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布施的心,遠比布施的金額更寶貴。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佛教也負有教化社會的責任。為了培育人才,佛光山陸續開辦多所大學,然而建設大學需要相當的經費,動輒耗資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不是佛光山或少數人的力量所能完成。我的願望是效法武訓的精神,以托缽興學的方式辦學,因此發起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運動。
百萬人興學運動,結合了百萬人的力量,每個人每月捐款一百元,為期三年,捐款人稱為“大學建校委員”。有人認為,每個月隻捐一百元,時間長達三年,太麻煩了,為何不一次捐三千六百元。但我以為兩者的意義不同,“每個月一百元”主要是要讓大家有恒常心,每個月繳交一百元,並且惦記自己是大學的建校委員。
每月一百元的發心,除了提醒自己是“大學建校委員”,必須助人、利人、興學外,更能以此作為自我的教育與修養。三年中所累積的功德,精神的升華,心靈的淨化等等,這些無形的心靈教育與人格成就,更勝於大學生的四年所學。
教育乃百年大計。淨化人心,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變化氣質,是讀書的最大受用。以百萬人興學提升大眾參與興學的認同感,凝聚百萬人的心力,廣結百萬人的善緣,促使百年樹人的建校功德得以圓滿。
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布施不是一時的,布施要發長遠心,養成布施的心,遠比布施的金額更寶貴,這才是我堅持“百元捐獻”的真正用意。三等人|三等人
人有三等,我們當檢視自己是哪一等人?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世間人各有不同的層次和等級,就連我們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種等級: 有的朋友如花一般,在你春風得意,美麗光彩的時候,才親近欣賞你;等到花朵凋零,就毫不珍惜地離棄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財富或權勢作為稱量的標準,來決定交往的深淺。有的朋友如山,穩重包容,不論飛禽走獸,都可以給予愛護和依靠。
如花的朋友,隻要你的繁華富貴;如秤的朋友,隻稱量你的身份高低;如山的朋友,才是我們長久的庇護。
朋友有三等,宗教的信徒也有三等。
一、 初等的信徒: 從事慈善工作,像是捐錢、添油香、勞動服務,發心掃灑環境、煮茶倒水。
二、 二等信徒: 用語言布施,向周遭的親友同事們宣揚信仰的美好,使他們生起信心,歸向宗教之道。
三、 上等信徒: 擁有一顆隨喜、祝福的心。見人布施、行善事,歡喜稱讚;聽人傳揚信仰的真善美,也以心香一瓣,隨喜讚歎。
有句話說:“金錢擺中間,情義放兩旁。”億萬金錢買得了巨門豪宅,但不一定買得到美滿的眷屬;買到了最昂貴的衣服,就能買得到無憂無惱的喜樂嗎?事實上,人的一生,除卻金錢以外,還有許多恒久不變的價值。
人有三等,我們當檢視自己是哪一等人?與朋友相交,是如花的短暫虛幻,如秤的現實勢利,還是如山的無怨包容?麵對信仰時,可有真心誠意,不嫉人善,不妒人有,時時隨喜讚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