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世紀晚期到文藝複興早期,西歐的市民階層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生活相對富足的市民階層麵對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糾紛,也產生了單挑的需求。因此,這一時期的單挑事業逐漸從貴族階層蔓延到市民階層,成為一種全民運動。這也意味著單挑變得日益頻繁,市民階層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隨時麵臨一場單挑。在這種背景下,係統的單挑技術誕生了,也誕生了第一個有據可考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劍豪約翰尼斯·列支敦納瓦。
一代劍豪約翰尼斯·列支敦納瓦的畫像。他一隻手拿著一把羽擊劍(Federschwert)[31],
另一隻手拿著教鞭,牆上掛著一把長劍和一把德國大砍刀
列支敦納瓦的生平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生活在14世紀現東普魯士地區的一位劍術大師,擅長使用當時廣泛流行的長劍、手半劍以及德國大砍刀。在經曆過多次決鬥後,大師用晦澀的語言把他在決鬥中積累的豐富劍鬥經驗及技術寫成了若幹首長詩,秘密傳授給了他的徒弟。我們今天能夠一窺大師的劍術,完全拜他的徒弟西吉蒙德·瑞恩格克(Sigmund Ringeck)所賜,他記錄了大師留下的詩句,並對每一句都做了詳細的注解。
列支敦納瓦的劍術體係內容豐富,包含甲劍術與無甲劍術、匕首與長矛,甚至徒手格鬥的內容,但廣泛流傳的是他的雙手劍術。後來,人們直接把列支敦納瓦的劍術體係稱為“德國劍術”或“德意誌雙手劍術”,這是一種和東方劍術風格迥異的劍擊藝術。以日本劍術(實際上是刀術)為代表的東方劍術,總是試圖以極快的速度和高度集中的精神力,在對方攻擊到自己之前先對對方進行毀滅性的傷害,多種日本古流劍術都在其要義中強調“應在對方砍到(你)之前……先斬倒對方”。德國劍術的指導思想顯然不同,它更強調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殺死對方,因此非常重視防守後的反擊。牛位防禦和交擊(Zwerchau)技術是最常用的防守反擊組合技術。這種劍術顯然比較適合一對一的單挑,但其中的一些技巧也適合在戰場上使用。
德國劍術手冊插圖。左側的劍手使用牛位防禦來格擋對手來自頂位起勢的斬擊,這個防禦後可以緊跟著來一記交擊重創對方的頭部
兩位劍手正在使用德國劍術進行一場司法決鬥,兩人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折劍技術,力圖取得一個優勢的攻擊位置
長期以來,近代之前的歐洲人都被刻意地描繪成身體強壯、思想愚笨、不善於格鬥、隻會靠蠻力揮舞巨劍的糟糕形象,歐洲武器也被認為是笨重而不夠鋒利的。實際上,歐式長劍修長的劍身、良好的彈性、較長的十字形護手和靠後的重心使其具有優異的平衡性和操縱性,能夠做出種種複雜的技術動作。而西歐人在長期而頻繁的決鬥中積累起來的劍鬥技巧和經驗,在幾何學和力學原理的基礎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劍術大師總結為科學的、係統的體係,並付諸實踐,成為技巧性和複雜性都遠超世界同期其他武術體係的集大成者。
這一時期,西歐和中歐地區出現了一係列的劍術學校和劍術行會,以滿足其傳統客戶——貴族階層——和逐步富裕的市民階層日益高漲的單挑需求。群眾的積極參與使單挑對劍鬥技術的要求水漲船高,畢竟誰也不想在生死相搏中因為技不如人而死,正所謂平時多流汗,單挑少流血。為了能在市井糾紛和司法決鬥中戰勝對方,人們紛紛投身劍術學校學習劍術,而參與人數的增多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劍術的發展。
14—15世紀,列支敦納瓦創立的德國劍術體係逐漸由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麵,而在15—16世紀,梅耶等人則進一步將劍術理論科學化。幾何學和解剖學的發展使得單挑大師們的劍術變得日益精湛而巧妙,每一種攻擊技術都力求以最短的線路給予對方最致命的打擊,對咽喉和睾丸等薄弱部位的打擊變得越來越普遍,而每一種防禦技術都力求用最省力的杠杆作用壓製對方的攻擊,並進而轉換到能夠使自己反擊的最佳體位。
單挑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醫學的進步,頻繁的戰爭和單挑使創傷外科迎來了發展期。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外科醫生,對切割傷和貫通傷顯然有著比世界其他地區同行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豐富的處理經驗。
1570年,在德意誌地區的一所劍術學校中,教師正在指導兩名學生用羽擊劍訓練,練習德國劍術。請注意地麵,此時的德國劍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精妙和複雜的地步
16世紀的劍術手冊插圖。左側的偷蛋賊一劍紮穿了對手的睾丸,右側的哥們兒則刺穿了對手的喉嚨,可見當時的劍手對“要害”的理解已經相當深刻
單挑的盛行也促進了司法體係的變革。“神斷”時代教會是允許決鬥的,但到了文藝複興時代,教會和多數國家的司法體係均對單挑持否定意見,一言不合的隨興單挑和帶有宗教色彩的司法決鬥均受到了壓製。但正如伏爾泰所說:“當司法機關莊嚴下令進行決鬥時,決鬥少得多。當司法機關譴責決鬥時,決鬥卻多得不可勝數。”當單挑失去了合法外衣和宗教賦予的神聖色彩後,反而變得更加流行,它從一種宗教儀式和一種司法裁判手段變成了一種流行的時髦文化,最終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狂歡。
全民單挑時代,德意誌地區的劍術學校裏門庭若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