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禮依舊一臉平靜:“乙室部誓死效忠可汗陛下!”
“你完全不顧及乙室部將士的情感?”
“遇折可汗與北齊結交,必然有他自己的考慮,不論他做出怎樣的決定,我涅禮無條件服從。”
杜蘅笑了笑:“看來你還真是油鹽不進。”
我尼瑪,這麽難搞嗎?
如果前世的史料記載無誤,涅禮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如今這種做派,隻是擔心遇折的勢力而已。
不逼他一把,他是不會表露心跡的。
“我一片誠心想與閣下結交,閣下似乎對我並不信任,既然如此,咱們也不必多說什麽了。”杜蘅轉身要走。
涅禮喝道:“且慢!”
“如何?”
“小女現在何處?”
“我說了,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
涅禮臉上掠過一抹殺意:“南梁使者,我這兒有五百精銳,殺你們這些人,自認還是綽綽有餘的。”
“海蘭珠的領地,連同奴隸,一千多人,現在都在我手裏,你覺得五百人能奈我何?”
涅禮心頭一驚,現在窩兒馬身邊就帶了一百人左右。
但海蘭珠領地一千多人都被拿下了,莫非還有埋伏?
想著,涅禮不由朝著四周看去。
確實,讓他看到了一些人影,潛伏在不遠處的幾個帳篷之內,其實這些人也就一百多人,但沒完全暴露出來,難免讓人心疑。
這是杜蘅的疑兵之計,迫使涅禮不敢動手。
因為能把一千多人吃下,按照常規的想法,至少也得三到五倍的兵力,如果遇到對手瘋狂抵抗,也未必能搞得定。
“這兒可是乙室部的地盤,隻要我派人去傳信,便能從左右兩營調動上萬兵力。”
杜蘅輕輕一笑:“正好,你多調一些兵馬過來,否則就憑你這五百人,未必能夠抵擋得住遇折可汗的討伐大軍。”
“這話說的可笑,我對遇折可汗忠心耿耿,他為何要討伐我?”
“因為他不相信你,同時也忌憚你們乙室部,他想與北齊結交,第一個要幹掉的就是你,這也是北齊給他封王的條件。”
“胡說八道!”
“我從你們契丹的王城而來,我手下的人打聽到的消息,否則你以為我為什麽要從王城出逃,跑到乙室部與你們結交?”杜蘅故意以一種看傻子一樣的目光看他。
但是涅禮還是很克製的住,冷笑道:“我與北齊對陣多年,我也知道你們漢人的兵法,這就是你的離間計!”
說話之間,幾個穿著契丹服飾的花奴來到杜蘅身邊,低語道:“尊使,前方二十裏,發現了大批契丹騎兵。”
杜蘅揮了揮手,先讓花奴退下,側目淡然的看著涅禮:“二十裏外,討伐大軍將至,閣下早做準備吧。”
涅禮回頭看了一眼,由於草原沒有高山阻擋視野,大軍在二十裏外聚集成為一個移動的黑點,涅禮也能清楚的看到。
“嗬嗬,狡詐的南梁人,你在故弄玄虛!”
“既然你不信,那你就在這兒等死吧。”
杜蘅沒有多言,飛身上馬:“撤!”
胡鐵兒心中一急,把手一揮:“放箭!”
無數箭矢朝著杜蘅身後射來,與此同時,怒海帶的吐蕃士兵,躲在涅禮行駕兩邊,也開始放出了箭矢。
窩兒馬手下被射下了十幾個人,涅禮那邊也被射下了十幾個人。
兩邊倒算是扯平了。
杜蘅回頭怒視:“涅禮,你想讓你女兒死嗎?還有這領地一千多人,都會為她陪葬!”
涅禮連忙阻止胡鐵兒,盯著杜蘅:“你最好保證海蘭珠的安全,否則你走不出契丹!”
“你能活著逃出討伐大軍的圍殺再說吧!”杜蘅冷笑一聲,策馬而去。
窩兒馬等人跟在杜蘅身後,接著許安、怒海等人相繼跟了上去。
胡鐵兒吃了一驚:“夷離堇,他們根本沒那麽多人。”
“這麽點人,怎麽拿下海蘭珠投下一千多人?”涅禮看著跟隨杜蘅身邊的人,滿打滿算,不過三百人。
胡鐵兒問道:“要不要去追?”
“恐有埋伏。”涅禮始終不敢相信,三百人能吃掉一千多人,而且領地之上,也沒有任何拚殺的痕跡。
他做夢都不會想到,海蘭珠手下一千多人,是喝醉了被杜蘅擒拿的。
契丹人從小開始飲酒,酒量遠比漢人要高,這個時代的酒度數很低,不喝個十幾斤,你都不會醉倒。
何況,這麽多人不可能同時醉倒。
所以涅禮很懷疑杜蘅是怎麽做到的,讓這一千多人消失的無影無蹤。
……
杜蘅往西撤西海蘭珠的領地。
許安回頭沒見涅禮派人追來,問道:“杜兄,咱們真的不管涅禮?”
“這老小子喜歡裝,那就讓他繼續裝。”
“據打探的花奴回報,對方至少三千騎兵,涅禮身邊就算都是精銳,也就五百人。”
“突圍應該沒問題了。三天之前才把沙比爾放走,討伐大軍這麽快就來了,想必是品部的騎兵,他們與王城的禁衛軍,戰鬥力還是稍遜一籌的。”
元嘉策馬來到杜蘅身邊:“那咱們要做什麽?”
“坐山觀虎鬥。”
“你就不怕涅禮死於陣中?”
杜蘅笑了笑:“畢竟是夷離堇,一般來說也就生擒。”
“遇折此人殘暴無行,而且一直想要打壓乙室部,很難說會不會殺了涅禮。”
“殺了不更好?”
元嘉:“……”這家夥果然……一點人性都沒有。
但是話又說回來,戰爭本身就是沒有人性的。
一具具鮮活的生命,一旦上了戰場,那就是殺人的機器,不論出於哪種目的。
而對杜蘅而言,不論是涅禮,還是乙室部,都是他為了達成目的的工具,非吾族類其心必異,隻有利弊得失,才能將他們綁在一起。
至於情義……大家初次見麵,又不是很熟,談情義多冒昧啊。
縱觀曆史,契丹人兩麵三刀,一會兒依附唐朝,一會兒依附突厥。
唐末局勢發生變化,契丹那位建立遼國的阿保機,本與晉王李克用結盟,結果看中了朱溫對他的冊封,毫不猶豫的背刺了李克用。
李克用死前交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讓他報三個仇,一個世仇朱溫,二是劉仁恭的燕國,三就是契丹。
是謂晉王三矢的典故。
這個時候的契丹漢化並不嚴重,根本不講中原那一套,到了宋朝,開始的時候也是打打打,但老趙家養了一群老六,打不過就開始宣傳和平。
契丹人打了幾百年,估計也打累了,覺得漢人說的有道理,於是達成了澶淵之盟,逐漸學習漢人的文明,脾氣也就越來越溫順了,兩國換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結果被老趙家出了一個藝術家,藝術家的思維一般都很抽象的,趁著契丹和金人起衝突,聯合金人也給契丹來了一次背刺。
契丹滅了之後,七年之後,就是靖康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