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生命的意義
地震,海嘯,大自然對人類生命的摧殘、毀滅。住宅、道路、橋梁、工廠、學校、辦公樓,幾乎所有的以靜態、固態存在的人類文明的標誌,作為人類生命的寄居之所、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人類占有和分享文明成就的工具,卻在頃刻間化為廢墟,成為毀滅生命的媒介和見證。親身體驗到社會變革、社會結構大調整帶來社會陣痛的吳為,感到這樣的衝擊震**絲毫不亞於地震和海嘯。人類生命的脆弱,驅使人類努力創造外在的文明成果去保護自己脆弱的生命,如此精心建構的生命依托,如同脆弱的生命的一般,同樣顯得如此脆弱。也許,找尋人類生命的堅強、強大,隻有回歸於人類生命的自身、回歸於人類的精神、回歸於人類的心靈,那才是人類強大、堅強的最終歸宿,在那裏才能構築強大、堅強的基石,在那裏才能搭建起人類的精神家園。
那次與暴嬌妹的遊湖,吳為從嬌妹的一番話中得到寶貴啟示,一對一的日常紓解是紓解,是小紓解,麵對時代難題眾人心中的糾結,才是大糾結。自古時勢造人,人借機成勢,所幸他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隻要開悟短期內可見突飛猛進之效。
吳為開始集中精力思考生命的意義。他經過一番思考,梳理出幾條探索路線,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大致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形而下的理解,把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理解為生物存在的狀態及相應的感覺,這可以稱之謂世俗化的理解。二是形而上的理解,把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理解為超越生物的一種精神追求,是“靈”與“肉”可以分離的理解,屬於宗教型的生命價值觀。三是對生命的生物存在與精神存在和諧統一的理解和追求。是“靈”與“肉”相統一的生命價值觀。對生命的理解和實現受著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生物存在與精神存在矛盾的製約,而人類生存物質技術條件的限製曆史地決定了人們選擇解決這一矛盾的方式。生命的生物存在受生物化學規律的嚴格製約,使生物的存在受著嚴格的時間與空間的限製。精神因其想象性特點具有超越物質存在限製的可能。人類早期通過尋求長生不老藥以求使生命獲得永生的行為。反映了當時人類對生命存在的幼稚理解。現代科技進步的曙光向人們展示了人的精神存在可以克服生物存在局限的誘人前景和可能。當代世界科技發展出現的智能高級化趨勢預示,通過向人體實現神經植入形成人機複合體。製造超越人類的智能複合體,腦內仿真手段可以創造人所需要的一切,使人感到身臨其境,獲得相應的仿真體驗。甚至人腦細胞不再由碳組成而是由電子、光子組成,停止人對生物的需要,人的思想、精神存在的載體轉換成電子電路而獲得永生。人類發展由現存生命的生物存在形式所造成的種種局限將會被輕而易舉地突破,由於生命的物質存在形式的改變使生命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在高級水平、高級形式上得到完美的實現。遺憾的是,我們不得不回到現存較低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上來探討如何合理地解決生命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的深刻矛盾。由此使我們可以對現實生活中因陷入生命、生存理解誤區所引發的種種矛盾得到合理的詮釋。並尋求現實可行的化解途徑。
對生存危機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生命的生物存在危機和生命的精神存在危機兩種形式。由於人的生物存在形式所固有的局限性,迫使人們在自身的生物存在之外尋求精神依托。因此,人的精神存在就形成了雙重依托:自身的生物與外在的精神寄托。通常所說的生存危機、生命危機是指人的生物存在危機及由此引發的精神存在危機。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環境中生活,由於人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使人的生物存在麵臨著種種風險,產生了相應的心理壓力和心理緊張狀態。為此,人們通過創造各種物質技術手段、社會條件來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以增強人們的安全感。進一步地考察生物存在危機及由此引發的精神存在危機之間存在的時滯極為重要。人類在許多情況下為了延續生命的努力都是為了縮短這一時滯,因為延長這種時滯就等於增加人們的痛苦。考慮到引發危機因素的多樣性和人類心理的複雜性,需要細分若幹種情況加以討論。由於遭到意外毀滅性強烈打擊使生物瞬間消失。則由此引發的精神危機可以忽略不論。如果人的生物遭受毀滅性打擊剛剛使人來得及作出瞬間反應,則隻能會在人的麵部留下痛苦、恐懼的表情,自己和他人來不及作出化解危機的努力。在其他各種情況的考察中。文明、理性等因素會扮演重要角色,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於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預知不可抗力的打擊,受害者的自我認同心理會發生作用。雖然屬於自然因素所引發但由於人為預警、預防機製人為失靈合並造成的傷害,則會誘發複雜的心理反應,如產生煩躁、不安、不滿、仇恨、報複等心理。這就需要加強社會心理調節,健全社會管理。一般來說,要建立個人自我調節機製、社會心理調節機製、社會管理技術調節機製三大機製。較為複雜的危機反應和危機控製是精神層麵存在的危機問題。比起由於人的生物存在危機引發的影響來說,失去信仰的精神危機所引發的精神影響,規模更大、程度更深、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更加不容易恢複穩態。
佛教徒可以排除塵世煩惱坐而靜修,基督教徒能夠麵對生死關頭默默祈禱。者為了信仰粉身碎骨也心甘。從養成內心定力、行為定力角度考察,三者可以達到同一境界。這使它們各有自己存在的社會根據。但是三者的內涵和外向發展的路向各不相同。佛教。佛在我心,人人有佛性,佛性以善性為本。其外向性體現在普渡眾生,勸人行善。強調通過內省的方式改造人的心性。麵對塵世的苦與樂、得與失、榮與辱,實現精神上的升華、超越。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意即擺脫世俗化的束縛,摒棄欲樂的雜念,簡化內心,以此獲得心安、心定。佛教徒為什麽可以坐而靜修?為了提升意境,除了戒心之外,環境係統的極度寧靜是絕對必要的,必須不受任何衝動的困擾。禁止一切行為,達到入定狀態。瑜珈之術就是通過堅決控製感官狀態,達到出神入化、寂然不動。當某種行為模式、儀式經過千百次重複時就會成為習慣,就會在內心產生定力。臨床醫學證明,經過足夠次數的暗示可以使人產生幻覺。有意的行為強化之力會產生內在的精神升華。佛教中的精神超越,也向教徒展示出獨立的精神活動空間,提供獨立的思想材料,提升人的精神意境,賦予豐富的精神意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普通人有時也表現出佛性。吳為自己也有類似體驗,不去想對自己的厲害關係極大但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即是一種心安之術。當然。這要經過無數次生活的心理考驗和進化才能養成。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中所追求的精神超越、達到的精神意境,並不是通過學習、學問達到理解、認識、意識,而是主要經過直覺洞察、感悟、頓悟的途徑獲得。佛教通過摒棄、簡化的需要獲得心靈的解放,自我意識與的複雜感覺不再相幹。
基督教中的原罪觀念就產生於肉欲這一根源,出於肉欲的發泄觸犯了上帝的禁忌。觸犯上帝的禁忌要被處以極刑。在聖經中隨處可見違約者被處極刑的命運。由此使聖徒陷入靈與肉的深刻矛盾之中,產生苦悶、不安、緊張、猶豫、恐懼、絕望等心態,認為每一個人甚至還在娘胎的時候就由上帝決定了他的最終命運。從邏輯上看,這將導致宿命論的悲觀主義態度。是一個人對命運的完全屈從。通過新教革命,行善和辛勤勞作為把宿命論態度轉變為活躍而繁忙生活態度的基本途徑。成為擺脫永恒性精神緊張、精神疑慮的基本手段,使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與世俗化的商業精神實現了統一。行善和被救的渴望。被吸引到財富積聚和投資的途徑上,進而轉化為積極的社會進步的推動力。
孔子的思想和學說為在現實中理解和化解生存、生命的內在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麵對現實中的種種矛盾,各種情感之間的衝突,尋求平和、和諧、中庸,其重要的思想價值在於開辟了在現實生活中化解生命內在矛盾的途徑。其基本的出發點是以人格的至善至美去影響和改造社會,並且設計了一整套為人處世的生存技術。把對生存、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和實現融於現實,賦予現實以勃勃生機,為治家治國的策略謀劃以及文化演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在現實世界中它可以純潔人的心靈而又回返於現實,成為消解現實矛盾的溶劑。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戰全勝的戰爭理念,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和人格力量的魅力。孔子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地揭示了現實世界構成機理的複雜性與人為性特征。生命過程的內在矛盾並非隻有外在化對峙一途,可以通過人的內在調節達到內在消解,為中國人自信人格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佛教、基督教則不同。佛教厭倦享樂、鄙棄感覺,通過舍身、苦修去折磨、摧殘,直至把的需求簡化到極致,放棄,把看成不得已而為之的軀殼,以此獲得心靈的自由、精神的完美,達到永恒的快樂。基督教中的原罪說也使人的內心世界陷入尖銳的衝突,通過禁忌的途徑超越世俗,達到精神完美、和諧。
思想體係在解決人的生存價值、生命價值問題上,在精神係統層麵上呈現為高度開放性、動態性的結構,而且其基本的思想原則、外向性的發展路徑是一以貫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宏大利他主義的基本理念,構成強大的、持續不斷的行為上的精神動能;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造世界,從而賦予其以積極的、全方位的外向性發展路向;它的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基本原則,為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指明了航向;它的真理標準、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相統一、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和尊重個人的合理需要等等思想觀念,反映了社會總體發展趨勢與特定曆史發展階段要求的統一。持續性的發展需要獲得不斷克服階段性局限、不斷實現階段性超越的精神力量,把人類社會不斷地提高到新的發展水平。