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0章 超級智慧

吳為從那次靈異的經曆後,心中再無任何糾結,卻生活在幾乎人人存著各種糾結、各種糾結都有的世道人間,體驗到知音難覓的孤獨;心無糾結使他感到空****的,沒有任何阻滯之感,體驗到的是虛無和超然,幫助他消解了由孤獨可能伴生的恐懼。他編製精神活動程序的目的,就是為了紓解開他人心中的糾結。經過一番編製程序的努力,他總結道,貧窮,似乎更容易紓解開心中的糾結,因為已經一無所有,會更容易放得下,已經沒有什麽可放下的了,放下也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已經到了壞的不能再壞、窮的不能再窮的境地,再窮再壞也不會再惡化下去了,稍加改善就容易滿足;富有,卻不那麽容易滿足,難以放得下,富有了還想更加富有。經過他的一番紓解嚐試,發現貧窮雖然放得下,卻容易滋生依賴,懶惰,滿足不了就怨恨;富有,會變得更加貪婪。在貧窮和富有之間,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又進一步形成難以紓解開的糾結,貧窮的仇富,富有的厭貧,需要編製一種全新的糾結。曆史老人仿佛開了天大的玩笑,人們的心靈依然在原地踏步,沒有超越出貧窮與富有的糾結。怎樣才能紓解開貧窮與富有之間存在的糾結?吳為能成功地開發設計出這樣的程序嗎?

吳為的結論是驚人的。如今的社會,富人的覺悟比窮人的覺悟顯得更加重要。富人如果缺乏警惕覺悟,會重新淪落到貧窮,會比原本的貧窮變得更加可怕。窮人古老的覺悟模式,是明白貧窮的根源在於富人的剝削,通過革富人的命來改變貧窮。結果是,富人沒了。變成了窮人,窮人依然還是窮人。

吳為認為,中國社會也就是最近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才開始了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財富積累。財富開始充分湧流。財富的湧流是怎樣一種景象啊,形容財富象泉水一樣從地下向外噴湧而出。二代這個概念的出現。也有它特定的時代內涵,最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是富二代概念,說明我們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曆史太淺薄,還需要多少代人的繼續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建設怎樣搞,我們如何去應對,這也是時代發展提出的重大挑戰。這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們不知道會出現什麽樣的道德成就,會幫助我們成功地應對這樣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我們主張和欣賞的是救危扶困式的道德模式,他並不否定這樣做的建設意義,但是一個社會如果永遠停留在這樣的狀態。隻能說明這個社會永遠處於貧困狀態,永遠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們,又該由誰來實施救危扶困,就是救危扶困又能幫助那些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們改善多少呢?更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是。單純經濟上的貧困並不可怕,它可以成為人類搏擊的純潔地平線,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困,這種精神上的貧困不隻是產生對救助的依賴性,更有可能滋生不滿怨恨甚至仇恨。道德行為的體驗應該是愉悅,播種的是道德建設的努力,收獲的是自我完善的喜悅。

吳為體驗到自己的心靈出現“空置狀態”,什麽也沒有也沒有什麽,靠什麽充填?大腦空曠感,急需裝東西,任何要素隻不過閃現一瞬。長時間處於一種無欲無求無所想無所牽掛的狀態,孕育著什麽?腦海中仿佛漫無邊際的星空,顯得極為空曠,邊際向極遠極高處伸展,我還能做什麽?他因尋求高層體驗,對虛無狀態有了自覺,開始思考虛無。虛無本身即是一種高層體驗。如同音樂、美術、歌曲、文學、愛情、信任,給人帶來喜悅、激動,上帝也是人類特定智慧創造出來的。人類的未來可能會創造出高於上帝、佛教的成就來。人們對高層體驗的向往和追求是無止境的,這種向往和追求會激發出更加偉大的創造力,使人們在更高的水平上來分享偉大的成就。人類的心靈,張顯出神奇的特性,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力。虛無,是心靈擺脫了拴束獲得自由的狀態,輕鬆以至於無,這種無,並不是什麽都沒有、也不是什麽都有的狀態,是一種選擇取舍自如的狀態。心靈,說小,小至容不下一人一事一物一念,被一種念頭想法牢牢占據仿佛紮下根鎖定一般,對其他人、事、物、念產生極強的排斥力。說大,容得下人間事、人間人、人間情、人間理,其大簡直要用整個宇宙去稱量衡量。心小,俗稱小心眼,小心眼不是壞心眼但卻極容易壞事;心大,固然有助於成就大事,但也容易忽視細節功虧一簣,釀就終身遺憾。心量有如此大的伸縮性,關鍵在如何想。心量的狹小令人感到悲哀,心量的宏大使人榮幸。心靈的狹小任何東西也填充不進去,心靈的宏大任何東西都可填充進去也填充不滿。

吳為總結西方經過幾百年演化成熟了的市場經濟,在中國剛剛明確市場經濟體製的初期,便預言了體製內在的深刻矛盾,這樣的預言不幸地為他後來親身經曆的陣痛所驗證。遺憾的是社會理性的成熟,政策的跟進配套完善總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如何在這樣一個漸進完善的過程中,盡可能通過人為努力,縮短和減輕過渡期的痛苦變得至關重要了。

吳為認為,在我國以建立市場經濟為目標的體製創新過程中,存在著兩種基本力量、因素:一是體製本身的自構造、自演化規律,即體製內部諸要素之間存在著功能藕合性關係,一種類似於生態性的共生互賴關係。二是體製創新的道德價值。在體製創新過程中,伴隨著人們的經濟利益格局由一種均衡狀態向另一種均衡狀態轉換的過程,對不同類型的人群會產生不同性質的影響,人們基於各自的利益會產生不同的評價,並采取不同的行動。利益阻礙著人們對體製創新過程達成一致性理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發展恰恰需要人們對一般趨勢達成共識。

對於體製創新過程中所存在的規律性與價值性的矛盾,存有兩種類型的解法:一種是單純考慮規律性要求,而不必顧及道德價值,也就是說不必關注體製創新對一部分人的不利影響。這種解法,容易使體製創新的內在矛盾發展為外在的二元對峙形式,使由此引發的巨大社會緊張性和不穩定性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勢必損害體製運行的社會基礎。另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法是將體製的完善置於優先地位,兼顧道德價值的要求。按照這一解法,可將市場經濟體製劃分為主導部分和輔助部分,前者實行要素優化組合,通過嚴格的市場競爭決定資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後者則降低組合條件、標準,對以各種形式退出的人員實行有效的社會救助,能夠保證他們過上比較體麵的生活。

吳為滿懷希望地提出,與市場經濟體製分解為主導部分和輔助部

分相適應,社會競爭領域形成了二元性的競爭模式。競爭固然是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但競爭的性質和方式,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態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所謂二元性競爭模式,是把競爭模式分解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衣食競爭為目標的低級競爭模式,另一種是以智德競爭為目標的高級競爭模式。社會進化的趨勢是逐步取消衣食競爭,實行智德競爭。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高級競爭模式類似於體育場上的比賽,政府是裁判,參加智德競爭者是運動員,取消衣食競爭者是觀眾。我國現階段正是主張和努力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通過使社會生存標準達到起碼的社會保障線水平,達到取消以衣食競爭為主要內容的低級競爭模式;通過依法打擊假冒偽劣、權錢交易等種種失信違法的惡行,達到建立以智德競爭為主要內容的高級競爭模式的目標,這將使社會運行更加趨於合理化和有序化。由於我國現存特殊的城鄉二元性社會結構,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這種取消低級競爭模式的努力還隻能在有限的城市中推進,城鄉尚有相當數量的人口依然生存在貧困線以下,生活於低級競爭模式中,其中,通過個人和家庭努力處於求學上升過程中的人群,仍然有相當部分人沒有擺脫衣食競爭的痕跡,節衣縮食而求學。這說明由現存的二元性競爭模式過渡到單一性高級的智德競爭模式,還需要整個社會付出長期的、極大的努力。二元性競爭模式的存在具有相對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活於低級競爭模式的人們,可以經過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層次,擺脫衣食之憂。已經進入高級競爭模式的人們,由於年齡、身體、才智結構等原因適應不了競爭的要求,會成為掉隊人、落伍者、犧牲品,需要社會提供救助和保護;若律己不嚴,降低了自身的智德水準,甚至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完全有可能淪落到為衣食而競爭的境地。一種極端的生存狀態是一些獻身於人類崇高事業的人們,反而擺脫不了衣食之憂,社會有責任為他們創造和提供生活條件,使他們盡心於創造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