宜,建國後的政體是三省六部,目的在於分割和限製獨立於王權之外的機構或體製。
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戶部、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製地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製;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製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製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王權。
這個製度一能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靛係,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第二又能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在秦漢,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每當皇帝無能,丞相就可能專權。
三省六部製的設立,三分相權,有利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了皇權;同時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
第三就是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於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三省六部製是神州官製史的重大變革,它標誌著封建政治製度的成熟。從隋唐開始,曆朝基本上沿用這種製度。
傳承者一係大多支持使用現代官製,但公孫策認為河東民少,沒必要設置太複雜的官製。而且太多的官員,不僅增加國庫支出,還會形成做事相互推卸的惡劣風氣。
“現在百廢待興,一切從簡。太多的冗官隻會拖累我們的效率,再說我連中央二十四司的官員都湊不齊,更別說多有空缺各地縣令!”
公孫策說著也有些無奈,民眾中有前朝官僚,可都在奴營勞作。用這些人,別說他,就連麾下傳承者都無法安心。
他現在急需大量可靠的儒家英靈,這些英靈複活後並不是一個人!他們和神將一樣,也有自己奠兵。不過他們奠兵傳承的不是戰魂,而是書魂。專門用來培養儒家弟子之用,一旦融合,就是一名合格的小官吏。
比如陳宮手下那一百天兵,名義上是天兵,實際上就是陳宮的外室弟子。現在幹的工作都是內政性質,如果幹得好,利國利民的話,這些天兵就能突破,成為陳宮一樣的存在。
叫他們天兵有些不妥,更為妥當的稱呼是儒家學子。
根據陳宮所言,隻有儒家名士才能招收儒家學子。數量根據名士的才能和後世信仰加持有著很大關聯。
名士上麵還有大儒,大儒可以一次招收五百以上的儒家學子。除了儒家,還有法家、墨家以及雜家。這些都是可以招募學子的存在,可惜公孫策隻認識一個法家李斯。
“五月初一,河東將會頒發求賢令和舉賢令,你們回去後多多注意自己防區內,有沒有隱士之類的大能。”
“喏!”眾將起身抱拳齊呼。
公孫策臉上並不好看,讓武將找他們的死對頭文臣來效力,這事怎麽看,他都覺得很別扭。
等眾將坐下,公孫策繼續說道:“國家政體討論完了,現在說說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國號,到底要選哪一個。你們誰有好的建議,可以說說。”
國號事關重大,誰敢妄加非議。這是他毛孫家的事情,外人指手畫腳純粹就是活膩歪了。
“現在有三個備選,第一個是夏,夏城的夏。這裏三千年就是夏朝的地域,我們在這裏立下基業,怎麽也沾點邊。”
“第二個就是蒲,我有蒲鼎,建立蒲國天經地義。但這個國號太生僻,無法獲得曆代聚集沉澱的國運。”
“第三個是魏,可惜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魏國,雖然我很喜歡這個國號。”
“你們很好奇,為什麽一個國號要弄得那麽複雜。這一點,讓匈周青給你們說說。”公孫策說完,端起水杯喝水。
周青起身,掃視殿內眾將說道:“每一個國號都有著氣運傳承,夏國的氣運太悠久,很龐大,我們很難奪取並繼承。蒲國如君上所言,太生僻,氣運更是稀薄,不可取。”
“至於魏國,曆史上有好幾個魏國,氣運疊加下來,也足以立國穩固。可現在有了一個根正苗紅的姬姓魏氏魏國,所以君上選魏為國號,很難從魏國手中奪取魏國積累的氣運。”
“至於其他國號,如果沒有關聯選取的話,很難獲得其承認。無法繼承這些國號氣運的話,選了也是無用。甚至還有無數害處,比如國號會蠶食國家的氣運!”
周青坐下後,公孫策繼續說道:“我公孫氏也是姬姓,魏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諸侯國。起初國君為姬姓,最初封地在中條山以南,黃河以北。也就是原芮城之地,現在歸劉威管轄。”
“這個魏國春秋時被晉獻公攻滅,把魏地封給畢萬。畢萬就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祖先,他也是姬姓。所以古魏地在我們手裏,而我公孫氏又是姬姓,我們自然有資格使用魏這個國號!”
至於他公孫氏是不是真的姬姓,無人能知。但隻要他能擊敗魏無忌的魏國,並將這個魏國滅掉,就證明他有資格有能力獲得魏國國號氣運的加持!也就側麵說明,他公孫氏確實是姬姓。
因為不是姬姓,僅憑占據古魏地而用魏國國號,是無法獲得多少國運加持的。
據周青所言,國家的氣運來源於三。一是天道眷顧,自然氣運綿綿持久無有盡頭。但這種氣運說來就來,說走就賺很飄忽。
第二就是地道,也就薯界。這就豎號積累沉澱的氣運,曆史上越是強大長久的國號,這份積澱的氣運就越強。
第三才是人道,正所謂人和萬事興。隻要君臣一心,萬眾協力,政通人和之下,又沒有天災人禍的前提下,也能積累國運。
一國氣運說起來太縹緲,可公孫策信這個,因為他有意識星空,對氣運有著很強很直接的認知。
“所以,魏這個國號我們用定了!五月初一,由我父在朝陽坡頂詔告上蒼,登魏國王位!”
讓公孫厲當魏王,詩孫策很久之前就想到的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時候公孫厲在秦國為質,想要逼秦國放歸公孫厲回歸河東明顯不現實。
所以公孫策就想到了這個辦法,等待合適的時機,立國以父親為國君。那麽秦國除非願意撕破臉皮,否則公孫厲必然會被放歸。
而公孫策那時候已經做好了自己親自去鹹陽為質,並擇機而逃的準備。為了不讓秦國有其他質子可選,他將劉雅蟬懷孕的事情視為高度機密。
現在晉周兩國又想和他結成翁婿之盟,那樣道德倫理綱常上他就低人一等,不利於將來發展。現在把他父親推出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公孫策起身,一抬手,眾將起身,甲片嘩啦作響。
他走到眾將之前,轉身跪拜:“兒臣拜見父王!”
“臣等拜見魏王陛下!”
公孫厲原本有些鬱悶,他不知道公孫策讓他過來做什麽,鬱悶無比的傻坐在一旁幹瞪眼,現在他知道了原因,原來兒子給了他一個大驚喜。
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麽說,他隻覺得自己渾身肌肉在跳,跳的很刺激。
他身旁的韓振龍見近百人朝這裏跪拜,直接嚇得滾落一旁,趕緊跪地。
如果這時候他還站在公孫厲身旁,那就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